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现代社会的女权和平等,从上一世纪以来一直是极具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尽管有才华的女性在不同领域上的成就较以往多了注目,但众多社会上的女艺术家代表性仍然不足,她们仍然未能得到充分赞誉,这情况在各个中国社区更为明显。
然而,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出现却印证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经历战争和灾难这复杂历史背景下的现代添上了新的定义。社会上的女性代表一方面备受争议,另一方面则为当时大众传媒所追捧,这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今天仍然存在。学术研究和展览界别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现代中国男性艺术家身上,以一个时代的女艺术家创意成就和影响力为题的展览极为罕有,更鲜有以女艺术家个人为专题的展览。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于2017年推出二十世纪中国女艺术家系列(“系列”),以争取将女艺术家的故事发扬光大。希望透过向香港观众展示她们重要的艺术成就,以提升公众对她们的认知,令她们对中国现代作出的贡献得以表扬。
现正展出的《春之歌:潘玉良在巴黎》为系列的第二个展览。展览承蒙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独家赞助及支持,这亦是中国女画家潘玉良(1895-1977)首个在香港举行的个人作品展。
若然以较广泛社区为宏观背景,研究指出香港今天的女性在各行各业内仍然面对着由男性主导的挑战,得以在媒体和职场上就继续受到性别定型的规限,可见系列的主题理念,正好配合香港现时女权和平等的议题。因应展览而设的赛马会艺术教育及“妍亮人生”计划,为本地不同社区的社群提供教育讲座和活动,将透过为小朋友、学生、家庭及公众设计提供的各项教育活动,特显女性在不同行业上的成就,并同时将之连系到系列中各独特女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生涯。
《春之歌:潘玉良在巴黎》
《春之歌 潘玉良在巴黎》为系列的第二个展览,展览承蒙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独家赞助及捐助。
潘玉良(1895-1977)是第一代於法国留学的艺术系学生。虽然生於女性难以独立成为专业艺术家的年代,但潘氏仍然以其别树一帜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成为用西方技巧现代化中国传统艺术的先锋。与此同时,作为现代中国其中一位最早的女性艺术系教授,她对学术的贡献亦是不可多得。有别於同期留学西方後,返国开展艺术生涯的中国艺术家,她从1930年代直至逝世都驰骋於竞争激烈的巴黎艺术界。
是次展览主要集中在潘氏第二度赴法时期的创作,从而探索她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影响,四个展区将展出超过六十项作品,主题包括了肖像、 裸体、 城市与自然风光及舞蹈人像。展览同时展出潘玉良珍贵的资料、影像,藉以深入地探索她的艺术世界。
展览大纲
潘玉良出身贫苦,成长於中国社会因受西方科技以及自由思想影响而进行快速现代化的时代。1919年间的五四运动的激进思潮推动了男女同校平等教育,潘玉良藉此入读上海美专,後於1921年在政府的奖学金资助下赴法留学进修艺术。
她留学近十年,穿梭里昂、巴黎和罗马等地学习素描、绘画和雕塑创作。素描是她的西方艺术训练的重要基石,而潘玉良於学生时代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已擅长人体绘描,预示了她日後出色和标志性的女性裸体作品。人体写生直至潘玉良求学之年不久前,还被认为是有损道德风气之举,女学生一律禁学。艺术史学者诺克林指出,这是对女性艺术家发展潜能的阻碍,因为最崇高的绘画对人体描绘都有着严谨的要求。人体写生在中国的禁忌延续到1930年代,而潘玉良一直坚毅不移地对抗和克服创作有关女性人体作品的束缚。
为了寻找自由的创作空间,她毅然在1937年再赴法国进修,定居於蒙帕纳斯,寻找自己的视觉语言的新启发,是次展览的序幕由潘玉良在该时期创作的多幅肖像作品揭开。在西方艺术历史里,肖像画肯定被描绘者的地位。潘氏作为一位中国女艺术家,多时在画中描绘自己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些自画像既是她对个人身分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的革新表现。
展览由潘玉良毕生钻研和发展的裸体绘画延续。透过速写素描、水墨和彩墨及油画等媒介,潘氏捕捉了女性裸体的自然体态,把日常不起眼的细节都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她众多的裸体作品都结合了中国书法的柔和线条和西方点彩画派的绘画技巧,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独有现代画风。潘氏亦经常描绘不同种族的女性,这很可能与她在法国身为外籍艺术家有关。最後,展览由一系列展现自然女性体态的舞蹈人像画作终结,贯彻地流露出潘氏毕生创作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生动演释动态人物的技巧。
作为香港首个潘玉良个展,是次展览承蒙安徽博物院的馆藏,有幸向香港观众展出珍贵作品,其中多幅为国家一级文物。潘玉良的一生及其艺术对研究西方绘画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及文化革新对制造现代化中国有着重要且无可比伦的价值。同时,潘氏的学识渊博和独立,充分体现并说明民国新女性在中国现代女性解放的历史进程的重要性,并揭示了近年日益受关注的当代性别权利议题。
是次展览由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博士策展,黄熙婷担任助理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