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坪山美术馆即将推出跨年大展“共时”,并于12月1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3月15日。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李振华先生担纲策划,徐文恺、胡介鸣、吕胜中、邱志杰、芭芭拉?西格纳(Barbara Signer)+ 麦克?波登曼(Michael Bodenmann)、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汪建伟受邀参展。其中,罗曼?西格纳被誉为瑞士国宝级艺术家。
李振华先生在策展笔记中写道:“共时性(英文: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性、同步性;德语:Synchronizit?t),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在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包括了‘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看似有意义的关联。”
此次展览将会是“七个倒述的个人故事”,语言、地缘、知识所能勾连的经历时间和逻辑思维递进的,都将在展览中形成美丽的珠串,自1938年罗曼?西格纳出生开始,到此时此刻。
这是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先生上任以来推出的首次大型展览。
坪山美术馆作为一个新馆,将秉持专业化、品质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致力于成为最接近国际艺术前沿思考的地方,最切中在地艺术呼吸的地方,最生发新鲜艺术实践的地方。此次展览将是坪山文化聚落的一个新起点。
展览前言
1969年的3-4月间,「当态度成为形式」展出69位来自欧洲和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时,媒介的、非媒介的艺术,如同一道耀眼的闪光,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直至现在。
1969年3月的某天下午,一位来自瑞士小镇阿彭策尔的年轻人罗曼?西格纳,也正因为这个展览的冲击,思绪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一年后他决定用火药将创作推向一个灿烂而危险的境地,正是借助「当态度成为形式」的肯定:一切必须是运动的、稍纵即逝的、物质和非物质性并存的。
这亦是大多数60年代的艺术家所找寻的新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二战的青年,他们的创作不再局限于艺术内部的对抗和关联性,而是来自更需要建设的新国家、秩序和边界。一切都可以被看作灾难后重建的反思,艺术真正的介入到媒介材质上的扩展,介入到日常生活的心理学范畴,介入到对社会运动、人类思维的塑造,一切必须是新的。
在未来的和现在的,在这一逻辑框架之下,故事也才开始。
共时性(英文: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性、同步性;德语:Synchronizit?t),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包括了“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看似有有意义的关联。荣格认为,这些表面上无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有着非因果性、有意义的联系,这些联系常取决于人的主观经验。人存在的时间是连绵不断的一个整体,任何截取的瞬间,也都在随着时代、地缘、信息的交融扩延成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路径。
1969年邱志杰出生在福建漳州,1952年出生在山东大鱼脊山村的吕胜中,1957年出生在上海的胡介鸣和1958年出生在四川的汪建伟,已经都是十几岁的少年。1982年出生在瑞士圣加仑的芭芭拉?西格纳,和1984年出生在西安的徐文恺,距离1969年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
2011年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场讲座,将这些人再次链接在一起。
看似因缘际会的讨论会背后,却有着几个方面的契合:中国媒体艺术的兴起、发生在关系美学之后的实验艺术、逐步趋同的艺术体制,乃至艺术家之间的直觉联系,都在不断地追问自身变革的原动力,探索着自身与外界相接连的方式,由此进一步实现了全球化的递进。
如第一次这些艺术家们相遇在上海和北京,在坪山美术馆,他们将再次相遇。回望是几十年各自前行交错的脚步,是吕胜中先生走过的村庄和中国的山河,汇集成「山水书房」的瞬间。是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当代艺术历史的动画。是汪建伟「生活在别处」的城市化变迁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生。是邱志杰地图中的符号和能量。是徐文恺「柱」中那些不断被截取的算法瞬间。是Barbara Signer的「我不会让你的太阳落下」。
此次展览将会是“七个倒述的个人故事”,勾连着语言、地缘、知识的时间经历和递进的逻辑思维,都将在展览中形成美丽的珠串,自1938年罗曼?西格纳出生开始,到此时此刻。
——本文系节选,作者为策展人李振华
参展艺术家简介
徐文恺
aaajiao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aaajiao的作品频繁展出于全球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例如:《1989年到今天:网络时代的艺术》,美国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 ICA Boston,2018;《非真实》,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之家(HeK),2017;《身体·媒体II》,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上海种子》,2017;《带我走(我是你的)》(由Hans Ulrich Obrist与Jens Hoffmann策展),美国纽约犹太人美术馆,2016;《时间转向:当代亚洲的艺术与思辨》,美国堪萨斯斯班塞美术馆,2016;《波普之上》,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16;《黑客空间》(由Hans Ulrich Obrist与Amira Gad策展),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临时空间及上海chi K11美术馆,2016;《全方位:全控制和言论控制》,德国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2015;《齐物等观——2014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中国国家美术馆,2014,等。
他近期个展包括2016年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以及同年OACT西安馆的《电子遗留物》等。2014年,他不仅获得了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评审大奖,亦入围首届 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aaajiao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柏林两地。
胡介鸣
Hu Jieming
胡介鸣生活工作在上海。从事新媒体、影像装置、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参与展览,如:「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1);「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柏林 2001);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广东美术馆 2002);2003年在比翼艺术中心(上海 )举办名为「与你有关」个展,2004年在布鲁塞尔MAAC HHKK举办「胡介鸣交互艺术展」;「在过去和将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和录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 2004);「13:中国当代录像」(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 2006);「中国当代」(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 2006);「ISEA和01圣·何塞:全球边缘艺术节」(2006);「代码:蓝色」第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2006);「DEAF07」荷兰电子艺术展(V2,鹿特丹 2007);「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2);「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4);「釜山双年展」(釜山 韩国 2016);「移动中的艺术:100件媒体艺术名作」(德国媒体艺术博物馆,卡尔斯鲁厄 2018)等展览。
吕胜中
Lv Shengzhong
吕胜中,1952年生于山东平度县,中国当代,立足传统,开拓现代语境,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2004年受命创办实验艺术工作室,2007年改建实验艺术系,2014年成立实验艺术学院,任系主任、院长。
主要艺术创作有《山水书房》、《剪纸招魂》、《彳亍》、《生命-瞬间与永恒》、《腊月集》等。主要著作有:《觅魂记》《走着瞧》《再见传统》《意匠文字》《娃崽背带》《五彩衣裳》《造型原本》《小红人的故事》《先锋班》等。
从80年代深入陕西农村,与民间剪纸艺人一起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重要专家。在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将古老民间艺术的精神性特征引入作品之中,其代表作剪纸“小红人”,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并将这种力度推向世界,被视之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灵魂。
吕胜中从85美术新潮开始至今,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作为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1992年参加了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外围展“相互认识”、1994年福冈第四届亚洲美术展、1995年第一届光州双年展、2003年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
2004年起,吕胜中受学校委托创办并执教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工作室)系,之后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新专业学科的搭建、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教学引领之中。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当代的创作方法、材料与图像研究和呈现,融汇为中国新实验艺术教育谱系。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实验艺术学院,吕胜中任首任院长。
邱志杰
Qiu Zhijie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和北京。他是当代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90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主要个展包括:“文字生涯”(金泽21世纪美术馆,金泽,2018);“邱注上元灯彩图”(民生美术馆,北京,2018);“不羁之旅”(凡阿比美术馆,埃因霍芬,2017);“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独角兽和龙”(奎利尼斯坦帕里亚美术馆,威尼斯,2013);“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2009);“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等。近期群展包括:“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2018);“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等。他曾参与哥德堡双年展(2013);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3);横滨三年展(2005);圣保罗双年展(2002,2014)等。他曾参与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杭州,1996);1999-2015年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下展览“后感性”系列;第9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7)等。
芭芭拉·西格纳
Barbara Signer
芭芭拉·西格纳,1982年生于瑞士圣加仑,工作生活于圣加伦和苏黎世。通过观察非物质性的空间之间的转换,随机的、关联的,构成其美学维度。并在雕塑和装置之外扩展出更多样的媒介。她的创作总有现实联系。一个多重的由生物和事物的关系构成。一个处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地带。
微信图片_20191116071344.jpg
麦克·波登曼
Michael Bodenmann
麦克·波登曼,1978年生于瑞士洛迦诺。在不同地区的转移中寻找自己,他在等待与探寻中呈现艺术的讽喻特征。他通过摄影、电影和物件创作装置。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转化情绪与情感到不同媒介中,以及如何被他者阅读。
微信图片_20191116071344.jpg
罗曼·西格纳
Roman Signer
罗曼·西格纳,1938年出生于瑞士阿彭策尔,通常他的作品被称作「时间的雕塑」。依循着传统艺术家对雕塑在物理材料三维的雕琢,罗曼加入了第四维的概念——时间。「时间的雕塑」专注于时间作用于物质的改变,专注于观者之于事件的经验,改变的功效,以及其作用力。融合了三维物件、现场行动、静态照片,以及动态影像记录。罗曼的「时间雕塑」通常保有或释放能量,伴有其独特稍纵即逝的幽默。
「帽子和火箭」(1983)点燃的焰火连接着戴在罗曼头上的毛线帽子,火箭瞬间升空,将帽子也带上云霄。「凳子」(1992)中被烟火催动的凳子,从高处的窗子中落下,砸得粉碎。「卡莫」(1986)瑞士一座小山的山峰上,罗曼的焰火,让小山成为活着的火山口。「专人的行李箱」(1989/2001)装满水泥的行李箱被直升机带上空中,在一百米高空落下,如同一个人造陨石,落入草地,形成了一个小坑。
简捷!从雕塑到时间雕塑美丽而简练:初体验的,如艺术家经常挂在嘴上的说词。他总是严谨的创作着每个进程和材料,罗曼诗意的作品饱含忧郁与惊喜,迷人而暴力,忧伤而率真,无法抵抗的童趣,并在感性的方面四通八达。
汪建伟
Wang Jianwei
汪建伟1958年生于四川,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艺术的实践,即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锋。汪建伟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期间大量阅读存在主义哲学和中国历史,受到这些经验的影响,他早期以绘画为主的创作带有强烈的实验性以及复杂的观念;而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持续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即在众多的关系中,从知识层面发展和建立一种新的主体的可能性;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影像录像、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
汪建伟对一个空间的既定功用感到兴趣是从《生产》(1997)开始的,这件作品是他最早尝试创作影像作品时的代表作之一。《生产》有选择性的对发生在四川各地公共区域的社群互动进行了纪实性的记录,质询公共区域(茶馆)里人与人对话的私人空间;同样具有纪录性质的影片《生活在别处》(1998–1999),汪建伟试图将社会事件/现象放置在更广阔的领域来看待。汪建伟抗拒以单一方式来表达关系和思想的整体性,这是他视觉语言中相当关键的部分。他在《屏风》(2000)里首次以戏剧方式演绎五代画家顾闳中名作《韩熙载夜宴图》;而后的《飞鸟不动》(2005),则又结合剧场与排演的工作方法表述他对时间性或当代的阐释;《人质》(2008)用紧张激烈的32分钟的录像重构了文革期间的公社化生活,该计划是概念和联结的实验所,历史、乌托邦、符号以及影响在此通过跨越影像、照片和雕塑装置等不同的媒介被质疑和检验。“排演”是汪建伟参照现实与历史的主要途径,他的作品即使有源自中国社会经验的部分,但往往导向的是更全球化和普遍性的维度里,例如其影像、表演作品《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2010)。在其近期的“寒武纪”系列中,生成关于地质能源、产能过剩、经济扩张的多重思考,它们之间的互相碰撞生成新的地缘政治关系。
2011年汪建伟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黄灯”、2013年长征空间的个展“……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一个无效的结果”、2014–2015年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个展“时间寺”、2015年长征空间的个展“脏物”、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群展“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及2018年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中,无论是装置或绘画,都逐步成为通向未知的能动形式之存在,也是排演的形式载体,相异媒介的作品之间的对话亦或矛盾关系自身也就可被视为排演的开展。
策展人
Curator
李振华
Li Zhenhua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 ,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 国际顾问,自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SymbioticA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 《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
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4),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
坪山美术馆馆长
Director of Pingshan Art Museum
刘晓都
Liu Xiaodu
著名建筑师,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深圳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首届会长,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
作为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香港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开放设计课导师,刘晓都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机构讲座并担任国际竞赛评委。曾参与多项国内外建筑展览和学术活动,包括2005圣保罗建筑双年展,2007里斯本建筑三年展,2008中荷设计交流巡回展和纽约库伯休伊国家设计博物馆土楼特别展等,主要策划的展览包括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等,并与著名策展人李振华联合呈现了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出维:雕琢空间”。
2019年11月30日下午,坪山美术馆将举行2019跨年大展“共时”开幕活动 ,并于12月1日起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