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夸克感官

开幕时间:2022-07-03 16:00

开展时间:2022-07-03

结束时间:2022-07-30

展览地点:蔡锦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 七星东街311楼5层

策展人:刘姝铭

参展艺术家:张澜涛 刘泽 王誉 崔笑梒 朱翌潇 白梦影 于清湛

主办单位:蔡锦空间

展览介绍


前言

“夸克”是一个物理名词,是物质世界构成中的最小单位,它寓意着运动、转化、相互作用、它刹那生灭、且不可见。这种物理学上的经验在媒体艺术的创作语境中同样生效。以前,我们形容一个人与身外物紧密程度,会说像长在身上了一样,而今天人机合一似乎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说法,套用现在流行的词汇:“元宇宙”、“虚拟艺术”、“生物艺术”…仿佛“奇点时代”马上来临,面对科技前所未有的延展触角,面对无可遁逃的数字化虚拟生存,面对人工智能的不可预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 几乎所有的生命体,所有的原生业态都在或被迫或主动地迭代。那么,媒体艺术语境中的艺术实验和理论研究亦在经历被多元化重新定义的变革。

媒体艺术的未来是否可以跳脱边界,与科技、生物、医疗...甚至考古、天文...跨界共生,指向和面对全人类的共同处境,提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为我们更加美妙的生活提供差异性的注脚,哪怕一点点,足以令人期待和着迷。

身处其间,我再次意识到“后科技”时代,“艺术直觉、艺术自觉”、“对生命感知力”的珍贵、“人文”、“人本”、“情感”这些“金锚”的珍贵,用以勒住这匹脱缰的技术野马,如何使用更新的媒介技术、以交互作品的形态延展文化、延展传统和重构日常,将作为新一轮的课题。

“夸克感官”展览将充满交互体验、具有炫目的声光电感官属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植入到艺术试验场。让全息的、数码的、虚拟的、交互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在这样的一个充满工业文明记忆的场域里展开一场碰撞和对话。

刘姝铭

艺术家简介

张澜涛
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现工作生活于天津,作品涵盖交互装置、数字影像、网络艺术等。研究方向:身体、身份、科技伦理等相关话题的创作和研究。

主要参展经历:
2022年 溢界-破冰艺术计划年度展-辽宁
2021年 AIF2021第22届尖端影像国际庆典-韩国
2021年 异境创生新媒体艺术展-湖北
2021年“柔软的城市2.0”-重庆
2021年 望闻问切 艺术家邀请展-天津
2021年 风境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邀请展》-山东
2021年 平遥二木艺术节-山西
2020年“时空标记”新媒体艺术展-北京
2019年“感知测试”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年展-广东
2018年 全国百校联展-北京
2018年 天津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展-天津
2018年 艺术天津-天津
2017年 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贵州
2017年 广州大艺博-广东
2016年 超形式 新媒体艺术展-西安
2015年 天津美术学院“绘心情-绘生活”作品展-天津
2015年 天津青年美术节-天津

人类通过与机器的相互驯化扩展生存空间,也被技术反噬,成为数据化群体样本。进化亦是另一层面的退化,譬如松果体、尾骨等器官退化和血白细胞下降等。如今人类聚焦于进化视野,作品从逆向思维探讨人类退化问题,指代人的机器仅保留视觉感官与骨骼,以极端退化状态后的新物种群体形式感受外界“入侵”,获取图像、信息等数据并做出反馈。以身体、身份为切入点重新对未来科技伦理等问题进行思辨。

王誉

河北唐山人,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研究生毕业,创作与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装置,在新媒体、新媒介、新材料的方向不断探索。个人作品曾参展过北京青年艺术双年展和大艺博公共艺术展以及多次参展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以及艺术天津等多地展览。

主要参展经历:

2021年 《 AIF 2021第22届尖端影像国际庆典》 韩国中央大学官网(线上,韩国)

2021年 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渡口4.0” 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综合展厅(天津,中国)

2021年 柔软的城市2.0 重庆当代美术馆 (重庆,中国)

2020年 “时空标记” 京师美术馆 (北京,中国)

2020年 二木艺术节 二木美术馆 (平遥,中国)

2019年 “极限关系”大艺博 海汇中心 (郑州,中国)

2018年 艺术天津 天津科技馆 (天津,中国)

2018年 代码叙事 天津科技馆 (天津,中国)

2018年 北京青年双年展 中华世纪坛 (北京,中国)

2017、2018年 隆里国际艺术节 当地祠堂 (贵州,中国)

项目参与:

2021年参与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于西安环球港悦时尚落地

2021年参加“律动锦江--成都城市艺术生活季”MANA高校团队成都驻留活动

2020年参与航天《从这里飞向太空载人航天科普互动体验展览》于北京中国科技馆落地

人们在不同的区域间奔忙与游玩,但我们每天都要回到不同的“家”,“家”不光是原生家庭,可能是酒店、也可以是公园或景点的 那些随处可见的长椅,甚至也可能是病房,我们游离在不同的“临时的床”,或许那里也留下了我们看不见的情绪与温度。作者所做的这个关于床的装置,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不全是冰冷,可以把事物的关键节点与人进行联系,当你躺下再起身回头看的时候,它或许也残留着你的温度、承载着你当时的情绪,我想,也可以叫它“第四张床”。

刘泽

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获学士学位。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研究生在读,工作生活于天津。作品长期关注与涉及交互艺术、网络艺术、数字艺术等领域。

主要参展经历:

2021年 天津华侨城·PAC艺术中心×天津美术学院“跬步计划2.0——如果一切时间都是永恒当下”-天津

2021年 韩国中央大学“AIF 2021第22届尖端影像国际庆典”线上展-韩国

2021年 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渡口4.0” -天津

2021年 重庆当代美术馆“柔软的城市2.0”校馆联呈展-重庆

2019年 北京素朴三思首届视觉艺术博览会-北京

2019年 大艺博 ( 郑州 )“极限关系”公共艺术展-郑州

2019年 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天津

2018年 第七届 ( 广州 ) 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

2018年 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北京

2018年 第九届天津青年美术节-天津

2018年 第三届隆里新媒体艺术节-贵州

2018年 天津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展-天津

2017年 天津首届艺术天津群展-天津

2017年 第六届 ( 广州 ) 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

2017年 第八届天津美术馆青年艺术节-天津

2016年 天津空港文化中心优秀作品展-天津

项目参与:

2021年 参与成都安仁“回流&共生 首届乡村振兴(安仁)科技艺术主题展”项目 策划

2019年 参与哈尔滨“奇幻放映厅”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 策划与执行落地

2018年 参与北京CHAO回声剧场SAMAS TALK:洞穴之喻 策展执行

2018年 参与广州大艺博 × 广汽传祺“生活潮享·未空间”快闪互动展厅项目 策划与执行落地

2017年 参与天津“131”人才培养计划《移生万物》项目 拍摄与后期制作

刘泽 《无声钢2.0》 数据装置 2021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生活中的人们逐渐被屏幕裹挟,明灭闪烁的背后是不分昼夜的极乐世界,沉醉其中的人们仿佛忘却了世界的物质根基,现实中的一隅在霎时间成为了被麻木所忽略的外壳,任凭时间消磨。作品通过爬虫技术实时采集网络直播弹幕数据,在将弹幕文字实时投影于特制工字钢表面的同时,使用中文电码表和二进制算法将弹幕文字进行转码,最终控制装置锤“无声”地敲击作品表面。试图讨论信息时代下,历史与时代变迁的物质产物所积累蕴含的精神性内涵在大众视野中的虚无化。

崔笑梒

201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系,天津美院在读研究生,工作生活于天津。作品涵盖交互装置、数字影像装置、行为影像等类型,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艺术方向。

主要参展经历:

2021年《渡口》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

2021年韩国中央大学AIF22届尖端影像国际庆典

2021年《跬步计划》艺术展

2020年平遥《新媒体艺术展》

无意间看到《大学军事教程》这本书。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解当今世界整体政治局势,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整体战略环境,第三部分阐述如果在战争年代我们需要如何自救。书中一些关于战争的字眼令人震惊。我想世界本不需要战争,这本书也本不该存在。一直以来世界从不缺乏力量,更不缺乏对于和平的渴望,但却至今没有实现绝对的和平。单纯强大的力量只是和平的条件之一。我将书中令人窒息的字眼进行消解替换本来存在的音符,融入一首关于和平的歌曲中,希望优美的旋律可以化解这些刺眼的文字,文字带来的冲击引发观众的思考,爱与和平才是我们永远探讨和追求的核心。

朱翌潇

浙江杭州人,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本科在读。创作实践涉及交互装置、可穿戴装置、实验剧场等。作品关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后人类伦理、社会科学问题等范畴。

主要参展经历

2022(天津)鸿德艺术馆 起城转合——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2022(重庆)Sonlaris Art 项目驻留计划——索里拉星艺术空间

2020(上海)再空间|光合作用|--《可持续系统》《生物冷冻保存计划》《自我与大洋》

2020(上海)再空间|走出洞穴|--《无关联》

2020(银川)银川美术馆|实验基础交流|--《解构》

2019(北京)触礁|青年独立策展项目 HIT ROCK

2019MIP数字艺术群展MIPdigital art --《数字空间》

2018(杭州) | 西湖长卷计划

获奖经历

2021年度蔡锦奖学金

2021年度实验艺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2021年度天津美术学院尚艺奖学金(提名)

2020年度实验艺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2020年度天津美术学院尚艺奖学金

基因技术,基因编码已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基因技术的出现无法定义它未来对人类社群产生的震动。如今,基因技术已经可以编辑人类的基因池, 使人拥有更长的寿命,或者天生对名某种疾病免疫。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革新人类社群。因此,假设如果有一种完美的肉体的基因排列顺序呢?技术的启蒙和发展就是人类像上帝的一场挑战,企图超越造物主的一场决斗。完美的后人类时代,不断复制的DNA,地球上所有人类将拥有同样的一套完美基因序列,这种架空的后人类命题是否能在抛出问题的一瞬间得到答案呢?

白梦影

河南商丘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获学士学位。天津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在读,工作生活于天津。作品涉及交互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领域。

在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中,科技与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工具理性逐渐剥离了人本的社会资源。当媒体和技术逐渐剥夺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五感。后现代人的身份开始逐渐迷失,我们沉浸在了技术造成的拟像当中。我们有赖于逐渐取代于日常生活的技术和充斥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便捷。但我们无法去重新定义作为人本身的位置和寻找作为人本质的存在价值以及意义。

于清湛
辽宁大连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系。研究方向为元宇宙数字虚拟场景创作,游戏设计等,作品关注当代艺术语言在游戏语境中的运用。

当下社会中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都是内卷的表现,在内卷社会下个体都在求稳,不愿冒险。但是没有冒险,就没有创新。我们虽然摆脱了不受外在机构控制的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具有否定性的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作品通过对诸如内卷等现象进行调研与解析,进而以社会现实作为创作基点,最终就网络时代个体叙事与当下社会内卷语境的关系展开思考,创作出一个以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为题材的实验性游戏,游戏分为五个章节,通过艺术家本人视角用当代人类社会的突出问题为材料进行解构,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五个不同的社会现象。运用游戏媒介关注社会问题,进行艺术实践。

策展人

刘姝铭
艺术家、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青年美协理事、天津市青联委员、天津市河北区科协常委。

艺术经历

刘姝铭致力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交互艺术、移动互联网艺术研究,着重探索媒体艺术创作的观念驱动与情感链接。作品形态涉及:交互装置、虚拟影像、数据可视化艺术等。作品曾在法国、意大利、中国台湾、中国美术馆、京师美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深圳光明美术馆等地展出。作品入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主持策划多场省部级艺术展览,包括天津青年科技艺术作品展、“艺术天津”新媒体艺术板块、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院校单元、天津青年艺术节、合肥当代艺术季、天津国际设计周开幕投影秀、首届平遥媒体艺术节等活动。参与央视纪录片频道多部影片虚拟影像创意工作、承担多项省部级交互艺术项目,包括担任“感知天津”天津城市官方APP创意、交互总设计。首届(2019)天津科技媒体艺术论坛发起者、首届(2020)天津跨学科媒体艺术教育论坛发起者。

特邀对谈嘉宾

爱默杨

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数字表演艺术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委会副主任、法国高布兰动画学院访问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

艺术经历

爱默杨身兼艺术家,策展人,制片人等多重身份。分别毕业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除了新媒体艺术的个人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外,也致力于公共艺术范畴的艺术实践和策展,以及纪录片的创作等。主要的展览和创作有:《HISTORICODF,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联展);逼真-爱默杨个展:“新陈代谢”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邀请展(策展人):“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策展人):动画片《迷失的音乐》(导演),中国动画美猴奖;中国国家大剧院新媒体音乐剧《乐器也疯狂》(艺术总监);担任多部影视剧制片人,纪录片《宗祠》(制片人、导演),曾入围巴塞罗那亚洲电影周。

张海涛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

艺术经历

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2021年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策划:2021年分身:我宇宙, “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 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刘佳玉

1990年出⽣于中国辽宁,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同年组建刘佳⽟⼯作室,致⼒于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研究。

艺术经历

⼤⾃然中⾃然的反射性促使她的创作⼀直在试图探讨⼈与⾃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探究⼈们所持有观察⾃然的各种视⻆,探索数据源作为本质线索成为物件⽹络中的交流节点在不同的场域间互相穿梭,遭遇,排斥,渗透与融合。在不断更新的媒介下,使⽤装置作为输送与反馈的端⼝进⾏对虚拟场域与现实世界的探讨,通过空间的拼贴与置换从⽽引起观众的⾏为反应与情感共鸣,这使得她的创作本身永远处于⼈们的“再创作”中。

2017年与2018年她曾⼊围Lumen digital art艺术奖以及Aesthetica art 艺术奖,2020年福布斯中国U30,乐活GWP100.她的装置和影⽚在国际上被报道于CCTV-9,ITN N2K,Inhabitat,Dezeen,VICE,Arduino,Designboom,Fubiz等。作品多次参展于V&A,Watersman Art Centre , Helen Hamlyn Centre ,约克美术馆,何⾹凝美术馆,K11艺术中⼼等,并参加伦敦艺术节,⼴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伦敦动态艺术博览会,伦敦设计节以及伦敦时装周等.她的作品不仅曾多次介⼊公共空间的艺术项⽬,并与爱彼,路易⼗三,巴宝莉,帕尔玛之⽔,兰蔻,OPPO,Mo&co,雷克萨斯等品牌进⾏不同形式的合作。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