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成千上万块细小的马赛克各自反射出不同的蓝色;悬挂于枯枝的防晒网相互纠缠形成错综重叠的网格;被经年的油污和灰尘蒙蔽的不再通透却「丝丝」可见的纱窗,在对细节近乎疯狂和偏执的雕琢中,艺术家袁远以极大的耐心和理性,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时空,这个时空融合了错位的景观、基于现实的幻想、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及内在趣味。
袁远1992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这所学院接受过长达11年的绘画训练,扎实的写实功底让他可以细緻入微地描绘出任何一个具体的形象。但袁远并非写实主义,也不情愿受限于古典形式美的局限,他喜欢用各种型号的刀在颜料色层间刮擦,用抽象的细节去填满具象的缝隙。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在他的画笔下均匀展开,腐朽与壮丽,庞杂与秩序,宁静与喧嚣,瞬息与永恆在画面中交替并存。绘画是袁远唯一使用的创作媒介。在他看来,艺术是现实中的一块「飞地」,一个边缘地带,在这裡可以提出异议、製造衝突,当艺术家开始创作,无论什么媒介什么题材,他就是这块「飞地」里的发声者。近年,袁远举家搬迁至曾经的飞地柏林,建设他的永久工作室。和其他从世界各地匯聚至此的艺术家一样,被这裡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特殊的社会政治歷史、独立前瞻的思潮所吸引。袁远期待这一变化将会开啓创作上的另一个维度,展览「歪扭珍珠」是袁远柏林时期的开端。
巴洛克(Baroque) 的字源通常被认为是葡萄牙语中的 「Barocco」, 指的是不完美的珍珠,十八世纪的法语字典内「Baroque」这个字的定义是不规则、奇怪、不平衡、不和谐、太多不必要的细节等。现在,巴洛克珍珠在珠宝术语中是常用字,指的就是那些自然歪扭的珍珠。这些珍珠虽然奇怪、难看,但有其独特市场价值。巴洛克风格在18世纪中期开始没落,被看作是一种铺张浪费的坏品味。在当代,特别是在有学识的艺术语境中,巴洛克一字一般仍然具有讽刺意味,指涉比较粗俗的暴发户的夸张的品味。可是,要是我们回归到这一字的源头,再对比一下,一颗完美的珍珠,跟一颗歪扭的珍珠,前者自然代表完美/崇高,后者则是残缺/怪诞,两者皆是自然之物,只不过是现实的两种表现,何来高低之分?袁远的画就像是一颗歪扭的珍珠,与其在本来就完美崇高之物中再创造,捕捉后者当中残忍的美,难道不是更有意思吗?
袁远的作品几乎都在描绘一个幽闭的空间,充满人类活动的烟火气却从未出现过任何人。从被人类放弃的那一刻起,由一个私密领地转而成为公共空间,袁远觉得这个过程和艺术家的作品被展示在公众面前的过程极为相似:从作品被他人凝视的那一刻起,艺术家放弃了对作品的独享。观众在逐渐辨识画面里时空的过程中,也解读出自我的所处,观众最终落入的不止是画作中的世界,更是他们自身的投影。通过人遗留下的痕迹来表现自始至终都缺席的人类,挤满画面的旁枝末节塬本就是主题本身,即使画面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值得加以表达,在荒芜残缺的空间里,时间反而变得清晰可见,精神和情感的回声被放大可辨。
袁远喜欢在画面中重復铺陈相似的元素,一排排,一列列,不厌其烦地让一切细节同等程度的展现出来。没有目的,而仅仅为了对面前一切尽可能的了若指掌,就好比去整理一屋杂物,只是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分门别类,而是感知意义上的归置。袁远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每天花很多时间整理工作室,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只要有一件工具不在它该在的位置上他就无法开始工作。这个工作习惯决定了他的作品,不是为了製造某种令人震惊的形式,而是通过观察和整理,达致主体性和客体世界之间的完美平衡。
艺术家简介
袁远(1973年生于杭州)的创作独特,专注于描绘建筑主题,结合细腻的技巧,呈现一种独特的氛围,在国际艺圏屡获佳誉。其就读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获艺术学士学位,2008年获艺术硕士学位。袁远的绘画主题多为建筑物室内,有些是曾经辉煌、点缀着新古典风格的拱门及露台的大厅,有些是较为平实的老房子的入口及走廊。取景来自现实的中国风景,揉合不同的想像元素,创造为他个人的设计风格。袁远笔下的景观总带有一种被遗弃、濒临拆迁之感,透露点滴昔日的光辉。曾在意大利贝尔加莫特尔兹宫、法国巴黎Galerie Malingue、上海香格纳画廊等多地举办个展。群展包括第12届上海双年展、印尼ROH Projects、悉尼白兔画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