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影告慰历史 星尘唤醒记忆
--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京开幕
2019年3月1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该展是2019年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摄影收藏项目之一,旨在推动中国摄影艺术的国家收藏,填补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作品空白,全面建构和生成具有丰富性和代表性的馆藏摄影作品面貌。2016年时值鲁迅逝世80周年、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倾力合作,曾策划举办"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展现鲁迅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现代化历程的密切关系。
谈及展览的缘起,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也使人们对其生活、家庭十分关注。最近,有一个好的机缘,即鲁迅先生之孙周令飞先生代表家属意欲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一批其父亲周海婴(1929-2011)的摄影作品及文献。今年是周海婴先生诞辰90周年。为此,我们举办周海婴先生摄影展,精选周海婴先生70年摄影艺术生涯中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百余件,全面呈现周海婴先生的审美和情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这将是一次艺术的巡礼,也是一场人生的礼赞。
周海婴(1929-2011)是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独子。他谨遵父亲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无线电专家。他自幼喜欢摄影,10岁时开始拍照,14岁时正式学习摄影,从此沉浸在定格、结影、显影的世界里,找寻乐趣。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这是母亲许广平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的内容。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一生保持低调谨慎,在近70年时间里从未发表过摄影作品。2008年,周海婴的摄影精选首次展览并结集出版画册。周海婴一生拍摄了数万张底片,在这些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家族的私人影像,看到慈爱的母亲、挚爱的家人、可爱的孩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众生相",从无名百姓到贤达志士,从守旧遗老到时髦青年;我们还可以看到时代变迁,从苦难到新生,从市井百态到城市景象。周海婴摄影作品,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集体,应有尽有,更有历次政治事件的场面和细节穿插其间。他的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图像所体现的敏感与活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中国现代史上摄影文化出色的呈现。周海婴是旧新社会的见证者、亲历者,对社情民意异常敏感。他喜欢抓拍,用镜头定格所经历的历史瞬间,他不为"猎奇","只希望让它们证明时事"。他不是专业摄影师,所做的事情,只是结影以告慰历史。
本次展览将集中展示周海婴的摄影成就。周海婴摄影展览共5个部分,包括1、"家族:爱的记忆",周海婴收藏鲁迅及家族照片;2、"上海:弄堂时光",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上海的市井生活和民生百态;3、"东北:红色之旅",1948年底,周海婴跟随母亲与一批民主人士,从香港秘密北上,在东北解放区时所拍摄照片;4、"北京:安居乐业",1949年起,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定居北京后的摄影;5、"绍兴:乡音难忘",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周海婴祭祖探乡时的绍兴影像。
本次展陈空间的设计以"温暖记忆"为主题,主视觉形象借鉴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的书籍设计语言,"文武线""乌丝栏"等视觉元素结合展览主题融合现代手法展开设计,使得展陈空间氛围更具书卷气质及时代感。似一本翻开的书册,展现周海婴先生的影像人生!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3层13-17号展厅,将展出至3月17日。(周一闭馆)
前言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的2016年,我馆曾主办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的专题展,介绍了鲁迅与美术,使广大观众更为全面地了解了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在艺术方面的修养。鲁迅先生的书法、金石、绘画、设计不仅别具心裁,且在其富有意趣的书籍装帧中涵纳了深厚的古文字、图像的修养。鲁迅,是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中刻在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之印。
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也使人们对其生活、家庭十分关注。最近,有一个好的机缘,即鲁迅先生之孙周令飞先生代表家属意欲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一批其父亲周海婴(1929-2011)的摄影作品。作为鲁迅和许广平独子的周海婴,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其摄影的艺术性、历史性、纪实性,使他的摄影作品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曾记,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与周海婴先生有过几次交往,先生平实谦和。他知道我塑过鲁迅,当时还有扮演过鲁迅的濮存昕先生在场,由于彼此心中都有共同的鲁迅,畅谈犹酣,竟未留张合影。至今想起来,甚为遗憾。可见摄影的作用与价值。所以我们尤为重视令飞兄这次捐赠的机会,决定办一个展览。
作为工程方面专家的周海婴和摄影是有故事的。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发表了他的遗嘱,有一条是留给周海婴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当时,周海婴只有7岁。长大后,他谨遵父亲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无线电专家。
周海婴从小与照相结缘,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照,潜意识里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10岁时,他开始拍照,最初只是摁摁快门,14岁时正式学习摄影,从此没有再放下相机,一头扎进定格、结影、显影的世界。
经历过旧社会,周海婴先生对社情民意很敏感。他喜欢抓拍,用镜头定格所经历的历史瞬间,他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雪痕鸿爪""大地蹄痕"--这是母亲许广平为他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的内容。
周海婴先生留下了数万张底片。这些底片记录了家族的私人影像,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慈祥的母亲、挚爱的家人、可爱的孩子们。这些底片也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从不知名的底层流浪、逃荒的人,小商小贩,到社会知名人士;从风景画似的乡景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从玩耍的孩童到垂暮的老人;从守旧的遗老到时髦的青年;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集体,应有尽有,更有历次政治事件的场面和细节穿插其间。可以说,在摄影中,周海婴先生找到的是自己的志趣,又无意间为我们大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记忆的星辰。
周海婴先生的摄影作品,有几个部分引起了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浓厚的兴趣:一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中产阶级家庭和弄堂生活;二是民主人士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的照片;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近70年时间里,周海婴先生从来没有发表过摄影作品。直到2008年,当过摄影记者的长子周令飞帮助父亲整理底片并筹办摄影展,当做送给父亲80岁生日的礼物,周海婴先生还一直担心这些照片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他说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事实上,他的照片一经展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备受好评,为大众所关注。
今年是周海婴先生诞辰90周年。为此,我们举办周海婴先生摄影展。展览精选了周海婴先生70年摄影艺术生涯中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百余件,全面呈现周海婴先生审美和情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这将是一次艺术的巡礼,也是一场人生的礼赞。
此次"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也是2019年度"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周海婴先生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一批周海婴摄影及文献,呈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成就。这些过往的图像、生活的印痕、摄影者生命与心灵的记录,将补充文字书写的历史。它们保存在中国美术馆,也成为美的、永恒的记忆!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9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