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高原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艺术家李昌龙个展“演绎:一个人的视觉志”将于2023年2月25日开幕,展览持续至4月9日。
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国际主义与民粹意识,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等不断影响着政治与文化的走向。在不可逆转的反全球化浪潮下,从地方经济到全球贸易,从政治到文化,从地缘冲突到移民问题,从身份焦虑到文明冲突,似乎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2022年的俄乌战争,以及全球络绎不绝的地缘冲突,都可以看作是全球化危机的一个重要征兆。事实上,早在2006年,李昌龙就创作了一批与全球化相关的作品,代表性的有《小X在非洲的公司》《发展中国家》等。所不同的是,当时的视角强调的是,在2001年进入WTO之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的崛起,而不是近期作品中,以地缘政治出发对全球化的反思。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令人猝不及防,现实境遇与生活方式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居家、封控、核酸、打卡逐渐常态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疫情三年,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种无助、迷茫,甚至绝望。生命的渺小与脆弱,现实的残酷与冷漠,加之外部国际局势的紧张,对于李昌龙来说,这都是他感受到的现实,所幸的是,疫情期间,他还能在画室潜心创作。
对于《无主地》系列,李昌龙也讲其称为“地缘政治山水”。“地缘政治”之所以成为关键词,实质与作品的“元图像”有关。艺术家借助卫星地图,将那些他关注的,并与当下全球化语境休戚相关的区域作为创作的原点。然而,他的目的并不是对其进行“再现”,而是将这些卫星地图作为“元图像”,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画面的视觉秩序进行重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语言与修辞,即美学叙事成为了关键。实际上,形象的重组得益于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手法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就表现语言来说,有描绘性的、表现的、抽象的、象征的。它们并没有遵从一个统一的造型法则。而绘画过程中产生的那些不确定性因素、反复涂抹的痕迹也都成为了语言表达的重要部分。就色彩的理解与表达来说,新作延续了“色层”研究的方法。一方面,艺术家需要对所描述的对象进行色彩的提炼、转化,以做“减法”的方式,将其转化成几个或多个“色层”;另一方面,在画布与边框所形成的视觉场域中,再对色层进行分解与重组,在不断叠加、交织、破坏的关系下,使其成为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卫星地图一旦与地缘冲突发生联系,并且,在艺术家不断编码的过程中,也为作品注入了叙事性。只不过,这种方式是隐喻的、象征性的。因为在混沌、隐晦的笔触与色层之下,在荒芜、焦灼的地图之上,表征的是全球化今天正面临的危机与不确定性。当然,从早期绘画中对图像叙事的倚重,到新作对卫星图像的重组与编码,李昌龙用十多年的时间,构建了属于个人的视觉志。
不管是造型语言还是色彩的不断生成,李昌龙都并没有提前进行预设,相反,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自然生长。这种创作方法,有点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书写”,抑或说是将绘画中的不确定、偶发性的因素提升到美学化的高度。于是,演绎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而演绎实质也是语言不断的自我生长。而早期绘画中的那种“剧场感”在新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于是,画面似乎是无中心的,在形式与语言的演绎中,画面不断的延申,不断向边框扩散。在“地缘政治山水”的名称下,我们还可以看到李昌龙绘画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力图将画面的形式表达、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结构与审美习惯联系起来。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在“无主地”等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昌龙的绘画受到了敦煌壁画那种叙事结构的影响,或许,称为“山水”更像是一种提示,即一种东方化的审美趣味与视觉观念的绵延与对话。(文/何桂彦)
李昌龙,1975年生于贵州,199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李昌龙的大型绘画作品源于他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涉及身份、移民、地缘政治等当代复杂问题,他将历史与现实图像抽离成语言符号,在一种对抗性的结构张力下完成艺术语言的整合。
李昌龙近期的重要个展及群展包括:“演绎:一个人的视觉志”李昌龙个展,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23);“无主地”李昌龙个展,红印艺术中心,成都(2021);“离岸”李昌龙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21);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成都市美术馆,成都(2021),缝合——第四届今日文献展,重庆当代美术馆,重庆(2021);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共同的神话”,华侨创意文化园,安仁(2019)。
李昌龙的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墙美术馆等美术馆、艺术机构和众多私人藏家收藏。
美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现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重庆雕塑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有欧美现当代艺术、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等。曾在国内学术期刊《文艺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当代》等发表批评文章70余篇,共50万字。2008年以来,先后出版个人著作与编著13本,如《走向后抽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建构之维:当代艺术家个案》(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前卫的没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副主编、重庆美术出版社、2017年)等。曾策划数十个当代艺术展。
千高原艺术空间 |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千高原艺术空间2007年创立于中国成都,是致力于展示并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专业性画廊,设有艺术作品展示厅,影像资料收藏和放映室。主要研究、展示和推动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和实验性主体项目,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合作项目。
千高原艺术空间主要展示和推出成长中的有突出才能和价值的艺术家的作品和项目,并发现和推动新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迄今主要代理和合作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超过20位。通过展览、博览会、学术讨论活动、出版等方式,致力于构架艺术家和社会、机构、收藏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提供包括艺术作品销售、量身定做的艺术项目、收藏品咨询管理、艺术教育项目以及展览策划。
除了在超过1000平方米的画廊空间的展览项目,千高原艺术空间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艺术博览会,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Art Basel HK)、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今日亚洲 | 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 (Asia Now | Paris Asian Art Fair)、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West Bund Art & Design)、艺览北京 JING ART、艺术成都 Art Chengdu、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西班牙路普艺术节(Festival LOOP)、Paris Internationale 、LISTE in Basel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