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草芥芳园 | 吴笠帆摄影个展

开幕时间:2018-09-15

开展时间:2018-09-15

结束时间:2018-09-25

展览地址:德荷当代艺术中心(上海莫干山路93号)

策展人:汪东东

参展艺术家:吴笠帆

主办单位:德荷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人类挚爱自然万物,才会得到回馈。
  “我看着摇曳的树枝,想念万物的伟大。(I look at the swaying branches and ponder over the greatness of all things)”泰戈尔面对大自然的神性充满了他的敬畏,又蕴含了他的惆怅和挚爱。“世界在踌躇之心的琴弦上跑过去,奏出忧郁的乐声(The word  rushes on over the strings of the lingering hert making the music of sadness)”大地之上,草木蒙笼。中国人从来就有悲天悯人、感念万物的情愫和怀想。所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与泰戈尔的诗意是何等的心契。自然万物就是生命的永恒,广大至宇宙洪荒,微小如草芥蝼蚁,天地轮回,绵绵不绝。“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折射出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吴笠帆将他的视域投射到草芥的世界里。与他表现“尘螨异度空间”的影像一样,笠帆并没有宏大叙事的超迈和庄严,却有着“尽精微、致广大”的执着和深情。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哲思在艺术家的作品里就成为独特的意象表现。与笠帆的水墨绘画相类似,他的“草芥”系列影像延续了一以贯之的语言图式,就是将草木或山石以精细入微又虚实互见的肌理表达呈现自然世界的精深与博大。:天地变化,草木蕃。他将不同时辰不同空间地域的草芥之物通过镜头“客观、冷静”的再现出来,与他的水墨绘画中的主观意识形成有意思的对位。并且,他把草芥之物的文化意象作了某种反转和解构。在传统文化的意象表达里,草芥多为可弃之物,不堪足惜。“举之予人,如弃草芥”之谓。笠帆的“草芥”影像跳脱了形式美感的层面,力图揭示出草木风华的蓬勃生命力。在这般的客观的画面里,我读出的是他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不一而足。
  还是记得泰戈尔的那句诗:“天空中没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学术主持 徐明松
  现实中的人们由于现象而产生对意识与边界的感知,很难用几种基因去界定清楚文化起源。有时候不同文化的差异或冲突并非不好。若文化之间有些许交融,艺术家坚持的气息就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艺术家吴笠帆不停留于水墨的状态思考水墨,全方位的反思才是对山水木石的挚爱。
  草芥芳园亦是笠帆多年坚持创作的一个摄影系列。如此恍惚微醺间的宋元诗意,也有惊下斜阳似绮的蕴意在其中。
  笠帆却更多将每个虚实变幻与层叠的墨色来寓意着人与望的某种关系。个体与希望、愿望与欲望都可以平静地忽远忽近地持有可变的距离。继而,这种关系成为了他觉得极度的美好。愿望未如愿,计划落空甚至由自己把可以有的欲念缓缓地放下。这些人世中的光影来回间才是扑朔迷离般的美,而他坚持草芥芳园的创作终而得其乐。
  笠帆常常问与默。“问”是寻思亦时刻反思自己与环境的关系。“默”便是坚持做自己要做的事。他总觉得心中有属,作品便有话可说。
  城中少有大山大水,难得宁静致远,人们更难拥有并坚持一种气息的使然。笠帆将环境中的人、事、物以极深的感触与回味,成为了摄影与影像作品,也把对古意的盼想留下了水迹与墨痕。他每次呈现作品仅仅是为了叙述当下自己的状态。
  - 策展人  汪东东
  2013年8月的一天,开始记录不同时间地点下的草芥,那时就希望它们有一日终可满园芬芳。
  创作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仅仅是拟人的开始。层叠的影比实物多了元曲宋词的境。
  观影读影不过是自己感怀时间与光影给予人世隐现的那种错综复杂的距离,以及距离而真实产生的所有不好和美好。
  摇曳,是自然和生命存在的印证,也是一些可以记录的剧情。
  每束光影下草芥摆动而出轮廓变化的起伏是可以解读的世态,而忽远忽近的芬芳,每一出都是可以深思的好戏。
  - 艺术家 吴笠帆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