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无题之物
开幕时间:2021-09-11
开展时间:2021-09-12
结束时间:2021-10-31
展览地点:杰铭画廊
展览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甬虹路78弄12号(上海虹桥金臣皇冠假日酒店对面)
参展艺术家:罗清
主办单位:杰铭画廊
无题之物
阶段、对话以及黑暗中的言辞
文/朱赫
艺术究竟可以包容多少对于现实的理解,又可以允许多少偶然或者矛盾的概念存在,最终,被赞美,被攻讦,抑或是被人遗忘又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帮助艺术家成长,成长出纯净而又坚硬的内心。语言是艺术家的信念,同时也是父辈以及同时代人的信念,“为了走他自己的路,并在一个不可知的时刻展开他特有的工作,他不得不把这种信念引到恣肆与好胜的极点”——谢默斯·希尼[1]
罗清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他执着于架上绘画数十年,他于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时,就已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1990年至1998年间,罗清在中央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完成了本科及研究生学业,在这一段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可见罗清的作品受中国新生代“现实主义”的影响,这是对包括导师刘小东在内的上一代艺术家的继承与逃离。在这之后,罗清随之很快地进入了职业艺术家的行列。在这一时期,罗清受到三位艺术大师的影响,第一位是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我读到他的电影《野草莓》,那之后我知道了创作的自由,绘画也许不只是现实的记录,或者眼睛看到的绘画可以直接地面对内部,可以想象的表达”;第二位是巴勃罗·毕加索,在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中,罗清根据自我的敏感需要去选择形体,而形体可以不受客观的束缚,它可以有情绪甚至触动神经;第三位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在贾科梅蒂的艺术中,罗清“看到了材料的魅力,油画也可以是多维塑造,也可以是触摸到的物质,那种泥泞的反复、朴素的真实,那种反抒情、反庸俗和反美展的快感,那种不断寻找的吸引,材料有声,让我重新对油画的视觉呈现仍然好奇”。[2]
本次展览也与艺术家的“轨迹”相关,这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地位、影响相关的阶段。从艺术史的类比中可发现,50年代和60年代的艺术家似乎可以对应巅峰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时代背景的指引之下,70年代的艺术家必然选择回到真实的现实腹地,重新思考艺术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表现。德国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首先使用风格主义来称呼意大利16世纪,那些无法被分类的艺术作品,这是在文艺复兴大师们所树立的完美的古典与人文原则下的妥协与挣扎。
当古典主义对人体的写实描绘和透视法已经到达巅峰后,晚近的艺术家们便开始刻意地将画面的结构扭曲,产生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创造出新和艺术空间。在这代艺术家中,以埃尔·格列柯和丁托列托最具有影响力。丁托列托向米开朗基罗学习线条、向提香学习色彩,但他的作品远比这两位大师显得夸张和特别;他总是寻找最富动态的构图、最剧烈的视点、最奇诡的效果,使得他的状态直接作用了后续的巴洛克时代。
罗清作为70年代的艺术家,是这一代人中的“丁托列托”,他的工作是“沉默的劳作中黑暗的言辞”。他深知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在独特的风格中也蕴含着不间断的变化。他的作品包含了对整体现实世界的个人性回应。这种回应,同他上一代艺术家不同的是,他不再聚焦于客观的日常生活以及真是的社会现状。吸引罗清的是内心的生命历程,他进入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中去理解、去感受;他也站在观察之物的对立面,在具体语境中审视现实。他的艺术质地优美且洞察,他拒绝向外延伸,反之是从自己身体的内部孕育当代艺术的果实。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最后的对话》开篇序里提到,在基督教出现的五百余年前,古希腊发生了世界历史记载最好的一件事——对话的出现。通过对话,健谈的古希腊先哲们怀疑、劝说、碰撞,最终孕育出璀璨的古希腊文明,并使之成为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倘若没有那时的对话,现在的文明就无法想象。[3] 而罗清的工作正是基于此,他同老师们对话,并由此出发。在罗清最早期的展览中,他精彩的技艺被完美地展现出来,并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完美的命名。但在近年的系列作品中,罗清有意克制自己肌肉对于画笔和画布的惯性,宏大的叙事方式被彻底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对微小场景、片段、局部肢体和肖像的描绘。并且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件作品有正式的名称之外,大部分作品都用《Untitled》附数字编号而取代。这是语言的缺席,它放弃了对作品的多维度描述,而将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画面所带来的震撼之上。
在展览的主题部分,展示了罗清近三年的工作状态,属他的“色彩”时期。这一时期作品中的种种细节或许使得观者揣测:作品中呈现的张张面孔是如此的模糊,在艺术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样貌;在厚重的颜料组成的富有体积感的状态下,他们此刻的神情被更直接地跃然眼前;画面中鲜艳的色彩、富有雕塑感的沉重肉身形成强烈对比,在这里时代所赋予人性复杂的一面被罗清毫无保留地展示于众。
这一切都可以被理解为一场对话,一场和艺术前辈的对话、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在《博尔赫斯与公众》里,博尔赫斯提到自己是一个天生腼腆的人,甚至在第一次讲公开课的两个月前,就恐慌到每晚难以入睡;而后还为壮胆发明出一个理论:我不是在对一千个人说话,而是和一千个人中的每一个人说话,其他人都是虚构。同样的,罗清面对的也不再是无数的面孔,他在面对无数人中的每一个人。对他来说,过去可以指向当下,它也必然通往未来。在对自我的重审、反省、徘徊中,艺术家隐匿于画布之后,没有人看见他。在所有富有生趣的作品中,除他之外的,皆属虚构。或诗意、或敏锐、或浑柔,这都是罗清作品所表现出的特质;而在这些之外,更为根本且重要的是他悲悯的人道情怀、充满生命力的思考、卓越的绘画技巧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细致的观察。
[1] 《希尼诗文集》文章“信念、希望和诗歌——论奥希普·曼德尔斯塔姆” ,胡续冬译 [2] 《我的绘画经历》罗清 [3] 《最后的对话》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新星出版社出版,译者:陈东飚
关于策展人
朱赫,诗人,策展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就读于罗马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曾任《Hi艺术》杂志主笔,ARTYOO艺术总监,素朴三思视觉艺术博览会创始人兼艺术总监。现任国潮当代博览会艺术总监。策展工作注重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对话,群展包括《黑桥一代》《202Q》《再无纽约》等,也为多位重要艺术家策划个人展览,包括周迈由、多多、吕德安、Rose Hartman、施展、尹茂健、张文荣、卜云军、吕延翔、于方等。同时为多家艺术及大众媒体撰写评论及专栏文章,现居北京。
关于杰铭画廊
杰铭画廊(JM Gallery)于2020年创立于上海。是虹桥核心商务区首个专注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画廊。以金臣·亦飞鸣美术馆作为依托,未来,杰铭画廊将打造成“无墙艺术空间;不仅围绕“绘画精神”这个立足点不断探索和实践当代世界跨文化艺术的走向,而且计划设立更多展览项目培养和支持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