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凝视: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
开展时间:2022-03-08
结束时间:2022-05-08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厅
主办单位:浙江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协办单位:北京尔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总策划:应金飞、陈勇劲、王绍强
展览策划:舒文靖
展览总监:刘雄
展览执行:刘舒畅
武汉美术馆“静谧的凝视: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将展出8位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意大利当代雕塑家的33件雕塑作品。
展览旨在表达对中西方共同审美价值的珍视和推扬,同时武汉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一直秉承着开放精神,突出艺术多样化、交流国际性,以跨国的优秀展览推进城市的文艺建设。
无焦点的凝视
——解读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
文/陈勇劲(武汉美术馆馆长)
还是最近几年在欧洲的几本艺术杂志和网络上,看到一些艺术机构对阿隆德梅茨、威利维吉纳、格哈德德梅茨、马西米利亚诺佩莱蒂的雕塑作品的推介,以及有关威尼斯双年展的零星报道,给我留下不多的印象。直观地接触是2018年年底在浙江美术馆,布鲁诺瓦尔波特的个人展览上,我对来自意大利的令人着迷的具象木雕作品有了深刻的感知。起初,那些碎片化的浏览并没有给我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理由,当不久前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先生,把此次参展的八位艺术家的资料传给我时,我首次将前面的信息进行整合,才了解了他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联,以及如何在雕塑这条艺术之路上努力坚持走到今天、走向成功,并得到当今西方艺术界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这些逼真的作品大多以普通人作为创作对象,在冷漠、忧郁的表情下让人感受到只有在教堂中才会觉察的距离感,穿行于木质、石材或金属等材质的雕塑间,会被已经超越了材料和技术之外的情绪和精神力量感动。赫尔曼约瑟夫伦加迪刻意强调仪式感的作品,将视线引向对人和家庭的思考;威利威基勒学习过绘画,从早期抽象作品回到具象雕塑的创作行为,让他在环境主题上的作品具备了更宽的传播性;布鲁诺瓦尔波特熟练驾驭的雕塑语言,准确表达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情绪的流露;沃尔特莫洛德将他认为的美,谨慎地集中到以女性为主的形象塑造上,优雅、脆弱并置在静穆的躯体里;彼得德梅茨的雕塑被安置在场景中,对设计情节的讲述再造了现场感;马西米里安诺佩莱蒂刻意突出材料质感的古典雕刻,充满了对历史的敬意;阿隆德梅茨对木质雕刻表面不同物理状态的强调,与作品流露出的气质有效融合;格哈德德梅茨在图像再造与重构中表现出的,对文化冲突的自我讲述,显得神圣而高贵。
显然,在他们有关“人”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如容马克(Ron Mueck)、马克奎恩(Marc Quinn)那样巨大的,超出人们的观看经验数倍的雕塑,多数是以真人大小的尺寸制作;同时,也能注意到不同的人物作品的眼睛看向的多是不确定的前方,并以此传递出艺术家们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读取更多的信息,但语言的表述无法替代与其面对面的共处,只在无焦点的凝视间,体会直指人心的情感流动,以及引人驻足的雕刻技术。
那么以上共性的存在源自何处?几位艺术家又为何不约而同地在雕刻方式上表现出圣像般的仪式感。以木雕作为标志的意大利北部格勒登山谷,是该地区基督教雕像的主要产地,将近三百年的木工历史造就了许多家族工坊,依托旅游和日用品的加工,以及来自教堂的订单,他们以精致的传统手艺得以生存、繁衍。随着从作坊中陆续出现的、带着改变现状的理想的年轻人走出山谷,主动接受学院教育,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完成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身份转换;既执着于内心对传统手艺割舍不下,又期望融入当代艺术语境,刻意找寻雕刻的当代面貌。然而,现实中他们始终在面对来自外部的质疑,和生于内心的挣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结束学习后回到了山谷,继续雕刻创作;还有的人在欧美和亚洲等地从事个人艺术项目。但八位艺术家听从内心的指引,带着格勒登的印记,坚韧地将这种称之为情怀的传承,与看似当代的、风格各异的、实验性的创造结合起来,赢得了尊重和成功。这些保留了深厚传统技术的雕塑,并非西方当代艺术语境的主流,但艺术家们从开始走出传统到确定各自的思考方向,再到创造性地回归传统,以及将传统与当代表现手法有效结合,从而形成独具特点的作品,并因此获得成功,都经历了一段丰富、曲折的内心转换过程。
当人们惊叹于艺术家们用精湛的雕塑语言,赋予了各种天然材料以情感和思想时,又在作品之外读到虔诚、坚韧、改变、勤勉、缜密的品质,似乎在提示我们,如何再次理解国内近几年常提到的“工匠精神”。对于一贯推崇写实传统的中国艺术界,在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这些来自西方的艺术家的经历和他们的作品,具有借鉴和对话的现实意义。
此次巡展将于这个春天抵达武汉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