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彭先诚 梁铨 卢甫圣作品展
开幕时间:2022-11-12 15:30
开展时间:2022-11-12
结束时间:2023-02-05
展览地点:长沙美术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吴洪亮
参展艺术家:彭先诚 梁铨 卢甫圣
主办单位:长沙美术馆 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前言
“三相”是“三”系列的又一展览。此前的“三少”展览中,李津、刘庆和、武艺三位艺术家作品里所呈现的是近于成熟而期待破壳的艺术家之新态。他们通过作品在时代表述中的自我表达,来照鉴历史、周遭、自我的不同侧面。“三相”展的三位艺术名家则是在艺术不急不躁的多年打磨之后的一次返璞归真的豹变。彭先诚、梁铨、卢甫圣三位前辈艺术家的自由与坚守是展览得以建构的立足点。他们对艺术的深厚理解与独特的语言是本次展览的学术支点,而那些醇纯相融的艺术状态是后学的榜样与观者的最大看点。
至于展览的主题:三相,的确意味颇多。三,即是多,在此自然指三位艺术家。湖南有三湘之说,有谐音之趣,而且湘江流过长沙,从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可一眼望见,亦有地缘之趣。“相”在中文里意涵丰富,最基本的释义为“物体之外观”,与“看”直接相关,且需在“交互”中实现,这正是艺术作品与展览的特性。“相”还可以延伸出“相形度势”的深意,这与此展中三位艺术前辈体现出的稳重、淡然、笃定,而又有艺术前瞻性的状态相得益彰。在佛家思想中,“相”的另一端是更加深层的“性”,即事物之本质。所谓性相一如,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够由相见性,从作品见证三位艺术家的思想与本心。
01
彭先诚:诚者亦灵变
“诚”是品质,“灵”是天性,“变”是勇气。彭先诚先生三者兼具。
在绘画一途上,彭先诚是典型的自学成才。与不少专业画家在十年动荡时期少有作画机会相比,青年彭先诚的绘画基本功恰恰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打下的。利用当时画宣传画的机会,他进行了大量的水粉画和油画练习,还可以临摹苏联印刷品、画模特儿写生。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与创作,让他熟练掌握了造型与色彩技巧,也为以后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末开始,彭先诚开始转向中国画创作,并很快显现出非凡的能力。其人物、花鸟作品多以没骨法为之,色彩清灵,画面雅致,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他的人物画多以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列女、先贤故事等入画,并巧妙化用古人名作之主题、构图,融入自己的笔墨特征和意趣格调进行再创造。其花鸟画兼采古代文人画与近代齐白石、陈子庄等前辈画家之长,同时融入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笔墨体悟,写意传情,极尽自然之灵动。
彭先诚的山水画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至世纪之交已越发成熟,但个人风格仍不鲜明。可喜的是彭先生近年的山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自己的“衰年变法”。“南风”系列是彭先诚先生山水新貌的代表。从题材上看,这批作品以海景为对象,在传统中国画中十分少见,可谓一大突破。在风格上,“南风”反映了艺术家多方面的综合技巧、深厚修养,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艺术家以丰富准确而又鲜活灵动的笔调将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海、天、云、山、林木、动物等放入画中,在一件件尺幅不大的作品中呈现出了辽远壮阔而又富于诗意的画境。简而言之,彭先诚的“南风”系列以海景为主题,将灵动的色彩、浑然的没骨、速写的及时性及诗意的表达融为一体,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自家山水面貌。
回忆青年时期的自己,彭先诚先生曾写道:“35岁以前,我的绘画历程总的说来本是一种自发的力量,一种单纯而强烈的绘画欲望。然而这种‘力量’和‘欲望’正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源动力。”如今年逾八十,他仍然“不教一日闲过”,可见当年的“力量”与“欲望”并未减少。在此衰年,老当益壮,创新不止,诚者亦灵变,此之谓也。
彭先诚
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诗书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康奈尔大学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四川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艺术机构收藏。
02
梁铨:日日试新泉
本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中,梁铨先生的作品数量最少,只有20多件,且没有尺幅巨大的画作。对一般艺术家而言,以如此数量的画作撑起近千平米的空间显然难以做到,但梁铨先生的作品恰恰具有这种能量。我想这种能量离不开梁先生作品中几组对立统一的范畴——简与繁,静与动,理性与感性。
先说简与繁。简是指作品的元素——方块、三角、圆,梁铨的几乎所有作品都由这些最基本的图形构成。然而,图简而意远,其画面的层次、样态、格调总是那样丰富多维,耐人寻味。这又是梁铨作品的繁。
再看静与动。读梁铨先生的画作,如品茶,如赏湖,平静似水,心境澄明,这是其静的奥妙。但在这静的背后,又不乏音乐的律动,轻快活跃,富有节奏。这种跃动源自色彩、元素的精心安排,源自不同材料的应用与生发,源自艺术家在平淡的生活细节中汲取的灵感妙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意在空间和理念上对梁铨先生的作品做了进一步延展。我们借用“大地艺术”的概念,将梁铨作品里的色彩和元素应用到空间设计中,营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互动区域。在这里,包括成年观众和小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沉浸式体验梁铨作品的能量,流动的人群与静止的空间构成了另一种动与静的结合。
最后是理性与感性。在梁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理性的追求本身依然是非常感性的。只有感性倾泻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所谓真的禅意。作品传递得虽慢,但不滞,虽需等待或细纠,但必有可期的惊喜。仿佛淡墨在宣纸上渗开的过程,是自然而舒缓地扩散。其实,如在高倍放大镜底下,那状态的涌出也会像钱塘江潮一样浩荡。所有表面上的澹泊,恐怕是另一种强烈的苛求所致。
日日试新泉,直是窥三昧,将日常的感悟化为艺术的张力,这是梁铨先生的能力,也是其艺术能量的来源。这或许就是平淡出真意,平地起波澜。
梁铨
1948 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
1964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81 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版画
1984 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执教
1995 任深圳画院专职画师,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03
卢甫圣:知一知二之间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述者不在少数,卢甫圣先生有其独到见解:“中庸”即是两极之间,要做到“中庸”,就必须认识两极。而在卢先生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各种不同的两极。例如,艺术与思想,中国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等等。
从教育背景上看,卢甫圣先生接受过最传统的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学、思想都有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他又对西学极为关注,能够在国际视野下思考问题。在艺术理论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他便提出了影响广泛的“球体说”,贡献了自己对于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此外,他还曾主编《朵云》《书法研究》《艺术当代》《公共艺术》等多本重要学术刊物,兼涉艺术理论、实践、传播、市场等多个领域,可谓当今中国美术界少有的通才。
作为一位典型的学者型艺术家,卢甫圣先生的绘画实践与理论思考是统一的。我对待展览的态度是通过展览做研究,而卢先生对待绘画的态度则是通过创作做研究。他早年创作的具有新浙派风格的绘画以及具有广泛传播力的连环画作品显示出其在用笔方面的造诣。其山水画创作直追敦煌以前,不用皴法,代之以晕染营造画面。在造型上,他一方面借鉴陈老莲的丑、拙之趣,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的立体主义造型手段应用其中,形成了自家面貌。从学理上看,他将人与山水相融合的创造性做法既呈现出强烈的当代特征,又有着深厚的文脉渊源。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中,从人大于山的以山水为背景,到山大人小的正常比例,再到山中无人的纯粹山水,其中的深层逻辑值得玩味。人在山水画中逐渐退位过程也是“卧游”观念不断强化的过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均是以人为主体,人观画时,在精神层面可以神游万里、物我两忘,故而画外人即是山中人,画中自然便无需再有人出现。这是“天人合一”理念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卢甫圣先生将人的形象、身体与山水相融合,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表达,是其天人之论文化思考的图像外化。
本次展览采用了彩虹桥式的作品选择方式。一方面挑选了卢甫圣先生早年的代表作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最近两年的新作,反映了艺术家当下的创作状态。此外,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卢甫圣先生多件书法作品,在向观众呈现其书法造诣的同时,也起到管中窥豹之效,折射出艺术家的思想光辉。
卢甫圣
亦署辅圣。艺术家、美术史论家、出版人、文化学者。浙江东阳人,现居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等校博士生导师、上海书画院名誉院长等。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朵云轩集团董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同时兼任《书法》、《朵云》、《艺术当代》、《公共艺术》等刊物主编。
卢甫圣擅书画,工诗词,兼治美学理论。艺术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多次联展和个展,并被国内外多家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著有《天人论》、《书法生态论》、《中国文人画史》、《中国书法史观》、《海派绘画史》等专著,主编了《中国书画全书》、《中国画名家技法图谱》、《中国绘画研究丛书》、《海上绘画全集》、《中国书法史绎》、《现代设计大系》等大型书籍,主持了董其昌、四王、赵孟頫、海派艺术、二十世纪山水画等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