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树斌:重生
开幕时间:2022-05-01 16:00
开展时间:2022-05-01
结束时间:2022-05-23
展览地点:北极熊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中一街D06
策展人:李裕君
参展艺术家:申树斌
主办单位:北极熊画廊
北极熊画廊荣幸的宣布将于2022年5月1日推出艺术家申树斌个展“重生”,展期持续至5月23日。本次展览为申树斌在北极熊画廊的首次个展,由李裕君担任策展人,特邀著名策展人、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家申树斌以超验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充满深刻的人性关怀,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年来的最新作品,其中包括最新创作的4米长卷的水墨作品。期待您的莅临!
自然的世界,就是一个生命共生世界。申树斌从中体悟到了生命经验在作品中自我表达的欲望,从而在其多年的绘画创作中,以明快的色彩和写实的语言基调,让自然界的“生命”在画布上重生,且意犹未尽的表现着他的白色视界。在创作中,申树斌试图通过一种纯粹的绘画性语言和动物神性的观念的表达,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触动和深层次唤醒人及人性在思想情感上,和对自然界某种共生关系的认知,或者使其对生命的某种妥协。于是,他常常在绘画中营造出一系列具有组织性、秩序性和剧场感的巨大系统,像极了对“生命态”的谱写!所谓生命态,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平衡态”,而生存就是这一系统的“自组织”“自维生”的活动。也就是说,生存的价值就是这个生命系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如果用生态哲学的观点来思考申树斌笔下的自然世界,就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以“生命形态”生存着的“活的世界”。而他以白色为基调勾勒的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界的“生命系统”。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生命存在的意义究竟为何?我想,那便是一个生命的存在必然要与其他生命共存。从单向来讲,便是体验生命本身;从双向和多向来看,便还有一个重要的存在意义就是:彼此温暖、彼此陪伴、彼此照亮。这样看来,申树斌的艺术创作似乎一直都是在这个线索上持续推进,且不停的在追问“生命形态”以及生命之外还有什么?就像他说的:“每一种动物,无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都是生命的象征。我也用它们来暗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有一点,它们处于同一艘诺亚方舟上,只有共存,才能一起寻找未来的希望。”因此,绘画作为人类最早探寻自身心灵的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艺术的意义就在于采用恰当的方式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也是从绘画本身的意义阐释和探讨自己艺术创作的深意。
人与其他生灵万物本皆是自然的一份子。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在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因为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是“人的发现”。人开始发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主人,而自然则被看作是满足人类欲望的物质材料,完全是为人而存在的。然后在当代文明中,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文/李裕君 节选自《生命形态:申树斌的共生主义》
关于艺术家
申树斌
Shen Shubin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申树斌以超验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充满深刻的人性关怀,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曾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北京)、今日美术馆(2014,北京)、岭南美术馆(2019,广东)、 山西美术馆(2014,山西)、德胜美术馆(2019,广东)、新加坡客艺廊(2014,新加坡)、德国拉普画廊(2014,德国)等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及艺术机构举办个展,曾受邀参加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日本、瑞士、韩国等多个国家举办的学术展览。作品被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侨福芳草地美术馆、南京百家湖美术馆、树美术馆、德胜美术馆、岭南美术馆、晋商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2018年入选“2017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艺术发现奖”,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同年入选2015“青年艺术+”英才计划项目。
曾出版:中国文艺家,2021第十一期封底;中国文艺家,2020第六期封面;2017年第五期封面;东方艺术大家,2014年第六期封面;作家,2019年第四期封面;艺术家,2017年第九期封面;艺术市场,2017年第十一期封面;私享家,中行财富,2013年第三期封面;现代青年,2013第九期封面;现代青年,2012第四期封面;新视觉,2009年第十一期封底。申树斌、天庭之在,个人专著,2019年,中国文艺出版社;黄河入海流,2019年;月是故乡明,2018;现代青年,2018第二期;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2017年;现代青年,2017年第十二期;无界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作品集,2017年;不谋而合,2017年;艺术客,2016年第六期;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第三期;但丁在中国,2016年;双城记,2016年;气象格局中国新当代艺术展,2015年;人说山西好风光,2015年;2015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作品集;社交商圈,2015年第六期;当代美术教育个案研究,个人画册,2015年;2015青年艺术+;V时代青年当代艺术展,2015年;后来,青年艺术家推荐展2015年;物语,申树斌作品画册,2014年;致敬青春,2014年;艺术市场,2014第七期;PRESTIGE,2014年第九期;大家,东方艺术,2014年第八期;生活快报,2014年第六期;年轻力量第三回,2013年;画刊,2013第七期;现代青年,2013年第十一期;新晋商,2013年第十二期;中国当代油画经典全集,2012年;;世界艺术,2012年第三期;非常印象,中国后生代油画家作品集,2012;艺术时代,2012年第三期;画廊,2011年第十一期;年轻力量,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0;中国当代艺术文献,2009;北方美术,2008年第四期;美术焦点,2008年,第九期。
关于学术主持
王春辰
Wang Chunchen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著名策展人、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2012年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聘为特约策展人;2013年担任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他曾任英国学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当代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及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丛书》主编;2015年任英国泰特美术馆访问研究员。现已出版专著、译著《艺术的民主》、《图像的政治》、《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史的语言》、《艺术简史》)等十余种;2009年《艺术介入社会》获得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批评奖。数年来,王春辰教授以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身份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当代艺术,自2007年以来,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开设“西方现代艺术史”、“西方当代艺术理论选读”、“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等课程。
关于策展人
李裕君
Li Yujun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及媒体策划人
海河美术馆执行馆长、798第零空间主理人
出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8-201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批评专题高级研修班进修。自2006年起至今主要从事艺术策展、媒体策划、当代艺术个案研究、艺术评论及艺术机构运营等相关工作。曾担任北京不同艺见艺术中心执行馆长、《美术关注》副主编、《Ai艺术》主编、《当代艺术播报联合体》首席主播、99艺术网副主编、《绝对艺术》编辑、策划总监等。
主要讲座及课题: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当代艺术策展与个案研究》《策展与营销》、沈阳M56美术馆《“后疫情时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生态发展论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工坊《当代雕塑的创作意味与传播》、青岛世贸中心《沙龙:跨界合作中的艺术与国际教育的源力与阻力》、艺术厦门论坛《共建城市艺术生态系统》等。
曾策划:“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艺术展、“微观·止观”雕塑三人展、“物境-绘画样本研究计划”群展、“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不同之同”非具象艺术展、无形之态-当下的抽象与新表现艺术展、“心造之物-潮媒介与形式艺术展”、“后疫情时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生态发展论坛、“临时逻辑-样本研究系列”、“当代及未来”海河美术馆开馆邀请展、“陆柒捌玖”当代艺术展、“点亮黄土”刘坪田园美术馆公共艺术邀请展等群展及论坛活动并策划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系列:“琢木声远-萧立雕塑作品展”、“孟小为绘画作品展”、“奥德赛·布莱恩——胡顺香个展”、“二分之一的幸福”陈尚昌个展、“秘景之境”黄赛峰作品展、“梦游国-张静个展”、“浮生集-普鹏作品展”、“随心入影-陈赟个展”、“浮出水面-陈春木个展”、“信物-王波个展”、“阵列:从泥土到水泥-刘海港个展”、“三个对象”李秋实个展、“浸观-魏瑶个展”、“丢失底座的方尖碑·陈鸿志”、“幻景心流-张旭东个展”等近50余位艺术家个案研究展。发表评论及专题文章30余篇。现工作、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