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胶囊上海荣幸举办艺术家张丰渊(Miranda)的个展“没有我们的世界”,呈现她近期创作的由棉布和羊毛制成的织物作品,以及大型织物装置作品。在针织的自由和纺织的固有形式中,张丰渊带领观者进入其内在的无人世界。
作品主体乍看之下难以辨析,却又似曾相识:半抽象的花园、依稀具象的风景、动物的剪影、静谧的河流和色彩斑斓的重重山影,宣唱着生命和自然的神话。
在纺织固有的经纬方阵中,张丰渊以亲密的视角描绘了农田、火山、冰川等游走在抽象与具象边缘的自然图景。相比纺织在形式上固有的限制,针织给予了艺术家恣意操纵材料的自由。毛线相互缠绕碰撞,形成一个引人入胜、令人不禁想伸手触摸的丰富表面。
这些作品使从中国各地工厂中回收得来的断头绒线重获新生。这一灵感来源于她的外婆。在物质匮乏时期,外婆将孩子们的旧绒线衫拆开,利用这些旧材料为孩子们重新编织合身的新衣物,同时也不忘加入古灵精怪的造型设计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颜色。张丰渊从她儿时在外婆编织的衣物图案中辨认具体形象的奇妙体验出发,用织线串起了思念、惊叹、回忆和空间。
她在作品中用空想性错视(人在随机和无形的图像中看到具象的形态并为其赋予意义的心理现象)引领观者进入一个不存在外界威胁的孤清的世界,犹如一扇隔绝一切声响的窗。所见之处不存在任何人类迹象,仿佛预示着一个被自然征服的未来。
无论是前哥伦布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挂毯,还是包豪斯艺术家的形式主义作品,有史以来织物作为一种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见证着它所诞生的时代之特征。张丰渊的织物作品忠于材料本身的简单性,可追溯到创造的源头,由此将当代生活体验与现代传统并置,与织物艺术的历史脉络形成对话。
装置作品 《在空谷》 打破常规织物的传统形式,由七块织物组成,描绘了极地海岸一个寒光流转的夜晚,令人想起孤冷的季节,冰川的缓缓融化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而她在等待中收到远方所爱之人的消息。大地无限向外延伸,最终沉入那倾泻而下的幽谧的蓝。
张丰渊的织物作品包容了创作素材中熟悉的指涉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唤起一种已然消逝的生存状态的同时迎接着新世界的重建,一个亲切而安然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个一切重头再来的世界。虽然作品创作于当下,却并不存在于当代的时空,而存在于一个内在的空间,暗示着忧思的渴望和对亟待缔造的未来的向往。
关于艺术家
张丰渊(1993年生于中国上海,目前在纽约生活,从事艺术创作事业)一向追求文化的自然流露。张丰渊通过编织的手法使得看似是“废弃物”的断头绒线重获新生,整个创作过程传递着“回收和再利用”的初衷。张丰渊最初的“回收和再利用”灵感来源于她的外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她优雅的外婆不得不将孩子们的旧绒线衫拆开,利用这些旧材料为孩子们重新编织合身的新衣物,同时也不忘加入古灵精怪的造型设计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颜色。除了其中蕴含的“回收和再利用”的环保思想,更打动张丰渊的是,即使在困难时代,外婆也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关于“回收和再利用”想法的发扬,更是关于父母之爱,关于内在和外在美交融的过程。张丰渊的作品中充斥着半抽象的花园、不完全具象的风景、拟态化的动物剪影以及静谧的河流和层层叠叠的多彩山脉——这些意象都重新演绎并且强调渲染了关于生活和自然的神话。
在张丰渊的作品中,材料是第一顺位的,其次才是其中所传递的思想。张丰渊认为材料是神圣的创作实体,即她首先感受到材料的颜色、质感和温度,然后手中的羊毛会引导着她,为其线条倾注神秘主义的觉醒,将脑海中的思想和内心深处的灵感具象化。张丰渊的作品构建起了一座伊甸园:在这里,她沉溺于光怪陆离的色彩王国,再现沙漠的清凉夜晚,亦或是湖面上宁静的午后。意象透过每一寸针脚昭示着自我的存在,驱使张丰渊完善自己的表达。随后,她便用编织的方式延展其记忆宫殿,创造出一个亟待创作的平面。微小之物常常蕴藏着超乎想象的惊人力量——在经典的编织手法中,看似不起眼的毛线进化成纯粹颜色的物质载体,每一寸针线都变得弥足珍贵。张丰渊将她的作品描述为一个即兴创作的过程:如同中国水墨画一样,创作过程不设置修改和调整的空间。张丰渊的创作强调的是即时灵感和当下手法运用,自然传递了极具东方美感的艺术逻辑——她的作品不是为了展示东方而创作的,恰恰相反,其作品本身就是东方的。
张丰渊曾在上海的胶囊上海、Half画廊以及纽约的Halsey Mckay画廊、Dear Rivington画廊举办个人展览。张丰渊的其它作品还曾在Mendes Wood Gallery(线上)和Chambers Fine Art画廊(纽约)参展。张丰渊曾荣获La Maison(艾地拉,摩洛哥)的现代艺术项目荣誉,并且即将成为Arquetopia Foundation(瓦哈卡州,墨西哥)的常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