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2020年9月6日,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苏州名城美术馆承办的"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国际艺术展在苏州名城美术馆开幕。此届双年展由吴为山担任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艺术学理论博士柳淳风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作为"2020苏州o金鸡湖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提出了"初心守望,文明交融"的双年展主题。"物自在--文明互融下的新艺术"国际艺术展,正是在吴为山先生所提倡的总主题背景下,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优秀艺术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将国际着名艺术家吴为山先生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矗立与展厅入口处,为整个展览的"文明互融"的主题提纲挈领。此次展览将展示各国艺术家们对凝结新时代语境的"日常材料"的诠释、重组与再造,涵盖了雕塑、绘画、大型空间装置、摄影、新媒体VR艺术等新型艺术形态的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展览将展现多件大型空间装置作品,它们均根据名称美术馆的有限空间而量身定制,策展人希望从艺术本体方法的层面出发,借由展览策划与来自不同文明的艺术家们的多元艺术艺术创作的呈现,开启寻找在地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新对话渠道的深入探讨,并将观众们引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之中。
在复杂多样的艺术样式和观念方式并存的当代文化语境中,优秀的艺术家们不断地思考更为深层次的文化命题,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才是可以归于本土文化脉络,同时具有全球广泛性的?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18世纪以后,基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市场的形成,全球化规模日益加剧。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全球产业链条的形成、区域市场的进一步统合、旅行方式的进步、社交媒介的出现,促使全球化成为不可争辩的现实。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而言,"全球化"的定义及影响范围却是不尽相同的。全球化条件下的"本土化"与"在地性"被广泛地讨论。一方面,全球化决定着本土文化的具体发展,另一方面,在地化的发展又不断改变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漫长而曲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全面地参与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开始扮演积极而重要的角色。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中国更加积极地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全球化发展的格局,在倡导全球化的同时,不断强调在本土性互动中的"和而不同"。
本次展览的"物",正是指向介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文化之间的文化景观,旨在回应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影响下的新文化。"自在"的基础是"物"的包罗万象,一方面表征万象的景观,多重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一种物(物质)的不断累积,不停的复制、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贸易带我们走出物质匮乏的窘境,物的不断累积和复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自在"是一种正向的发展,是一种基于都市化进程基础上的高能叠加,更是艺术家对现有现实物质的一种带有奇幻意义的重组和超能的增力。在这种语境下的艺术创作,直面多重的现实与更为微观的景观,艺术家的实践即是对现实进行多意的改编与重组,全球化以来现实空间的观念、形象,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视觉构成的多样差异会在展览中有所呈现。含混的中间文化,组合、再构成的过程,在不同国度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派生出多样的艺术面貌,催生出幻影与真实间的融汇与交往,逐步指向"物自在"。
展览的内容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以层层递进的节奏展现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多重维度。"初相"板块主要包括了利用本土文化的文化基因或相关材料进行创作的作品;"超空间"板块主要包括了使用全球化以来的文化语境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多元、虚拟、互动,以及超越现实的景象;"多极"板块则主要包括了指向未来的一些作品,以对作品的梳理向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提出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属性和视觉语言特征,"物自在"是艺术家们关于自我的表述,是一种出离于两极性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文化之外的智慧表达。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物自在"似乎为当代艺术发展面貌的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想象方式,更为展现文明互融下的文化景观建构了多元的视觉载体。
参展艺术家: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的参展艺术家情况如下:
一、初相
作为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那就是特别邀请了吴为山的代表作《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矗立于名称美术馆的入口处。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着名雕塑家。2015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19年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吴为山创建"写意雕塑论"而影响于世界,探索出独树一帜的"写意雕塑"风格。30多年来,他创作了500余件作品,先后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场展览。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巴西国家博物馆、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美术馆、乌克兰基辅大学等世界着名博物馆、艺术机构永久安放其代表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问道》《孔子》《南京大屠杀组雕》等。他所创作的中国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被国际评论界认为是"中国时代新精神的代表"。
纪嘉良,生于新加坡,1993年只身到东京留学,1997年取得SchoolofVisualArts摄影学士学位,是国际着名影像艺术家和全球范围内顶级媒介的首席摄影师。
彭薇,着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生于成都,现居北京,南开大学哲学硕士。2000年彭薇以"遗石"系列为开端,先后创作了"绣履"、"彩墨锦绣"、"脱壳绘画装置"、"好事成双"、"遥远的信件"、"七个夜晚"等众多系列,涉及平面绘画,三维装置、录像、照片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以水墨为材质进行创作的代表。彭薇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底、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段和独特的私人目光,将古代艺术资源与现在连接,并与西方资源对话,寻求过去与当下的平衡。
苑瑗,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苑瑗是中国具象绘画中坚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对肖像画保有强烈的兴趣。她的代表作《托下巴肖像》曾在个展《厚岸草》中挂在贴有镭射纸的镜面墙上展出。作品展现了她对于互联网中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深入思考。
张秋实,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苏州。张秋实的艺术实践,多采用了自然的光和灯光等投射的方式,从而使得"建构"成为了从对"物"的思考渐变为一种自由冥想,甚至是一种探求生命以及自然的隐喻,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艺术家个人化的诠释。
二、超空间
韩娅娟,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她的创作一直关注个体与其所处空间的关系(包括物理和虚拟空间)。她的早期作品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引发对全球化影响下传统价值观与消费主义的重构与转化的思考。近年来韩的作品重在探讨社会数字迁徙时期个体与虚拟空间的关系。她的作品涉及架上、VR及影像装置,并形成了她跨领域独特的艺术实践方法论。
任哲,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任哲的作品总是给人以静谧与沉着之感。他的叙事是基于对空间的观看和研究的,尤其是美术馆空间。作为一个美术馆人,任哲始终着迷于对"画中画"的再探索。美术馆是艺术与人共存的特殊场域,作品、空间及空间中的人的关系是任哲新作的主要母题。画面的叙事结构、"朗读"的语言与现实的场域形成某种联系,嵌入每一件画作,作品并非简单地摄取自然的片段,相反,它是画家深思之后的重构。
高晨莹,2011年毕业于金斯顿大学产品与空间专业,现为中央美院附中教师,空间、产品设计师。建筑和室内设计的教育经历和职业背景促使高晨莹无法剥离或者忽视"视觉形式"之外,与其他"人"或"事"的关联性,从而更得心应手于以"系统"化的工作方式展开自己的创作;同时,在凭借作品讨论"设计"和传统"造型艺术"创作的"交集"之上,艺术家更偏向于探知以"空间"的不同形态,诸如"尺度"、"缩放"以及"材料"的不同质感对于"观者"感知的影响或介入。
蒂亚戈·巴布缇斯塔在葡萄牙里斯本生活和工作。他曾在CaldasdaRainha高级艺术设计学院学习美术。他的画作第一眼看就像是一组风景画,浓郁的电影元素图像扑面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幅画都像是其他叙事谱系中的某个叙事瞬间。蒂亚戈·巴普蒂斯塔自2010年以来一直是里斯本ZédosBois协会的常驻艺术家。
三、多极
黄薇,曾留学瑞士,并在加拿大U.B.C服装主修服装设计,专注于时尚设计及造型数十年。长年担任明星名人及影视剧时尚造型顾问,电视广播主持人,文化创意单位评委及计划负责人,同时也是知名国际时尚中文版杂志的编辑顾问,始终为时尚潮流的传达担任先锋领导角色,曾赢得"时尚教母"称号。近年来为推广创意设计不遗余力,积极促成各方跨界合作,为产业深植发展力量,是跨领域的优秀艺术家。
王礼军,2019年至今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王礼军的创作主要是探索物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及"我"在空间中的物理和心理的存在关系。王礼军的创作是从寻常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从而获得一种洞见。他关注事物的浅表属性和由此唤起的人的深度认知关系。他的创作就像是自我认知与心性的梳理。
拉比亚·纳赛尔,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教师。从2010年起任教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国立艺术学院和贝肯豪斯国立大学,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授课。2015年、2017年任教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纳赛尔的艺术实践体现了她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探索,她更强调二者间的相似性(在生产、表达、接受与阐释方面)。她多次参加巴基斯坦及国外的展览、驻留计划、讲座论坛,包括印度、美国、英国、迪拜、中国、日本、德国、荷兰、瑞典、澳大利亚。在独立创作之外,她与艺术家哈玛特o乌o拉因自2007年开始合作创作。目前纳赛尔正在编辑巴基斯坦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创作档案。
曹余露,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曹余露长期从事纤维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他具有实验性的作品体现出当今社会人们对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内在追求,而这种追求是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的动力。曹余露身上有青年人的敏感与敏锐,而他创作灵感的巧妙与艺术语言的精炼恰好能与他善于思考的特质同频共振,从而完成最大限度的自由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