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展览将展出艺术家陈福善的大量绘画作品,从中去感受他变化万千和无法被归类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50年代,陈福善最贴切的头衔是:香港的现代主义者,一个大神级的称号。然而,55岁以后的福伯像是脱胎换骨地变了。一人幻化出一个难以归类的绮丽新世界,一个现代艺术史的神话小宇宙。
福伯60年代笔下的奇幻世界是摸不著边际的长梦。意境离奇荒诞,色彩、结构、线条都自由率真。 那时的画看上去像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魔法肖像,人活在画里,不断在变化:你可以和他们说话,他们也看着你的一举一动。 画中人身着华服,头戴美冠,古人、今人、华人还是洋人不甚分明,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你会看到一个人从这里出现,又在那里消失,一切情节都在流动,真实与虚幻相生相灭。
陈福善(1905﹣1995)是中国第一代现代画家、艺评家,活跃于香港文化圈,他贯彻始终以香港的风景和心境为创作蓝本,对推动本土艺术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刚刚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陈福善回顾展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现代艺术的真实面目。
在一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和内地完全不同的艺术生态中,陈福善用他自己的,同时也是大多数香港艺术家的方式,从事艺术的普及、提高和顺应时代变化的创新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其成就应当归入相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史,而不只是被视为一个从现代主义运动中分割出去的香港的特例。
所以,当学者们都在谈论陈福善的不同时期的艺术创新如何远离意识形态时,可能一个基本事实被忽略了:陈福善为普及艺术而做的大量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介入,即以“美育”来提升香港社会的文化内涵。据说陈福善是通过“函授”的方式自学艺术,这和鲁迅当年“邮购”珂勒惠支的作品有意义上的相似。自学之后将自学的心得普及开来,这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会去做的,所以,陈福善注定成为香港艺术界的活动家和中坚人物,其权力和影响范围固然不及徐悲鸿,其性质和作用则相当于陈师曾。
体现陈福善普及艺术知识的证据是他既写作了关于二十世纪绘画转变的小册子,还在晚年出版实用美术,包括水彩技法的书籍,我们可以将这些著述称之为“大的小书”。如果将这些书对应到陈福善各个时期的形式绝然不同的绘画,我们就可以勾勒出一个相当个性化的艺术家—活动家的形象,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发生在他的作品上的变化常常是突然的,甚至缺少内在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