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美术馆将于今年10月办理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本届由台湾艺术家许家维和来自新加坡的何子彦所共同担纲策划工作。展览将以「来自山与海的异人」为题,两位策展人以一幅概念矩阵图作为其策展概念的思考模型,企图探索当代艺术家如何对亚洲地区政治、历史、经济层面的人文议题以及科技议题进行重新解读,并透过非人视野打破主流叙事以开启更多的想像与讨论,进而将亚洲诸多关乎政治与历史的意识形态诠释框架进行松绑。
来自山与海的异人
展名当中的「异人」灵感来自日本古语「稀人」(marebito),此概念由日本民族学学者折口信夫(1887–1953)所提出,原意指的是带着礼物,远道来访的神明。这些访问通常发生在特殊场合,与这样一种超脱的存在相遇总是不可思议,如果能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如仪式和庆典,他们将赐予知识和智慧当作礼物。
我们以「稀人」延伸而来的「异人」指涉众多的「他者」 –不只是灵体与神,还有萨满、异国商人、移民、少数民族、殖民者、走私者、党羽、间谍和叛徒等。于我们而言,异人是一个中介者,是我们与另一个世界沟通的管道。透过与异人相遇,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所在之社会,甚至是物种的界限。这是来自异人的礼物,而有些礼物是很难得的。
展名中的「山」和「海」,我们脑海浮现了「赞米亚」和「苏禄海」。赞米亚如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史考特(James C. Scott)所描述,指的是越南中部高地至印度东北这一片海拔300公尺以上的广大高地范围。赞米亚的高海拔和崎岖地形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此区难以被围绕它的平地国家所控制,从而成为各种逃避国家者的庇护所,例如少数民族、被遗忘的战争游击队和毒枭。苏禄海是太平洋和南中国海之间的边缘海,南部与婆罗洲接壤,北部则是错综复杂的菲律宾群岛。除了历史悠久的海上贸易,苏禄海也充斥着抓捕奴隶与海盗行为等活动,如今已成为恐怖组织活动的舞台。
高地赞米亚和低地苏禄海构成一股垂直的力量,拉扯着平地国家的根基。为了想像这个力场可能的样貌,我们制作了一个图表,成为此次展览的概念蓝图。
图中的另一股垂直力量是从对流层的「云端」延伸到地壳深处的「矿物」,同时我们也想到稀土元素,从地表下提取,再升华为数位云端。透过云端和矿物所开启的非人视野,展开的是超越人类尺度的时空观。在筹备这次展览的过程中,从思考人与非人的纠葛,进而引发的其中一项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这些关注点中,再次思考亚洲未曾完成的解殖计画?
现在,我们暂时将图表中心的空间命名为「空无」,虚无或空的概念让人回想起亚洲一些弘大思想体系的基础,虽然这个空间的可塑性使其容易受到政治性的(不当)挪用,但是在今日,动荡的地缘政治,不断发生的技术革命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之际,现有的道德和政治坐标并不足以描绘我们的世界,我们似乎陷入了另一种的空无。在这样的情势下,重新思考亚洲思想体系中的「空无」或许有所帮助,「空无」不只是缺乏,也不只是缺席,而是创生可能性的场所。这也为展览带来下一个问题:如何创造性地思考「空无」,以及如何在「空无」中创造性地思考。
这个图表既不是理论模型也不是故事线,它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工具,是一个让艺术家、研究者和合作者的作品与想法能够栖息的舞台。展览呈现四个相互关联的章节:一楼的第一展区(102展览室)和第二展区(103到108展览室)所汇集的作品,体现了人的历史与山、海、云、矿之间复杂的交会。在二楼第三展区(202展览室)的作品着眼于那些受非人驱力而超越既有认同框架的人。第四展区(203到205展览室)的作品包括人与物的变形与转换。交织着这四个章节的是展场中的四个“注脚”,这是一些思想和笔记的集合,不仅为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的脉络和潜台词,也开放其他可能的思考路径
我们或许无法为亚洲目前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提供答案,但我们希望透过这次亚洲双年展的呈现,试着将既有的诠释框架松绑,让亚洲内部的议题重新置入新的关系链结之中,从而扩大了应对的可能性。
文/ 许家维& 何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