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墒:斜风细雨不须归

开幕时间:2021-08-08

开展时间:2021-08-07

结束时间:2021-09-12

展览地点:天线空间

展览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室

参展艺术家:王墒


展览介绍


天线空间荣幸呈现王墒个展“斜风细雨不须归 Irreversible Splendor",这是王墒在天线空间第二次个展,将展出艺术家最新雕塑和绘画系列。展览从8月7日持续至9月12日。 对山石与虚无的关注一直以来是王墒创作的核心,而这两者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地质历史似乎不仅是亿万年光阴的记述者,同时也是虚无的栖身之地。当地质学之父,查尔斯·莱尔向19世纪的欧洲展现出一个宏大的地质时间时,人们似乎不得不面对宗教信仰动摇所致的虚无与困惑。而中国古代文人早在对山石的凝视中,体味着万象变迁,道体虚空。 如同文人山水画的美学追求,此次个展中王墒的绘画与雕塑与其说是对山石外在形态的再现,不如说是对山石结构原理的描绘。通过混合多种绘画介质,王墒首先将一些笔触转化为独立的物体,再将它们拼贴在画布上。这些不同透明度,厚度以及肌理的色块模仿着岩石,矿物质与化石的形成和变化。如果说汉代的地貌图是对未知地理环境的描绘,东晋后的山水绘画是对万物之道的展现,那么王墒的地质绘画更多的是在呈现地质历史的时间维度。正是以这些绘画,王墒将艺术语言与亿万年的地质时间进行并峙与比对。与此同时,三维建模软件与photoshop构建而成的雕塑,在三维与平面、传统青铜与镜面不锈钢、粗糙与光滑等多种质感的结合中,再现着不同化学结构的矿石相互盘绕生长,称为“共生”的地质现象。这些以赏石美学为出发点的“人造石”通过对自然的模仿,记述着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状态。 苏东坡曾言:“山石…无常形而有常理”。对于王墒来说,其“常理”既是绝对的虚无,是拒绝人类价值与意义的冷漠现实。在对山石的种种诠释与玩味中,王墒近十年的创作一方面展现着自然虚无的本质;同时又在虚无中进行对价值的审视与建构。此次展览中的绘画与雕塑将地质历史与人类创造并峙。它们即是在庆祝,面对虚无时,人类仍可进行的对意义的追求与想象;同时也是在庆祝人类文明终将通过成为地质历史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其永恒的宿命。 王墒 WANG Shang 王墒(b. 1984,北京)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纯艺专业和皇家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专业,后通过美国宝石学院的课程获得了宝石学家的认证。自此王墒同时进行着艺术和珠宝设计两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两个身份都源于他对地质的迷恋,同时也是相互比对的对象。一方面王墒的作品涉及科技、自然、地质以及当下人类的困境,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价值和规则本身的怀疑促使他构建出多重身份的工作方式。他的创作在绘画,雕塑和影像等多种媒介中转化,其中大部分作品属于长期进行的项目。通过展开艺术领域之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对地质历史的不断提及,艺术家构建了独特的策略对文化生产和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 近期个展:“斜风细雨不须归”,天线空间,上海(2021年);“仍愿翻百千浪”,天线空间,上海(2018年);“家丑”,魔金石空间,北京(2016年);“OCAT青年计划:三个个展,王墒:希克苏鲁伯先生”,OCAT深圳馆,深圳(2014年);“王墒:搜集确凿的证据”由宋冬策划,尤伦斯当代中心,北京(2011年)。 部分群展:“隐喻现实”,Almine Rech画廊,上海(2020年);“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年);“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安仁华侨城创意园,四川安仁(2018年);“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复星基金会收藏展”,海南三亚(2018年);“位置单元”,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迈阿密,美国(2018年);“2017沙海绿洲”,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2017年);“Still Human”,鲁贝尔家族收藏展,迈阿密(2017年);“艺术宣言”,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2017年);“南风”,天线空间,上海(2015年);“图像的重构”,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特雷维索,意大利(2015年);“炼金术”,Between Art Lab空间,上海(2015年);“新作展——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OCAT深圳馆(2014年)。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