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2018年9月22日(本周六)下午4时,由北京光社主办的“道和丸——雎安奇个展”将于北京光社影像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著名评论家、策展人董冰峰担任学术主持。展出作品包括《比体温低1.5~2℃》、《R级:观癖》、《咏舞》和《大字》以及一件全新的与展览同名的装置作品《道和丸》。展期至2018年11月22日。展览期间,三部雎安奇的电影作品《失踪的警察》、《诗人出差了》和《北京的风很大》会安排专场放映。本次展览由在3画廊全程协办。
“作为当代中国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和艺术家之一,雎安奇自2000年拍摄的处女作《北京的风很大》开始即赢得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和关注。而随着近年他的创作日益进入包括绘画、录像以及装置艺术等融汇多种媒介形式的实验性阶段,重新考虑及尝试以一种全新的图像研究的路径来探讨雎安奇的艺术实践成为此次北京个展的主题目标。
《道和丸》这个展览遴选了雎安奇部分时期的影像代表作品如《比体温低1.5~2℃》、《R级:观癖》、《咏舞》和《大字》。艺术家也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了一件与展览同名的装置作品《道和丸》。他制作了数千个名为“道和丸”的传统蜡装蜜制药丸,将其放置在成为古董的米斗中,经过荒诞和戏谑的外化,象征着“道”和“丸”相互的形塑关系,“丸”是万物发生的本源,既可称之为药又可隐喻一种器官,米斗作为一种量器,其承载功能即为规则也隐喻一种器官,有如规则和伦理对于爱和欲望的规训作用;而展览标题中的“和”在此仿佛制衡两端的天平,寄寓了某种理想中的平衡,亦或是二者间得以相互流动的通道。这件作品也可视为对整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指引。
本次展览,雎安奇将为《比体温低比1.5~2℃》提供全新的展示方式,紧随其后的《R级:观癖》模拟了一个会议室,观众可以坐在会议桌前用窥视的方式去观看一个伪色情的惊悚剧;《咏舞》则以一个密闭空间作为展示空间,观众隔着窗户观看三段由雎安奇用红外线摄像机在成都的一个地下舞厅偷拍的画面;单频录像作品《大字》是展览的压轴之作,影片中出现的这些构建奇迹的不计其数的碎石,也将从新疆的拍摄现场运至展场并置一隅,形成了一段简洁而深刻的互文。
“雎安奇的艺术实践不仅为其电影创作提供一种必要的视觉知识的理路,同时也深入揭示了今天观看机制及艺术系统本身面临的压抑与经验的匮乏。抑或在艺术家解构电影与当代艺术不同的形式装置之时,即推动和产生了梅洛-庞蒂所说“想象与视觉的统一”的思考与内在动力。”——学术主持 董冰峰
“雎安奇的创作结合自身经验,打破且糅合了两个领域的方法,为今天的实验影像提供了新的思考。被抽象后的电影结构语言,与当代艺术的观念转化相结合,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清醒的含混,幽默的无奈,欲言又止。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作品是给醒着的人看的。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他的创作也具有不同层面的启示性。”——艺术评论家 夏彦国
“这部作品(《比体温低1.5~2℃》)是对力量、男性以及混合图像的反思。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雎安奇对激发人类强烈欲望的机器——相机和投影仪非常精通。正如之前所述,单眼凝视将自我与渴望之物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着距离。眼中之所见正是自我所缺之物。相机作为一种机器,体现了人类的这种凝视,也总是处于我们和我们所关注的对象之间。作为一名艺术家,雎安奇的作品对相机镜头所体现的单眼凝视的力量进行了重新解构,从更为广泛的意义层面揭示了相机与力量紧密相连和毋庸置疑的同谋关系。无论在性还是政治层面,相机都是建立,维护和发挥力量最有力的工具。”——Thomas Eller
“《R级:观癖》是在明目张胆的对女性人体的细致观瞧,这让本来有着情色关系的场景,变得异常惊悚。这一观看的方式如同审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真身早已不再。窥视者也是观看者,并给出这一姿态应有的现实,从恶趣味到施暴,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这些姿态映照着每个人。”——李振华
“这不是伯格森所说的静态分切重构运动,恰恰相反,是运动,散落为静态的切片。分级,本身就是一种观看行为的政治规训。‘观癖’,一种独特的癖好,瘾君子的行为,它提醒了我们观看的风险。”——海杰
“雎安奇的《咏舞》以一种多媒体空间介入的方式跨越了社会纪录片的边界,又以一个导演(说故事的人)去展现世界某个角落的多重面向。”——姜俊
“《咏舞》中富有特色的三件作品使用影像语言、口头表达和具有想象力的文字探索了欲望最原始和最诗意的两种形式。观众只有站在他们所见和所知的十字路口中间,才能以碎片化的方式理解作品。”——Ellen Larson
“一架无人机全速低空掠过中国西部的新疆哈密市附近的戈壁滩。这片荒凉的广袤地域看不出有人居住的迹象。但无人机不断升高,逐渐发现堆积成特定形状的碎石堆,在光秃秃的大地上,碎石堆积成巨大的汉字,雎安奇将电影分割开来,通过两块并排放置的屏幕呈现,一块屏幕展示世界的骚动,另一块展示碎石。”——《纽约时报》2016年3月17日 Vanessa Piao
“这部作品无比深刻的指出影片的关键之处:大字,或者说,美术字,在这里成为宣传工具。而汉字本身是中国文化的全部表征和内涵。”——李振华
艺术家雎安奇
1975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接受了电影教育。目前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实验影像、叙事性电影、绘画和LED灯箱系列作品,是中国观念艺术创作者中的罕见个案。作品曾于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0年处女作《北京的风很大》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成为日后中国实验电影的里程碑之作。2003年和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七人上书国家电影局被媒体称为“独立电影七君子”。2015年《诗人出差了》在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最佳亚洲电影大奖,以及第16届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3届西班牙巴塞罗那Casa亚洲电影周的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国际奖项。近期作品还包括由二十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共同出演的电影《失踪的警察》;入选瑞士文化基金会全球九人艺术计划的《钻的人》、由西班牙戈雅奖新科影帝扬·可耐特(Jan Cornet)主演的影片《阿尔莫多瓦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