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词典第三回"编辑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再生产"
(广东美术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平行展)
|前言|
"编辑"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常常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技能。然而,反常的情况并非没有。1935年,茅盾将从全国征集来、关于5月21日的476篇、80余万字图文几乎不加更改的"暴力"装订在一起,出版了《中国的一日》一书,展示了中国一日之多种面貌,建构起一个作为想像共同体的中国。与不编辑的"编辑"相比,另一极端则是不所不在的"编辑"。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对历史与现实中的既存资源进行打散与重组,并进行重新编辑,赋予其以全新的叙事结构,从而进行艺术创造。
媒介技术逻辑与前卫艺术观念在"编辑"中,获得统一,信息时代的来临更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编辑艺术家。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个人越来越多的直接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和追踪,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每个人的参与和信息身份的变迁,让社会结构变成更加扁平的无限之网,让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呈现和评论,同时也令"艺术"的生产变成个人化的临时创意行为,使"艺术"的内涵变为一个互动和无止无休的过程。
尤其在我们所居住的都市之中,信息网络越来越比交通网络更为复杂和密集,成为现代生活无法脱离的重要基础。但是,通信和媒体技术的应用都有其惯例和规则,无论是在印刷时代还是数码时代,皆是如此,这些惯例和规则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通过"编辑",对技术应用规则和惯例进行颠覆:打破叙事结构、解构叙事主体、切换叙事视角、扰乱试听同步,或者有意识中断信号……种种打破习以为常并重建的语言和结构都可以为艺术带来全新的思考。
文/ 盛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