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双个展

开展时间:2023-03-26

结束时间:2023-06-25

展览地点:UCCA沙丘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

参展艺术家:大卫·杜阿尔、刘诗园

主办单位:UCCA沙丘美术馆

展览介绍


2023年3月26日至6月25日,位于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术馆将呈现新展“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双个展”,通过两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涵盖雕塑、装置、摄影、录像等多元媒介的30余件新旧作品,尝试邀请他们从彼此的实践脉络出发,建立从未被探索过的联系和启发。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的艺术对话将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世界,并邀请人们思考信息传播、消费图像和数字治理在社会生活中对情感和认知的塑造。 “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双个展”由UCCA策展人方言策划。

在后疫情时代的新物质环境政治中,智能技术及数字化导向思维,在生活中扮演着愈发决定性的角色,而深深内化的最优化自驱模式已悄然嵌入当代人的心灵。这种深入个体的优化是一种间接的自我剥削方式,其权力关系的内化使得主体让步于实现更高效管理的智能技术,并永久的服从。放眼其他生命形式,试问这种不断寻求优化的逻辑是否正来自于我们自身,又反过来主宰了人的心灵?艺术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当下的情境?“心灵优化”以作为媒介的语言,探讨在技术影响下的当代全球社会中,以自我优化为驱动的规训手段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主体的感知。

艺术家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均长期坚持杂糅图像、装置和雕塑等形式的综合媒介进行创作,在各自对于文化和图像的处理中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法国艺术家大卫·杜阿尔往往从网络世界和匿名于网络世界的群众中汲取素材,通过雕塑与影像装置等形式塑造出流变中的社会空间并想象抵抗的可能性。而刘诗园往往通过她基于图像的创作质问不断变化的技术对私人空间的侵袭以及消费文化对人的影响,并提出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

本次展览精选并首次在中国展出大卫·杜阿尔具有代表性的近期作品,这些作品在展现艺术家对多种材料的娴熟运用和多感官维度的探索之余,聚焦于其创作中对当代数字安全、网络信息等议题的一贯关注;全新装置作品也将在展览中首次亮相,作品不乏从网络搜集诗句喃喃自语的抒情以及某种暗含腐蚀肌理的末日美学,并集中地体现出大卫·杜阿尔的视觉语言更为去材料化和私密的转向。与此同时,展览将着重展示刘诗园近期创作中具有典型性的摄影拼贴和纸上系列作品;由UCCA委任创作的刘诗园全新影像作品通过梦一般的情境生动地描绘出人和环境互相牵动的情感关照;刘诗园与柯瑞谦联合创作的场域特定作品则尝试回应展览主题,在新的语境下重新激活美术馆空间,为观者带来独特的冥思体验。

心灵优化
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双个展
2023.3.26 – 2023.6.25
UCCA沙丘美术馆
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

关于艺术家

大卫·杜阿尔

David Douard

1983年生于法国佩皮尼昂,现生活工作于法国巴黎。大卫·杜阿尔于2011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巴黎-塞尔奇国家艺术学院。语言是大卫·杜阿尔作品的基础。他通过互联网收集文本和诗歌,加以改造,并转化成其雕塑作品的源泉。大卫·杜阿尔将语言作为创作材料,带入各种匿名、混乱、离间、病态、挫败的诗句,以杂糅的方式重新定义这个诗歌空间。当他将真实世界千疮百孔的环境带到数字技术之中,其中的幻想空间也更推进了一步。

杜阿尔的重要个展包括:“O’Ti’Lulabies”(塞拉维斯当代美术馆,波尔图,2022);“O’Ti’ Lulaby”(巴黎法兰西岛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巴黎,2020);米兰Battaglia艺术铸造厂项目空间KURA(米兰,2018);“群马”(布伦瑞克艺术博物馆,布伦瑞克,2016);“Mo'Swallow”(巴黎东京宫,巴黎,2014);“)juicy o'f the nest.”(纽约雕塑中心,纽约,2014)。部分群展包括:“欲望:从20世纪到数字时代的一次修正”(都柏林爱尔兰现代美术馆,都柏林,2019);“童年:追寻梦鱼的又一个香蕉日”(巴黎东京宫,巴黎,2018);“今日将至”(光州双年展,光州,2018);“美杜莎”(2017)和“协作者:作为艺术家的网络”(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2015-2016);“非人类”(弗里德利希阿鲁门美术馆,卡塞尔,2015);“欧罗巴,欧罗巴”(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奥斯陆,2014);“剧烈加速度”(台北双年展,台北,2014);“同时……瞬间之后”(里昂双年展,里昂,2013);“召唤者”(巴黎保乐力加基金会,巴黎,2012)。杜阿尔曾在意大利罗马美第奇别墅罗马法国学院驻留(2017-2018),他的作品被法国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基金会、法国法兰西岛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法国利穆赞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收藏。

刘诗园

198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与丹麦哥本哈根。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文本、空间装置、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取消预设的主观价值判断,从而保持与其工作对象之间感性与理性的疏离,是刘诗园工作的方法和态度。不论是通过自主拍摄与创造,又或者挪用既有图像与文化资源,刘诗园通过将其对象充分调动和重组,使它们原本悬置的语义再语境化,借此追问这个被图像记录和包裹着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图像对人们刻板印象的塑造、图像背后隐含的宣传属性、流行文化对人感知与价值标准的影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论是图像、文本,又或者实体的物件,它们如同有待调度的演员,通过艺术家的指导和排演,重新激发出自身原本的意义和情感潜能,更在彼此的互动中构造出新的图像迷宫、叙事拼图与思想剧场。

近期的个展包括:“悬帧”(空白空间【草场地】,北京,2022);“For Jord”(Tanya Bonakdar画廊,洛杉矶,2020);“不透明授粉”(Frost Art Museum,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劳德代尔堡,2020);“言外之意”(空白空间,北京,2019);“触景生情己不知”(Tanya Bonakdar画廊,纽约,2018);“像泥巴一样简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近期的群展包括:“Mirror Image: A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dentity”(亚洲协会美术馆, 纽约,2022);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墨尔本,2020);“月相”(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OCAT 深圳,深圳,2019);“Welcome to The Jungle”(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杜塞尔多夫,2018);“寒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6);“本土——激流和嬗变下的中国艺术”(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和第7届深圳雕塑双年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2)。她的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丹麦嘉士伯基金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收藏。

关于UCCA沙丘美术馆

UCCA沙丘是一座隐于沙丘之下的美术馆,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距北京300公里的繁荣海滨社区内。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其展厅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细胞状空间彼此吸引联结而构成;来自天窗的自然光为部分室内展厅提供光源,几个户外展厅则朝向开阔的海滩。UCCA是中国领先的独立当代艺术机构,作为其馆群成员之一,沙丘美术馆每年推出注重与在地环境的互文关系、呼应建筑形态与馆内空间的展览。美术馆由UCCA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建设且提供资金支持,并于2018年10月起对公众开放。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