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益”|梁绍基与梁铨双人展

开幕时间:2019-08-04

开展时间:2019-08-04

结束时间:2019-09-15

展览地址: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湿地公园(南门)

策展人:许晟

参展艺术家:梁绍基,梁铨

主办单位: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展览介绍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将于2019年8月4日推出梁绍基,梁铨双人展“益”,由许晟策划,展示二人在不同的媒介与风格中惺惺相惜,遥相呼应的状态,以及超越形式与观念的生命与精神层面的碰撞。他们二人不仅是同乡,校友,也都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从始至今的发展,并用各自孤独的探索和独树一帜的作品,坚守着置身潮流之外的文人精神。这次聚首,不仅包含了他们各自的近作,也有共同完成的实验,是一次展览,更像是一次跋山涉水后的相会。
  “益”源自二人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梁绍基的蚕在春日吐丝,蚕丝柔软而悠长,却暗藏着春雷般的蓬勃生机;梁铨最喜欢在夏天作画,气候炎热,作品中绵延的凉意却如茶香和树荫,优雅地抚慰着躁动。雷与木,是天地磅礴生机,藏于微妙而切实之处,在二人的艺术中也是如此:雷隐于柔顺,木渐于阳刚。二者在易理中交汇时,会出现一个卦象,就是“益”卦。“益”中的雷与木如君子相逢,两相助益。益者,攸往大川,益于天下之道。以中正之道益天下,正是两人生活的状态和艺术的追求。
  易理首先不是占卜之术,而是一种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逻辑方式和世界观,是一切中国思想的源头。在当代艺术的研究中,它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以及一种超越既定的文化与传统框架的尺度。梁绍基与梁铨两位艺术家作品的交汇,正好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机会: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反叛与质疑,而是在漫长而充满敬畏心的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展览的预展从2019年7月19日开始,于8月4日正式开幕,持续到2019年9月15日,期间免费对公众开放。
  关于艺术家
  梁绍基
  1945年生于上海, 籍贯广东中山
  现工作生活于浙江天台
  梁绍基于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后,参加工作曾接触民间编织设计,同时进行绘画雕塑创作。又于1986年至1989年四年间,参加了浙江美术学院的万曼壁挂工作室,进行研修学习。
  梁绍基年轻时就对使用新材料的创作十分着迷,并受到导师万曼的影响,一直思索着如何把实验性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直至1998年,在自己作品的展览现场观察到,作为材料拼贴在作品上的干茧,在雨后光线的照射下,竟意外地产生了一些虚虚实实的重影,他仿佛看到了干茧活过来的错觉,他被干茧在恍惚间蠕动着的生命力所吸引。此后便开始了对养蚕科学的研究,并以此开创了一种与蚕合作的艺术创作方式。利用蚕吐丝的行为,与自己的创作概念融汇在一起,共同产生出一系列特有的,实验性极强的,含有生命与时间哲学含义的艺术作品。梁绍基对于东方哲学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实验性展现出异于西方的美学趣味。他说,“丝,思,史,诗"是他创作的方向和自我总结。
  梁铨
  1948年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梁铨于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又于1981年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进行版画研习。
  他归国后的创作,受到铜版技法中“薄拼贴”的影响,并在画面中叠加重彩及中国传统图像,借以探讨中西艺术语言的融汇方式。后来由于当时国内物资的紧缺,无法进行大量创作,他便灵活使用不同材质,以轻便灵动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梁铨对于传统中国画在陈列时所带来的拼贴的概念——即装裱,也有着深刻理解,于是把创作的方向引向了以宣纸为基础材料,渲染颜色,并且拼贴成画的方式。此后,撕、染、拼贴便成为了他在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动词。出于梁铨对于传统中国画构成及气质的理解,他的作品强调了“秩序”。观众可以轻易地在画面里发现那些令人想起地平线及江岸的横线条,以及似乎来自树木与山体的竖线条,还有各种相对规则的几何形体,其中又包含了偶然而自由的“天趣”。他说,重新发现中国古画中的理性与现代精神,是当代与传统相连接时最为关键的部分。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