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康宁:自在之地

开幕时间:2022-10-12 14:30

开展时间:2022-10-12

结束时间:2022-11-12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8/9号厅

展览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策展人:何桂彦 / 臧 亮

参展艺术家:康宁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方: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

展览介绍


自在之地:

康宁的木刻世界

何桂彦 / 臧亮

在中国黑白木刻版画领域,

康宁先生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其创作不仅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特征,

而且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

有清晰的发展轨迹。

追溯起来,中国当代版画发端于1980年代初,当时核心的任务是语言自觉与形式革命。所谓的语言自觉,是艺术家要打破过去的创作范式,强调艺术本体,捍卫语言自身的表现力。而形式革命,是将风格、形式提升到现代主义的高度,并且赋予个性特征。康宁早期的创作曾在“乡土题材”中有过短暂的停留。以《母亲》组画为标志,叙事性的语言让位于表现性的语言,形式的提炼,对装饰性的强调,都体现了艺术家对语言和形式的思考。《新松》是其现代主义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康宁先生敢于突破长期以来,黑白木刻所强调的形式与视觉对比,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对光影与透视空间的倚重,反而是从边缘线入手,用层次丰富的灰色改变画面的视觉结构,利用富有节奏、韵律的刀法强化木刻语言自身不可替代的美感。在传统黑白木刻领域,与作品的主题比较起来,绝大部分时候,语言是从属性的、塑造性的、为主题服务的。因此,语言的自觉,是在减弱叙事性的同时,放弃光影,捍卫作品的平面性。在1980年代中后期,因为康宁在语言与创作观念上的突破,赢得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1990年代是康宁先生创作的高峰期。从《少女和羊》(1989),到《生命·树》系列(1990),康宁在形式与语言上不断推进。所不同的是,先前作品中的形式更注重其现代主义的意味,即对所描绘对象在形式表达过程中的提炼与转换,而其后的作品,更强调形式自身的逻辑,或者内在的衍生。形式在叠加与重复中,不断绵延,不断延续。它们从一个基础的形开始扩散,它们仿佛有内在的生命力,不断衍生。视觉的流动、形式的绵延意味着意义不断的繁衍。以《空间》(1990年)为标志,我们不仅领略到这种独特的形式逻辑,也看到了这种形式变革如何走向了抽象,如何构筑了个人化的精神世界。在《苞米扬花》系列中,艺术家不仅体现了高超的驾驭木刻语言的能力,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批评家王林先生曾这样评价:“康宁以其对自然生命的逼视和专注,使作品渗透了灼热之情与劲健之力,充满对生命魅力的向往与崇拜——对神秘的向往,对神奇的崇拜。”实际上,1990年代中后期,康宁开始强化作品与现实的关联,特别是对当代人周遭的现实生活与精神困惑的表现。即便如此,语言与形式的表达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飞翔》(2000)和《延续的片段》系列(2001)成为康宁又一个创作阶段的开端。表面看,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有意赋予叙事特征。因为,观察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动物和现实的场景。然而,无序的、断裂的绘画片段并不具有总体性的意义,它们更接近于一种后现代的,或者说解构主义推崇的叙事方法。事实上,与画面的形式比较,叙事性仍然让位于画面的形式逻辑。从边缘线入手,康宁以不同的刀法、形状的结合与对比,来回的穿插,使得画面的形式不断绵延,不断在内部演绎。从线到面,从边缘到中心,从一个色块发展到一个区域,它们都因为线的关联而彼此有了联系。对于康宁来说,形式与语言才是作品的生命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所谓局部,也无所谓整体。相反,形式演绎也传递出一种时间感。应该说,从《延续的片段》到《天马行空》系列,康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论,那就是强调形式逻辑,强调形式内在的生命。而在实际的创作中,形式的逻辑最终体现为语言的逻辑,那就是对刀和木不可替代的语言表现力的捍卫。

以《天马行空》系列、《大花鸟》等为标志,康宁的创作进入原木刻制时期。对于传统黑白木刻来讲,印制也是作品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复数性成为版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印制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康宁而言,其中最为遗憾的是对材料媒介属性的遮蔽。当然,对媒介物性的强调、挖掘,实质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遗产。然而,在康宁看来,原木的价值不只是能充分展示木质材料的美感,并且,以游走的线条和刀痕为踪迹,还能呈现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时间性、过程性与身体性。为了改变既有的观看习惯,康宁尝试以装置的方式予以展现,使其与空间发生关联。事实上,如何展示,如何创造作品新的观看机制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康宁来说,真正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展黑白木刻的形态边界与既有认识。因此,凝视这些原版,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艺术家绘画世界的丰富,而且体味到木刻语言的纯粹。

在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康宁先生孜孜不倦地研习,从语言与形式出发,致力于拓展当代木刻的审美范式与媒介边界。从“有法”到“无法”,从复杂走向纯粹,每一次风格与语言的变化,都在构筑不同的审美维度与精神世界。以“自在之地”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将康宁创作的心路历程,作为与现实、与传统、与自我内心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木刻成为了康宁心灵的栖息之地,使其不断的耕耘,以期进入自在之境。

2022年10月3日于四川美院虎溪校区

康宁,1950年生于四川江安,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重庆文史馆馆员、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曾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康宁曾在重庆、成都、深圳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并多次参加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加拿大魁北克三河国际当代版画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和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等30多家国内外美术馆公共收藏。

康宁自1984年以来连续参加了历届8次全国美术作品展,他的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此外,他多次在国内外版画作品展览中获奖,如:第二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展(最高奖),时代印记——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金奖,第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第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第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优秀奖等等。

康宁不知疲倦地追寻着黑白木刻语言的当下表达。目标物象的生命张力、“木”的岁月痕迹、凝视着生活的个体和群像,在康宁的一刀一痕中被共构于愈来愈大的方寸之地。康宁拒绝栖息于写实,他旷达的想象将观者带入动静莫分、情绪交叠的别样瞬间,抽离于日常,俯瞰日常。深耕于“木”,收获大千世界。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