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微光
开幕时间:2020-11-27
开展时间:2020-11-20
结束时间:2021-01-20
展览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水芸路418号2楼 临港当代美术馆
策展人:项苙苹
参展艺术家:张平
主办单位:临港当代美术馆
协办单位:上海公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展览前言
临港当代美术馆策划“诗意当代”系列展览到2020年,已经是第四期了,伴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发展和艺术渲染,临港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人文魅力和温度。 此次“2020诗意当代:《微光》——张平个展”共展出100幅左右的作品,这批作品的艺术语言成熟,具备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也是艺术家整个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作品。此次展出基于“诗意当代”的主题下,艺术家通过音乐、绘画、多媒体相互融合,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叙述对生命的感悟。 《微光》系列作品诞生于临港国际艺术园,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才能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和作品,这也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城投、宸资文化和临港当代美术馆对临港新片区城市建设中文化板块的支持和投入,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举措将会吸引更多的艺术人才。—— 总策划 黄大有
主题阐述
此次展出的作品在“诗意当代”的主题下,艺术家通过音乐、诗歌、绘画相互融合和跨界合作。 一般来说,生活用品的的生命周期,要比使用它的主人来的长,用过的家具或器物,日子久了总会斑斑驳驳,留下皱纹和粗糙,因为每用一次,就会有一次人的投影,一层一层的影子叠多了,也就没了原先的光亮,好比记忆中的光线总比眼前暗,人也只有在微光和微观的情况下,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举目艳阳,一片茫然,日光之下,尽是不断地重蹈覆辙,也只有在月光之下,重拾旧梦。 《微光》系列的作品,大都是张平工作室里的某张老沙发,一盏躲在角落里的烛台灯罩,或是一把粘满颜料的旧椅子,盛糕点的小盆子,慵懒的下午,和着睡意,朋友的来访,侄女玩耍时候的投影,都是点点滴滴、稀疏平常,我觉得张平作品最大的优点是安静,没有声音,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对张平来说,这么多年画画,创作、办展览,尽量做的就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远方永远够不到,能够得着的也就身边这些人事物品,如果说物品和自己的生命一样,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那一定是在等待着我们赋予某种东西,她不去画它们,它们也就没了往事,用忧郁的眼光,画着不知忧郁的事物,也该是艺术家份内的事情。 能从忧郁中,落落大方地走出来的,都是艺术家,张平用她一生所有的百转柔肠去感受微光,那是因为她心中尚存良知,有了良知,心中才有美的感知,有了美的感知,也就有了诗意。写给张平【微光】系列的一些话
文/黄大有
一般来说,生活用品的的生命周期,要比使用它的主人来的长,用过的家具或器物,日子久了总会斑斑驳驳,留下皱纹和粗糙,因为每用一次,就会有一次人的投影,一层一层的影子叠多了,也就没了原先的光亮,好比记忆中的光线总比眼前暗,人也只有在微光和微观的情况下,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举目艳阳,一片茫然,日光之下,尽是不断地重蹈覆辙,也只有在月光之下,重拾旧梦。 微光系列的作品,大都是张平工作室里的某张老沙发,一盏躲在角落里的烛台灯罩,或是一把粘满颜料的旧椅子,盛糕点的小盆子,慵懒的下午,和着睡意,朋友的来访,侄女玩耍时候的投影,都是点点滴滴、稀疏平常,我觉得张平作品最大的优点是安静,没有声音,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对张平来说,这么多年画画,创作、办展览,尽量做的就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远方永远够不到,能够得着的也就身边这些人事物品,如果说物品和自己的生命一样,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那一定是在等待着我们赋予某种东西,她不去画它们,它们也就没了往事,用忧郁的眼光,画着不知忧郁的事物,也该是艺术家份内的事情。 能从忧郁中,落落大方地走出来的都是艺术家,张平用她一生所有的百转柔肠去感受微光,那是因为她心中尚存良知,有了良知,心中才有美的感知,有了美的感知,也就有了诗意。 也可以这么说,合格的诗人应该是悲观的,艺术家也是,“悲”是情感,因为所有的一切,终将消失,百般无奈。有情感才有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观”是洞察的能力,透彻的,“乐观”观到最后也能观出悲来,当有了“悲”和“观”,也就有了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才会勇敢、坦然和潇洒。 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应该是把“悲”也观没了的人,我们的老祖宗有很多这样的人,像惠能禅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很了不起,像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还有像元初的画家牧溪,元末的倪瓒,明代的担当,清代的八大等等,像这样把空性和无为,理解得如此透彻的大师,在历史上有很多,而这种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基因种子,在日本得到很好传承和发扬,像临济宗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一休宗纯,建立“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学的千利休,还有九十年代写【阴翳礼赞】,提出侘寂之美的谷崎润一郎等等。 上个世纪日本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铃木大拙把中国的美学基因又传到了西方,以英文出版了大量的文献书籍,20世纪40年代,铃木大拙一直游走于欧美国家,通过讲学来传播禅宗,美国现代音乐家约翰·凯奇深受禅宗启发,并以禅宗为精神支柱,创作了一系列音乐作品,凯奇得之于禅宗的思想和杜尚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铃木大拙在欧美传播的禅宗文化思想对后来美国的黑山学院影响很大,产生了以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ance)、罗伯特·劳申伯格和德·库宁为代表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以及在20世纪的具象艺术领域中,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等等。但在这里我特别想要提到的是法国艺术家巴尔蒂斯 ( Balthus ),波兰贵族血统,他的第二任太太是日本人SETSUKO ,他太太所代表的东方绘画对画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说自己画画是某种祈祷,绘画正是为了了解自我,巴尔蒂斯说:“我一直在我的画里确认自我,结论是:我不存在”。很厉害,这就是“诸法无我”,也说明无意识是存在的,可以是与生俱来的见地。 禅宗是古印度佛学传入中国的附属品,在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国的老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美学层面,而这种美学思想,事实上早已经从太平洋流到大西洋,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影响深远。 梳理这段历史脉络的意义是想说明,一个艺术家需要明白自己到底是躺在哪条文化河流里,身上潜在的文化基因到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张平应该是清晰的,“微光”系列的作品很显然地看出她的学术脉络,还有她鲜明的艺术表达方式,在物的原则中沉淀出生命的原则,把“宇宙的无意识”通过心灵的觉醒得以实现,她非常恰当地处理了个体意识和群体思想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微光”系列应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和张平老师、项笠平老师、弘十四先生、还有收藏家、学者吴亦深先生进行过多次的交谈,他们的学识、艺术修养和对文化艺术的热忱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我作为一个艺术家也从中得到非常多的创作给养,内心无比感恩。而今天正是立冬,寒意已至,看窗外枝头,滴水湖面微光渐亮,放下铅笔,合上本子。了物——张平新作展
文/项笠苹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不厌其烦地描述其书斋陈设,长桌、古砚、旧古铜水注、斑竹笔筒、旧窑笔洗、糊斗、铜石镇纸、榻床、榻下滚凳、床头小几、古铜花尊、鼎炉、古琴等各一,所有这些物品无一不是主人精心挑选的心头好。张平的画室是传统文人书斋和现代艺术家工作室、会客室的结合,有长桌、方桌、条案、茶几、旧矮柜、书架、美式沙发、欧式皮椅、旧式木椅、灯具、花瓶、假山石摆件、笔筒等若干,葵口盘、茶杯碗碟等许多,旧木质楹联一对,复古唱片机一台……张平的新作“微光”系列正是对这些物品的写生,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代文人雅趣的延续和发展。古代文人的几大雅事如沉檀焚香,栖霞品茗,落花听雨,踏雪赏梅,衔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莳花,逐水寻幽,皆是张平平日所好。尤其疫情以来,她每日在画室焚香、读经、赏乐、莳花、品茗、作画,不亦说乎。这些物件日日相伴,如家人,如知己,没有尊贵的身家和耀眼的logo,不乏旧时物件但也不够古董级别,却陶然自得,闲适怡人,故张平特别为之作画立像。 自小在新疆长大,张平对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各类宗教有着天然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此外,张平还特别自学了18至20世纪的近现代哲学和禅宗思想,对于空间、时间、生命、事物的特质及其相互关联有着愈发敏锐的觉知和独立的思考,该“微光”系列很好地展示了张平觉知的敏锐和思考的深度,以及如传统文人那样“儒为表,道为骨,释为心”三家互补的思想特征。 “微光”,也是微观,是小中见大、小亦是大的空间认知。“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极小的芥子、毛孔可容纳极大的须弥山、刹海亦不需膨胀,大小无碍;且各类文人雅玩如假山石、盆景、山水画等素来就是讲究移山缩水、一为千万的。在该系列画作中,很多原本小小的物件,被张平以大大的尺幅加以描绘。空间和尺度在张平这里是自由的,有生命的,并能随机而变。每一个物品都是主角,在画面上顶天立地,撑满了画布,自在、自足、自得、自适,这自然也是艺术家本人的状态。不论大小、贵贱,张平均以无分别之心描绘所有这些物品。 微光,也是时光。我们在夜空中所看到的星光,是遥远星球发出的光芒在跋涉了无数个光年之后方抵达我们眼中的微光,时间和空间、物质密不可分。爱因斯坦说“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错觉”,即时间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错觉。和空间的大小概念一样,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对、可变的,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又有九百生灭,刹那永恒。在该系列画作中,张平总是画好物像后又抹去、洗掉,再重新画;画面的斑驳肌理是张平寻找多重时间、空间、记忆和信息所留下的痕迹。记忆的痕迹叠加而不确定,让画面有了多重的时空感。另外在那些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沙发座椅上,人影憧憧,或坐或卧。这些人影也许是艺术家自己,也许是仙逝的亲人,也许是往来的朋友,也许是以前的主人;这是沙发座椅的记忆,也是张平的记忆。过去已去,未来未来,现在正在;张平通过为眼前的现在之物画像,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微光,也是光明。光明是张平所偏爱的主题,她以前的画作多以火为题材,现在则以灯具和物品的轮廓光、自发光表现光明。画作上的每一个物品都有轮廓光,物品在或明或暗的背景上散发着幽光,自带灵韵和某种神圣感。张平借轮廓光给物品营造了透气的空间,让物品有呼吸有生命。同时,画面上的每件寻常物品都从内而外散发着光芒,似乎是物品的自性光明。自性光明的境界原本众生具足,但往往被遮蔽、障碍了。光明是智慧,人类常因无明而愚痴,由痴进而贪、嗔、慢、疑五毒心俱起,因而烦恼无穷。而张平把这种境界赋予了她的物品,从这些物品可以看到张平的明白及知足之乐,物品之微光亦是她内心光明的外现。 张平的“微光”系列让我相信,物品有自己的记忆。绢保八百,纸寿千年,很多物品比人长寿,流转于更悠长的岁月中。这些物品一直呆在某一处空间,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记忆场。这种记忆场既在那个物理空间的磁场里,也在生活、活动其间的人的生命里。物品如沙发座椅能记住主人的气味、体重、姿势,还有人们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如茶渍、污渍。 张平的新作让人看到,物品有自己的个性。自古中国文人偏爱奇石、砚台、印章等器玩,只因物品皆有其性格和德行。这些器物虽不能言语,却比任何人都长久地相伴左右,与主人气息相通,潜移默化着身边的人。大到建筑物,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小到案头摆件,是一个家庭的品味。周作人甚至说:“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虽不免极端,但实在是因为物品的个性即是主人的个性,会暴露主人的秘密。 张平给自己的物品作画,其实是在给自己画像。在今天,人们和物品之间多是不断买买买、扔扔扔、换换换的关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已成往事。人们拥有了大量物品,却很少和物品之间有亲密的关系,仍然无法拥有快乐,亦从未见出品味,甚至人变成了物的奴役,比如那些“名媛阔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在批判了人和物品的异化关系之余,亦指出,在以往,人们和物品有一种亲密关系:“我们会觉得自己的一部分已经变成这些物品了;或是相反,觉得这些物品已经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了。……它们变成我们日常体验、身份认同、生命史的一部分。以此而言,自我是会扩展进物界的,而且物也会变成自我的栖居之处。”张平的画作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思想和品味,她栖居于物品中的那部分生命。这些物品不是价格不菲的名牌,不是时髦的家居装饰,它们表现的正是张平的日常体验、身份认同和生命史。如张平画中的各类石头,多是她闲逛时捡来,或从市场上低价淘来。张平对这些普通的石头加以一番摆弄,衬个底座,加个瓷盘,或置于案上书柜,瞬间打造出别有韵致的案头小品。苏轼曾干过类似的事情并记:“岸多细石,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又得一古铜盆,盛之,注水粲然。” “微光”系列属于静物画范畴。静物画是独立的绘画品类,也是画家练习技巧和美术学院教学的手段。静物画通常借描绘不同物品的组合关系和形色质地,表现富足、美好的现世生活和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也喻人、喻事,具有宗教象征作用和感怀生死的寓意,也有像现代派艺术家那样,以静物画作为探索全新绘画语言的方式。张平虽使用了静物画的创作形式,但背后的底色是儒的格物致知,道的致虚守静,最深层次的则是佛的明心见性,中国古代文人儒道释三家互补的传统在张平身上依稀可见。尽管传统道教追求长生崇尚炼形,但张平意识到,道家和佛家有很多共通的思想基础,因此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佛学的接受水到渠成。尤其老子和庄子,对自我的执着都较为淡薄,尤尚精神解脱,不贵炼形。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几近于佛学,这也是张平追求的核心。 “微光”系列通常一物一画,不强调多种物品组合的丰盛复杂和主从关系,基本只用了朴实沉稳的棕褐色调,不拘泥于物品色相的华美表象。在表现手法上,不强调古典式的细腻精致,不强调印象派的华彩色调,不强调现代派的怪诞奇崛,平实、简朴、率真、自然。“微光”,是宏大无极的微观,是刹那永恒的时光,是自性光明的智慧。“微光”系列,虽是物像,也是心像;既是玩物、格物,也是了物、了悟。《张平个展-微光》学术主持
文/ 弘十四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哪里?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些,是有艺术的尺度,艺术作品的表现,以及艺术家的品位予以揭示的。 张平的《微光》系列作品,沙发、玻璃、木、生锈的铁,这些我们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近身而久远,日用而不知,素朴而幽微,仿佛时间停止了,但又悄悄离开了;仿佛我们正在老去,但又走向了生命的成熟;仿佛指向了某种开端,但又趋向了无尽的尽头。我并不是在刻意谈论“万物有灵”的说法,但蕴含在这些物件之中的背反,使物件成为了事件,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神秘及其体验之笔,确实是艺术家需用心用力之处。她以生活为基础,构建了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艺术家总是为了一切人,但又不为任何人。她属于某个时代,但又不属于某个时代。她在某个群体之中,但又在某个群体之外。她审视的永远是自我的命运,她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命运。让我们爱上了在此世的命运。 思性、诗性、真性的三位一体,正是张平的《微光》打动我的理由,也是她的作品迈上一个高峰的征信。《微光》取法东方意蕴,运笔于西式技法,她以“思”取消了“知”,以“诗”化解了“物”,以“真”道出了“性情”。她的这个系列的作品,此在的物件也是时光里的事件,为我们行进中的每一刻都投向了光辉,唤起了记忆与觉知。籍由如此,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界限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消失了,我们的命运获得了在世间的慰籍。 张平简介 张平,1971年生于中国新疆,现居住创作于上海。 1994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 199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平面设计系; 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博士学位。 个展: 2005 化妆 张平个展,曼谷 2005 V.DELTA的单人房 张平个展,55画廊,上海 2007 吸烟 张平个展,SCOPE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伦敦 2007 单行 张平个展,五五画廊,上海 2011 火 张平个展,五五画廊,上海 2013 负暄候月 大有/张平双个展,上海 2014 天山海上 张平个展,新疆师范大学美术馆,新疆 2014 海上天山 张平个展,昌吉美术馆,新疆 2016 负暄候月 大有/张平双个展,临港当代美术馆,上海 2019 醍醐 张平个展,Liang Project Co Space,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