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前波画廊诚挚地宣布将参加2021年度纽约亚洲艺术周,呈现艺术家江上越在美国的首次个展《脸书》。1994年出生于日本的江上越,在美国和欧洲度过了大部分童年时光。早在高中时期,她就非常喜爱岸田刘生等日本洋画大师的作品。相比于传统的日本画,这些日本洋画作品受到了更多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
江上越于2012年起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留学,并于2016年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17年,她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的媒体艺术系继续深造,之后又返回中央美术学院,并于2019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江上越在北京和卡尔斯鲁厄的学习经历非常多元化。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刘小东教授学习现实主义绘画。在卡尔斯鲁厄,她又在艺术理论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实践,其中她参与的一个艺术项目就是为当地的临终关怀医院提供艺术治疗。
江上越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多个国家生活的经历,要求她掌握多种语言,包括日语、中文、英文及德语。基于这样的背景,“沟通”和“沟通的丧失“成为了其作品的主题,这也体现在了其被中央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藏的毕业作品《误听游戏》中。这一系列肖像画作描绘了一些坐立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名人。
江上越说,在这一系列创作中常用“听觉”和“脸孔的视觉”来描绘沟通这个主题。她也曾提出这种方式就像是”往返于声波和光波之间。“
江上越的影像及装置作品曾多次在欧洲及亚洲展览。这些作品多关注艺术家自身视角与展览所在地之间产生的关系,譬如在日本千叶艺术中心举办的《对话4000年——江上越个展》。此次纽约首展,江上越回归到绘画,并选择了“人脸”这样一个无国界的艺术主题。艺术家将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自古至今的永恒主题呢?江上越在《误听游戏》中也影射了这个问题,其实”肖像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绘制肖像这个行为变成了题材。”
相比于由多个画面组成的《误听游戏》系列,此次《脸书》展览使用一种更精准的描绘手法。通过运用精炼丰盈的纵横及曲线笔触,人脸从每件画作中渐渐显现出来。这些肖像虽然代表独立的个人,但偶然之中又似乎有一些相似之处。
面对脸书(Facebook)开启的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江上越的《脸书》系列不仅暗示了艺术家对绘画这一艺术形式的想法,也隐射了其对于沟通与理解这一更广泛的话题上。关于这一系列作品,江上越谈道:
“人的脸孔并非是静止的,它体现了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它的形态一直在变化,是能量与信息在人身上来去的体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的脸孔就如佛教中所说的’一期一会’。脸孔总是转瞬即逝,没有一种固有形态。我喜爱短暂绽放的樱花,同样珍惜在我生活中走过的一张张脸孔。即使生活中有许多的误解和错位,这些也是一种机遇、对生活理解的开始及信息的交换。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去描绘脸孔,去探寻脸孔中的真相,但这些其实都是在某种错位中进行的。我画的肖像也只是来自于一些一瞬的感受和朦胧的记忆,这使作品与具象的物体相距甚远。这些画作就像樱花,在春风中飘下,静谧而又暗香浮动。其实每一幅我画的肖像可能都是一种误解,因为脸孔不是永恒的。人脸就像是一本永不完结的书,它是生生不息的,内涵着人类的生命及其特性。”
艺术家简介
江上越于1994年生于日本千叶,2012年起她在中央美术学院留学,并于2016年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17年,她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的媒体艺术系继续深造,之后又返回中央美术学院,并于2019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她正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江上越在2020年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其作品在亚洲多个博物馆展出,其中包括《Entrance Gallery Vol.1 Egami Etsu》,千叶市美术馆,日本千叶市(2020);《对话4000年——江上越个展》,千叶市艺术文化中心,日本千叶(2020);“VOCA Exhibition 2020 Vision Of Contemporary Art”,上野之森美术馆,日本东京(2020);“CAF AWARD 2020”,当代艺术基金会,日本东京(2020);《UNSCHEDULED》,大馆(Tai Kwun Contemporary),香港(2020);《后生命》,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中国北京(2018),《底色》,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
江上越目前在北京和日本两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