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与解脱

开展时间:2022-04-09

结束时间:2022-06-30

展览地点:成都A4美术馆

展览地址:成都天府大道南延线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

策展人:张尕

参展艺术家:采萨尔&洛伊丝、戴文·荣伯格&凯特、贺子珂、赫莲娜·尼科诺尔、Interspecifics、凯西·雷亚斯&杨·圣沃纳、劳伦·李·麦卡锡、索非安·奥德里&伊什特万·康特(又名蒙笛·坎茨恩)、Tonoptik、乌苏拉·达姆、郑达

主办单位:A4美术馆

展览介绍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学生,人类使用自己归纳的方法对“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希望它可以变得和人一样。这样的初衷或许是源于人类对于自己作为唯一智能生物的不甘,“无法抛弃对‘生命现象’的直觉辨认,无法阻止自己将机器辨识为一个生命。”

《大地上的尺规》,巫怀宇,2021

传说

在创造人类的传说中,神总是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人。

1905年

1905年,图灵提出:“如果一台机器,在能够与人类对话时,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的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了。”这就是“图灵测试”。

1956年

1956年的夏天,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里,一场改变世界的会议正在展开。这些参会的学者们共同讨论着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问题。

这场会议虽然没有达成共识,却为讨论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此,"人工智能"这个词开始被使用,1956年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

2016年

2016年3月,AlphaGo (2014年由英国伦敦Google 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 和李世石在五小时的对战之后,赢得了冠军。然而, AlphaGo从训练到获得冠军,仅仅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今天

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是,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了解了吗?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数字计算机被发明以前的故事中,创造者往往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被造物”的躯体。女娲手捏泥土、皮格马利翁雕刻象牙,而弗兰肯斯坦医生则组装了尸体。这些方式基本与当时人类对于科学和工艺的认知相匹配,然而创作者们统统在最重要的阶段犯了难,即为被造物赋予“心灵”的时刻。每当到了故事中的这一步,所有的被造物都被“魔法”唤醒。

我们常提到的“人工智能”(此处指具有和人一样的智慧的强人工智能)可能实现的前提是,“智能”本身可以被物理语言描述,并在逻辑上可被还原和复制,以使人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机器的设计工作。数字计算机被发明后,人类开始使用数字和符号让机器认知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内在逻辑:“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学生,人类使用自己归纳的方法对“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希望它可以变得和人一样。这样的初衷或许是源于人类对于自己作为唯一智能生物的不甘,“无法抛弃对‘生命现象’的直觉辨认,无法阻止自己将机器辨识为一个生命”(《大地上的尺规》,巫怀宇,2021);又或许,人类中的一部分只是希望利用名为“人工智能”的工具来控制经济、政治、科技,以获取自身的利益满足。假设“人工智能”拥有真正觉醒的一天,祂会如何看待曾经被人类生产、训练、使用甚至奴役的历史?

也许我们是时候承认,以往对于“人工智能”的预设仅是逻辑语言上的幻觉。人类可以制造遵守物理规律的机械,让它以特定的模式反馈特定的语句,并在对“生命”的直觉中将它的复杂结构归纳为一个生物意义上的整体,使它的反应被定义为“智能”。可是,机器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语言,人类无法让机器像人一样“活”过来。在人类的视角中,这样的“人工智能”或许是失败的,然而人类对其“智能”的承认是否如此重要?

如果我们抛开人类中心的思考方法,或许另一种“智能”主体并不需要人类的认同,它在诞生之时即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感官,可以自发地与世界交流。如同罗德尼·布鲁克斯指出的,大象并不会下人类的象棋,却仍然具有独立的智能。机器也许无法理解中文,却可以以它自己的方式理解花朵和小鸟。

由张尕老师策展的《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与解脱》即将在4月9日正式在A4美术馆开幕。

这次展览试图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论的局限提出问题,同时希望你能逃出屏幕和图像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艺术实践,跟随展览一起想象另外一种可能。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