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0年1月4日在北京第二空间,重磅推出由尹吉男策划的,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五位艺术家:刘庆和、隋建国、苏新平、徐冰、展望的群展“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
关于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
尹吉男
人类的语境已经全球化了。贸易战虽然不是冷战的替代品,但它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我们的部分思维。我们知道国家主义并不能代替国际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代替理想主义。当然,这些紧迫的现实主题不一定都能成为绝对的艺术主题。
元旦过后,中国的春节即将到来,在国际新年和中国新年之间,我们加进了这样一个展览,把五个极具个性的艺术家放到一个空间里,在独白中对话,在对话中独白。提出一个让他们彼此认同的艺术理念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仅仅具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国际文化语境,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变动的见证者,又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提供了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艺术形式。
这个展览最初的想法来自我主编的一本书《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收录了这五位艺术家的文字性的自述,此外还包括了云南的毛旭辉和北京的朝戈的自述。自述的本质是独白,独白的理想是对话,希望在对话中得到理解。我希望他们能用有形的艺术作品在同一个空间中独白并对话,而不是用文字。彼此对话,共同与变动的世界对话,与有灵魂的生命对话,提供精神和思想独白的艺术形式。
2020年元月于北京
艺术家
刘庆和
此次展览将呈现刘庆和极具特色的水墨作品若干件。刘庆和是极具当代体验感和实验感的水墨艺术家。他关注当代都市,描绘当代人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感知,在探索中化解传统笔墨范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与当下体验契合的表达方式。他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敏锐,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中人的存在处境,渲染出一幅当代人类的精神图景。
“刘庆和保持了自古以来文人对于现实若即若离的态度,即一种处于现实“边缘”去旁观现实的状态。而作为一个本身也生活于现代都市中的“个中人”,他又处于“在场”的状态,能够真实地感受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处境,特别是人的憧憬、欲望、失落、无奈等等复杂的心理意绪,正是这些不寻常的感觉,使得刘庆和的艺术具有相当鲜明的“当代”品质。于此可以说,他的“在场”,不是一个旁观者偶而介入的游戏,而是一颗现代文心在沉落与升腾间的观照。”(范迪安)
刘庆和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也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查森美术馆、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孔德杜克宫、匈牙利德布勒森美术馆等地举办群展。他曾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2013年度水墨艺术家奖。他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和个人收藏。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中国天津。1981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新平
苏新平此次将展出自2015年创作至今的、长22米的绘画巨作《荒原》系列。早年在草原的生活体验以及军队服役的经历,使得苏新平对大地、天空与心灵的孤独状态体验深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新平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这类主题的版画作品,显示了其艺术精神的力度和生命意志的强度。
由于敏感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苏新平开始运用油画、素描等直接绘画的手段探讨欲望、精神、思想危机等社会现实问题。随着对自身工作方式理解的逐渐加深,苏新平将自我的反思及传统文化的追问也纳入实践范畴,由此引发对艺术与日常的互文关系、时间与思维的有效同步等理念问题的思考。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造型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促进奖”提名奖、鲁迅版画奖等。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七届教学名师,2014年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油画类大奖”,2015年获“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旧金山博物馆、福冈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收藏。
隋建国
隋建国此次将展出他近年来倾力探索的重要作品:大型3D打印雕塑《云中花园》系列。对于隋建国来说,艺术理想是从制造“天地万物”的层面上来理解雕塑,而“天地万物”这一概念不光超出了雕塑,实际上也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进入到了文化与思想的层:“从‘盲人肖像’到‘肉身成道’,期间的过程将近9年。借助3D技术,我才完整展示了‘泥’的形象,同时也强调出人的参与——印在泥塑周身的我的手的纹路。从文化的角度上理解,雕塑作为一种媒介,在这里成为‘天地万物’生成的一次具体化身。”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理解和认识。
隋建国近期个展有:《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9)、《体系:隋建国2008-2018》(深圳OCAT,2019)、《肉身成道》(北京佩斯画廊,2017)、《盲人肖像》,(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弗里德曼广场,2014)、《隋建国的掷铁饼者》(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2012)、《运动的张力》(北京今日美术馆,2009)、《隋建国:理性的沉睡》(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2005)等。他曾参加《罗丹百年大展》(法国巴黎大皇宫,2017)、《城堡中的花园——第九届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2013)、《见所未见,UNSEEN——第四届广东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12);《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2012)等群展。
徐冰
徐冰的《地书》是艺术家一本用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符号,写成的“普天同文”的书,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读物。《地书》分为黑白两册立体书,讲述了主人公小黒(一个标准白领)一天24小时忙碌风趣的生活。这套标识系统构成了一个乌托邦,超越现有知识等级和地域文化。它不对位于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识,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的经验,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从《天书》到《地书》,徐冰带我们完成了一段“天上人间”的奇妙旅程。然而在他看来,这两本书都有一个理想:“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徐冰1955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纽约,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堪萨斯史宾沙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国际展。
1999年由于徐冰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亚瑟“天才奖”(MacArthur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Mundi),评委会主席奥奎(OkwuiEnwezor)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授予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教授称号,获得美国国务院颁发艺术勋章。
徐冰作品《何处惹尘埃》、《Wu街》、《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展出于“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纽约,2017-2018
展望
在装置作品《困局》中,展望设置了一个空间:在一个白色的六面体中打球,球会在里面四处来回碰壁,产生不规则运动,墙壁上留下球的印记形成平面的壁画,而平面的壁画又是由三维的空间构成。球的来回击打墙壁的过程构成的是第四个维度,时间与过程的维度,这个维度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受困于三维的固定空间中而无法形成更大的格局。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假山石系列是其观念雕塑的代表作。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望在中国美术馆,798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龙美术馆举办过大型个展。曾参加上海,威尼斯,新加坡,夏威夷等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其作品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旧金山Deyoung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首次收藏陈列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