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火”,是指即将熄灭或者暗淡的火光,它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光焰的火。以《暗火》作为王家增此次上海熏依社画廊个展的展览名称,意在探究他通过不同材料和媒介的转换、使用所呈现出的一个更为立体以及多样化的语言面貌;另一层“暗火”的旨意,则是表达艺术家潜存于多维度空间中的生命力量,它是工业文明在社会进程变革下的遗迹隐现、重生;亦是个体反观时代现实的内在映照和生命体验。
在追溯和回望生命成长的时间脉络中,王家增敏锐地捕捉到个人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件——铁,这一器物的历史温度:以坚质的物理属性物为塑造和雕塑基础,并从其造型的折叠、挤压;色域的沉沁、浸润等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个人气质的诗性语言。从艺术语言表达的角度而言,这些静止厚重,甚至是趋于凝固的物象的瞬间面相,尽然收录着处于密闭或开合场域下的异样姿态,犹如一个个被标注在无名之地的生物标本,它们静穆庄严,游离在一个神秘的未知宇宙中。
“物的褶皱”和“游离”两个系列是艺术家一直在持续创作的主题,他从架上绘画到装置艺术的空间延展,再从雕塑到绘画艺术的综合贯穿,都在诉说着它们在不同阶段真实存在的社会语义。就像艺术家自己所述:“绘画是视觉艺术,有意识、有觉悟的心灵与神秘感结合的。字面的探讨也许只是指潜流之上的一圈圈涟漪。装置是身体力行的修行,对我而言,它非常当下而自然而然的。”
从社会景观和图像文本的层面来看,“物的褶皱”的生成,不仅暗含着具有个人强烈的特质语言,还记录着艺术家从“铁”的质感本身延伸出的柔软细腻的曲线形态。就像一种生命物被拂去表层遗留下的痕迹一般,退却曾经的光泽丽影,闪现出浅隐而又深沉的灰度,于作品中央及其可视见的空间地带,最终汇集到棱镜折射的边缘线,继而缓慢进入我们的视听觉区域。“物的褶皱”形成的自然形象和图示,是他不断修砌、重组与再造后形成的新式人文景观,褶皱景观的真实性转变为一种现实语境下影像的景观真实,他抽离了现代世界日常生活中具象形态的表征,融合了关乎成长记忆、时间更迭、科技迅及发展,以及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独有的工业气息和社会特征。
同样,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新变化,数字代码和符号能指也成为我们观看事物的一个参照系。虽然在原有“铁”上方的标记依然被人们所袭用,但当转接到王家增的艺术创作中时,显然,这些符号变得模凌两可,甚至在给观众阅读时产生一种数字“障碍”和神秘感。诚然,当下现实环境中,被标示的代码并未消逝它们本身的功能意义,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得以窥探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工业盛衰的历史线索。
“暗火”之中所隐喻的现实景观风景,是我们在面对新型社会结构转型中的一种怀想,正如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建构出的难以触摸,却能感同身受的万象之物,纯粹的幽境之地,链接未来与当下的时空场域,深邃洞悉且极具个人魅力。
—— 惠书文
王家增 Wang Jiazeng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曾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个展:铁的事件,今日美术馆,北京 中国(2020);物的褶皱,白盒子艺术馆,北京 中国(2018);公共收藏:60余件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及安徽、四川、贵州、青岛、辽宁、黑龙江等美术馆、虚苑美术馆等收藏。
关于策展人
惠书文(Hui Shuwen),现任上海YOUNG美术馆馆长。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CONUTER-FEIT当代艺术双年展品牌创办人,猎质当代艺术展总策展人。Rainbow box project发起人,An Art Space策展人。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与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展览策划及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建与运营等工作。
主要讲座与艺术项目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惠书文:猎质行动——青年策展实践与思考);鲁迅美术学院(惠书文:策展年记——关于艺术家的成长与自我塑造);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学术讲座(惠书文:行动中的猎质——策展实践与思考);吉利学院艺术学院·学术讲座(惠书文:策展人的一剂良药);中国当代艺术权力资本与市场·学术论坛(论坛主持:惠书文);《我们如何面对今天的艺术?》艺术项目总策划;中国商丘抽象国际邀请展联合策展人,首届夜郎谷现场艺术周学术观察。
曾策划与合作个展的艺术家包括:王家增、孙策、黄启佑、陈雨、黄鹿、杨加勇、曾朴、刘亭君、鲍贤杰、罗天志、曹亮、陈清勇、陈蜀、董冰清、黄凌云、蒋佑胜、贾宇豪、李浩、李勇、林惠兴、刘强、米小西、邱兴健、石东旭、时永华、孙小川、王朝、王琳、王韦、王文聃、王旭、吴江涛、谢蓓、谢珍良、杨涛、曾臻、张丹、张术利、张海君、郑大弓、郑龙一海、朱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