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折纱

开幕时间:2019-09-06

开展时间:2019-09-06

结束时间:2019-10-19

展览地址:香港中环德辅道中33号6楼

参展艺术家:赖志盛,邝镇禧,张如怡,刘茵,法比安·梅洛,艾斯特·弗莱克纳

主办单位:香港马凌画廊


展览介绍


  “折纱”汇聚六位艺术家,探讨手势如何隐蔽现实。香港马凌画廊的最新联展以纸本和装置作品作命题,旨于梳理艺术创作里印记和符号背后的动机,以及每一个际遇所带来的亲密情感。通过赖志盛(生于1971年台北)、邝镇禧(生于1987年香港)、张如怡(生于1985年上海)、刘茵(生于1984年广州)、法比安·梅洛(生于1981年法国)和艾斯特·弗莱克纳(生于1983年丹麦)的创作,“折纱”呈现往往被制服或忽视的形而上的精神现实,引导观者质疑眼前物质的真实性和深层意义,以一种颠倒的方式对存在式的多样性进行反思。
  赖志盛的创作在日常语境中构建一种极简而非凡的现实,其场域性围绕着关于劳动和消费的悬念,呈现艺术家对艺术和其生产的巧思。赖志盛的近作通过拓展概念艺术中以自省为基础的实践,回应当代艺术对自我指涉作为显示系统的倚赖。以《素描纸》(2012、2016)为例,艺术家返璞归真,聚焦于素材的本质,即其厚度、均匀分布的活页钉孔、手撕纸的毛边和ARCHES Aquarelle水彩纸上的水印。
  邝镇禧的艺术实践涵盖绘画、录像、动画和装置,通过扰乱物质的运作和结构来颠覆我们对日常事物的固有观念。作品《高度透明》(2019)极具敏感性和短暂性,源于水彩纸上轻如纱的墨水笔触,不受素材原来的属性牵制,提供除了现实世界外的另一种图像的可能性。
  张如怡的创作以自我意识、物质空间和日常经历之间暧昧的潜在联系为重心,透过视觉瞒骗来把握情绪的物质化,并将其过程复制、压缩或改造。张如怡尤其关注个体与现实、自然和工业生产的正负磨合,借用秩序美学的关系语言,她提出对空间重塑进行 「解读」、「质疑」和「记忆」,以物件质疑物件,以空间质疑空间,由此抗衡事物的秩序。其近作《尖锐的柔软》(2019)运用瓷砖和铝箔纸,尖锐的刺、脆弱的铝箔纸以及网格的笼罩形成关联与对抗。
  刘茵的绘画作品经常运用冷幽默来指涉我们对大众媒体的那种自满的宽容和消耗。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警察》(2015)和《握手》(2015)来源于公共图像,经过艺术家的改装,呈现出一种漫画般的小清新感觉,彰显了媒体图像作为真相的载体的虚伪性。
  法比安·梅洛的绘画在技法上显得十分写实,但其实际描绘的却是超脱世俗的场景、令人不安的状况和梦幻般的事件。在二十幅为一组的绘画作品《无题》(2011)中,梅洛以精致的笔触呈现街上的种种苟延残喘。梅洛在稀疏的白色背景上仔细描绘,提示观众逐个观察他绘出的图形,以此窥探一整个世界。而这在最初就像我们熟悉的世界,但在经过仔细审度之後,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个人流动意识的呈现。
  艾斯特·弗莱克纳的创作围绕着语言和物质,从中可见其对过程痕迹和反复试验的珍视。从酷儿认识论出发,弗莱克纳对失败、未满和错置进行颠覆,达致一种混沌而直观的知识观。其艺术实践通过木刻印刷探讨身体和文化主流的冲突,配合散文和素描作为注脚。在作品《所有模型都是错误,个别是有用的》 (2017)中,木刻线条暧昧而具探索性,墨水和铅笔绘制的多面体逻辑鲜明,两者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互文关系。
  总括而言,“折纱”通过六位艺术家风格各异的艺术实践,梳理种种隐藏、揭示和观看现实的方式。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