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多物种之云

开展时间:2022-12-27

结束时间:2023-04-16

展览地点:美凯龙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策展人:杨北辰

参展艺术家:卡罗琳娜·凯塞多 & 大卫·德·罗萨斯 Carolina Caycedo & David de Rozas.塞尔希奥·罗哈斯·查韦斯 Sergio Rojas Chaves,张欣 Sheryl Cheung,罗梅蒂·科斯塔莱斯 Rometti Costales,帕特里夏·多明斯 Patricia Dominguez范加Jes Fan,费亦宁 Fei Yining,刘窗 Liu Chuang,龙盼 Long Pan,尤利·奥罗 Uriel Orlow,大米发酵姐妹俱乐部 Rice Brewing Siste

主办单位:美凯龙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多物种之云”是美凯龙艺术中心规划的“谁拥有自然?研究性系列展览的第一章。在这个展览中,我们试图呈现一则关于新型物种间关系的隐喻,其一方面指向了不同生命形式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亦涉及一个全球性的交换系统,于其中人类世时代的物种以近乎信息物质与能量的方式流动。在这朵“云”内部物种的边界异常模糊,且不再具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分,其“身份”亦不断经历交融、重组与变异,进而这个相互交织的过程逐渐演变为一个蔓生与延展的开放性世界。

虽然人类时常以边界搅动者的形象出现,但这些创造性的行动者自有其回应方式一一如同“诸众”一般,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持续与我们遭遇、共生、结盟抑或对抗,时而亲密时而疏离。正如人类学家西利娅·洛维所指出的我们的未来位于人类、动物与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式相遇的接合处,在那里,每一种形式都维持着一一与云与另一种形式的限制及可能性。”每一个物种都携带着自身的宇宙论模型,这些模型跨越了感官、知觉与身体的限度,混合着有机与无机的叙事,并最终抵达泛灵论的寓言境界。

“多物种之云”的艺术家恰如多物种民族志研究者与萨满的结合体,他们透过与植物、动物、病毒、微生物以及真菌的互动来再次编织这些宇宙论模型,并将之转化为图像、诗歌与政治。“多物种之云”中的迷醉与幻觉象征着生命的繁荣,意味着我们在倾听一个多重宇宙的呼唤,并以情感与想象力来与之呼应。这里酝酿着一种浑圆、密币的“共生诗学”,其不再仅仅将审美注意力置于那些通常被认为有“魅力”的事物之上,而是借由可视及可感的方法去发现那些被遗忘或遮蔽的生命形式,或者在不同物种的故事之间进行“转译”,正如曾经部落中的巫师所做的般一一艺术的能量无疑正集聚于此。

“多物种之云”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杨北辰策划,由黄文珑及展览与研究部共同呈现。特别公共项目“毡团”亦将在展览同期推出。美凯龙艺术中心特别鸣谢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与菌对于本次展览的支持。

“谁拥有自然?”

谁拥有自然?是美凯龙艺术中心的研究性展览系列目前规划为三个章节。必须承认,谁拥有自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历史中的每一个时段皆不尽相同。对于一位18世纪的西方殖民者而言,“自然”意味着领地与其中的财产,代表在以“地球作为一种共同财富”名义下的持续占有与掠夺。在足不出户的,或仅仅躬耕于温室之中的博物学家那里,被从世界的遥远角落源源不断运抵欧洲的奇花异草与飞禽走兽均是上帝的馈赠,他们需要做的仅是利用命名法与分类法将之条分缕析,从而将“自然”顺理成章的纳入到帝国的知识与贸易版图内。

进而我们发现,一个彻底被客体化的“自然”造成了一笔巨额的历史性债务一这无疑解释了这个问题(WhoOwns Nature?)一语双关的属性。我们对于“自然”有所亏欠,恰恰是因为“自然”仅仅被视为用以转化与积累的资源,并被以纯粹客体的方式开采与征用,直至枯竭这是一种线性的、“进步”显然无法因式的宇宙论框架,应当下我们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纠缠关系。在人类世时代,我们早已是混合着多重尺度的存在物,正如“自然一样,其同样在行星层级成为了多重自然,而非一个在本既在我们体层面均质且一成不变的实体的集合。“自然的外部,又在我们的内部,我们与它的关系并非是人与非人的关系,而是建立在真正多样性基础上的紧密交织与相互依存。

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谁拥有自然?”试图重新检讨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历史性债务,并探索新型的非线性宇宙论模型。这是一个跨学科与跨领域的综合性项目,我们将透过与不同艺术家、学者以及文化实践者的合作,针对不司议题创造出生动与严肃的现场。“多物种之云”是该系列的第一章。

特别公共项目:”毡团”

“毡团”是“多物种之云”的特别公共项目,由论坛、讲座、对话、播客、放映与读书会等活动共同构成。

“‘毡团’的隐喻指向了个体与知识是如何纠缠在一起的-一作为“生成之线它们通过与他人的相遇而出现-,它们不是预先存在的、自足的与分立的实体”(提姆·英戈尔德)正如英戈尔德指出的,毡团”描述了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相遇与接触中建立连接,并由此形成了个人、知识与跨学科研究中相互交叉的行动路线。与“多物种之云一样,作为隐喻的“毡团”同样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一种对于涌现的、不确定的、偶然的、历史的、叙事的生成之线”的展开方式。我们将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实践者参与到这一“纠缠”之中,共同完成创造这一不定形毡团”将于展览期间以每两周的频率发的新型网络。“毡团”将于展览期间以每两周的频率发生。

策展人: 杨北辰

杨北辰是一位生活于北京的研究者与策展人。他目前担任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思想委员会成员之一。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他的研究兴趣侧重于在当代复杂的技术&生态语境中探讨运动影像的可能性,致力于以激进的媒体考古学模型进行关于另类现代性问题的思辨,并强调以新物质主义的立场重新诠释历史与地缘政治。其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的学术方向相辅相成,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新冶金者”( 尤利娅·斯托舍克基金会,杜塞尔微纪元”(文化论坛,柏林)、广州影像三年展多夫)、(广东美术馆,广州)202下“交融的激流“牛皮纸包(荣宅,上海)等。他曾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裹的月亮”金会主持了一项为期三年、围绕中国运动影像艺术的学术项目,并为之策划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反投影: 中国早(2019),具身之镜:中国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2020)以及“无独有偶:影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像及其扩展领域(2021)。他亦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过图录文章,包括曹斐、劳拉·普罗沃斯特、奥玛·法斯特何子彦、王拓等。他的个人学术专著《作为档案的电影》即将付梓。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