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化境——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开展时间:2022-03-12

结束时间:2022-05-04

展览地点: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2F展厅A

展览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创投路和牛山路交汇处

策展人:唐红萍、左茜茜

参展艺术家:何多苓、何唯娜、罗发辉、马力、师进滇、王瑋、杨述、叶洲、袁晓天(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主办单位: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英盟当代艺术馆

承办单位: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

展览总监:朱倩

展览介绍


前言——心花怒放

文/唐红萍

两年了,我们见够了疫情的灰暗、人世的沉重。每个人,都在梦中呼唤:呼唤绿色的春意,呼唤万物复苏,呼唤生命的觉醒。

春的脚步终究无法阻挡,看,三月的小雨,带着春的气息,带着花的芬芳,带着诗意带着韵律,带着我们的期盼,来了!

以花为媒,以乐为介,从四川北京,到深圳光明,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与您倾诉,与您共鸣。绘画、雕塑,写实、抽象,不论形式和呈现有何不同,唯有一愿:游历其间,心花怒放。现在的我们,太需要一次心灵之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何老师的杂花婀娜多姿,朦胧诗般委婉述说着爱意;花与草的纠缠,像极了我们的爱情;那飘逸的笔触,是每一次的心动和放飞么?发哥的大花,开满在时代的节点,审视着霓虹灯下的幽暗;欲望的的玫瑰色情也溃败,却掩不住美的寓意和向往。

师老师白色的钢琴,浪漫唯美,谁都想弹奏一曲,给敬爱的父母,给可爱的小孩,给心爱的她(他)。抽象的钢丝,蛰伏在具象的琴、自行车上,拉近了观者与艺术的距离。

猫儿哥的画面不拘一格,图形、符号和文字随机形成,色彩和媒介丰富,总觉得他抽象的语言有猫的灵性,而非他笑言的乱画。叶洲极简纯净的表达多以时间为序,在他简洁的线条里,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心灵的自由释放。马力的“音宙”把一个开阔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他较好的音乐感受成全了画面的意境。

王玮老师用女性的细腻展现了春天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女性,是这世界的精灵,美的化身。她们自由浪漫,肆意表现,拥抱美好,多姿多彩的人生不需要铁链和枷锁。娜子的花就是给女性的赠与和奖励,女妖似的她,深谙女人的不易、女人的不屈。她化身女妖,把花冠戴到勇敢者头上,与之共勉。

晓天的装置作品以金属丝网为主,火焰、花朵为辅,看似柔软,实则坚硬。作品穿行于场馆,折叠旋转,自由灵动。两年疫情,生活变得脆弱,灼伤的废墟里还剩下了什么?《自由之路》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问,女性如何寻找和实现自我。愿我们总能在灾难里重获希翼。

这一刻,只想给您,真实的美好和无锁舒畅!

2022,2,22 于成都牧马山

化境——叙事与修辞的变奏
Sublimation——Variation of Narrative and Rhetoric

2020年以来,我们会感受到,今天的社会与文化情景正急剧的改变: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普世价值与民粹主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前卫话语与文化保守主义等,而新的文化症候也预示着艺术的转向。特别是在一个“后疫情的时代”,我们对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空间、现实使命、未来走向的思考,也将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事实上,2000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不管是在语言、叙事、内在的价值尺度方面均出现了转向。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从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了本土化的发展,但到1990年代末,这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走向了终结。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在2001进入WTO,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中国当代艺术需要重新定位,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与艺术史逻辑。就“叙事”来说,也就意味着,先前那些为当代艺术注入意义的主题、概念因社会与文化情景的改变而逐渐式微。

比如1980年代以来的“伤痕”、“生命流”、“大灵魂”,1990年代初的“近距离”、“泼皮”、“都市经验”等逐渐淡出了当代艺术的意义系统。与此同时,“图像转向”“后社会主义经验”“新绘画”“后传统”等概念或新的形态,成为了新的叙事话语。就“修辞”来说,主要体现为艺术家的语言逻辑与形式表达的手段。反映在绘画领域,我们不仅会注意到绘画的意义与观念将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艺术家需要将“修辞”提升到创作方法论的高度。譬如,古典绘画追求“再现”,现代主义绘画强调“个性”与“风格”,后现代绘画则以“图像”表达为基础。因此,对于当代绘画来说,艺术家既要立足于艺术本体,即语言、媒介、形式等范畴进行个人化的探索,也更加重视绘画的观念化表达。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大部分来自四川,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管是语言、叙事,还是涉猎的题材,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绘画的诸多特点。最近几年,何多苓投身于《杂花系列》的创作中,在何多苓笔下,诗意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是契合的,率性而为与表现性完美结合,而中国士大夫的“逸笔草草”则与作品中的“书写性”水乳交融。可以说,诗性与文学性的回归,特别是对东方审美精神的挖掘是这批作品最大的特点。罗发辉是四川当代绘画领域最早涉及“图像转向”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借助图像的叙事和符号的隐喻表达作品的人文与生命意识。

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杨述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抽象与表现这两个语言体系。一方面在“抽象”之中,杨述融入了书写、涂鸦、身体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倚重表现性的语言,但不限囿于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将拼贴、现成品等手法结合起来,使作品的语言与观念表达富有当代文化的特征。在形式与修辞方面,叶洲的作品保留着“硬边抽象”或结构抽象的视觉特征,不过,艺术家真正追求的是,这些理性的、克制的线条背后蕴含的时间和过程性。马力的绘画同样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但艺术家对形式运作中的偶发性、自动性的重视,以及对媒介物性的把握,使作品的视觉呈现更有感染力。何唯娜、王瑋的作品不仅有当代水墨的特点,并强调从日常出发、从微观现实出发,另一个共同点是隐含着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看视角与情感表达。除了绘画之外,师进滇的作品兼具雕塑与装置的形态。通过形式与语言的转换,艺术家将日常的物品予以语言的编码,使其产生一种疏离的、陌生化的特点。对场域、对空间的改变,使得观众会重新审视那些日常之物原有的面貌与功能。利用编制、火烧、综合的工艺手段,袁晓天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能彰显出一种幻化、不屈的生命力,同时,借助材料、空间、光线等因素,让作品在视觉心理上,唤起一种东方化的审美经验。

当然,倘若我们将这个展览,或者说艺术家们的创作放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情景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是如何面对今天的文化现实与周遭的生命体验,也可以看到,他们立足于当代艺术的话语体系与视觉经验,如何形成个人的语言表达与创作方法。更宏观的讲,“叙事”与“修辞”将成为我们了解、观察、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衍生的重要通道。不过,“叙事”更侧重于题材、内容,也强调叙事过程中的方法,本质上讲,也更贴近社会学的范畴。而“修辞”则源于艺术本体,是在语言、形式、媒介、审美等层面体现艺术品的价值。事实上,它们刚好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两种价值尺度——社会学前卫与美学前卫。然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会注意到,“社会学前卫”与“美学前卫”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砥砺,而不是融合与平衡的状态。它们交替向前,在不同的阶段各领风骚。因此,“变奏”正是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用“化境”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不管是借助语言、题材、修辞等手段,最终还是要为作品构建一个阐述语境和人文境界。

何桂彦
2022年2月16日于四川美院虎溪校区

学术主持

何桂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现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重庆雕塑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有欧美现当代艺术、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等。曾在国内学术期刊《文艺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当代》等发表批评文章70余篇,共50万字。2008年以来,先后出版个人著作与编著13本,如《走向后抽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建构之维:当代艺术家个案》(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前卫的没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副主编、重庆美术出版社、2017年)等。曾策划数十个当代艺术展。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