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往昔即异乡

开展时间:2023-06-27

结束时间:2023-08-06

展览地点:沪申画廊·上海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外滩三号三楼

参展艺术家:林科、项恺阳、谢其、张银亮

主办单位:沪申画廊


展览介绍


“往昔即异乡,他们在彼地行事不同。” 这句经典的开场白出自L·P·哈特利的小说《介于两者之间》,浓缩了贯穿我们记忆和历史的固有问题——遥远的、无形的、不可靠的、迷失的历史,在最好的情况下只被记得一半,而最坏的情况则是被积极歪曲。今天,过去不再是对继承的权力或特权的制裁,却始终作为个体身份塑造的焦点,是抵御大规模的、令人痛苦的变化的最后堡垒。过去作为一个容器,不仅仅是历史叙事的对象,也是一种塑造记忆的模具。正如学者安德烈亚斯·惠森所说,“过去不仅仅存在于记忆中……它必须被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成为记忆。”

群展“往昔即异乡”集合了四位来自不同地域和代际的艺术家。他们情绪各异的图像提案都与想象发生了互动。林科自幼练习书法,抵抗前互联网时代的无聊,在他以鼠标为笔催就的笔触中,古典形象与当代大众图像被无意识的链接起来,肖像也超越了权力再现的领域。同样,项恺阳的绘画练习继承了一种书写的冲动,通过重复单一数字,或是以诗歌覆盖画布,试图重塑超越语言之外的抽象意识。

张银亮的绘画与摄影中习惯性地瞥见城市景观中的集体活动。在时间模糊的场景中,人类活动进一步与为画外音的生态环境拉开距离。而谢其则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最后的阵地之一——身体。透过轻薄的、不断叠加的颜料,身体隐隐作痛,闪烁光芒。展览中的四位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地回应往昔所带来的挑战,从媒介的历史变迁到存在的欲望塑形。这里,往昔不再聚焦某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而是审视个人在今天多重桎梏下剩余的活力。

文/ 富源


林科

(生于1984年, 中国浙江) 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从2010年开始, 林科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

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的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如果诗歌表达了语言的乐趣,那么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

林科的创作实践为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他的作品曾在,OCAT当代艺术中心,ZKM媒体艺术中心,Folkwang博物馆,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民生美术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克利夫兰当代艺术博物 馆,曼切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伯明翰 Ikon Gallery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亦被广泛收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 洛杉矶当代艺术美术馆,尤伦斯艺术基金会,KADIST,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北京新世纪基金会,浙江美术馆及K11美术馆馆藏。

项恺阳

(生于1991年,中国浙江) 2015年本科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的纯艺术专业,2020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现居北京。

项恺阳的创作形式基于“文字”和“绘画”,他从语言的意义和结构里寻找能与图像结合的可能性,主要以汉字为主。他最新的创作内容也包括数字,使用数字作为符号或是其在被使用过程中泛生的意义,在画布上进行视觉效果的拟态。他将语词、句群、诗歌与文本作为主体,直接或间接地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画面里。这些字符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准确地以视觉形式转化到图像中是他研究的主要问题。

谢其

(生于1974年,中国重庆)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长期以来,身体及肖像作为谢其绘画的重要母题,始终贯穿于她不同时期的创作之中。通过运用广阔的想象力与丰富的感知,谢其不断赋予这些变化的形象以情绪的温度、欲望的张力与幽暗的色彩。她将对象移离了日常情境,置于舞台化的光线里,导致笔下的那些人物,看上去像是被孤独地留在了将要暗场的舞台上,他们脱离了一直在现实中扮演的某个角色,正在逐渐还原成一种赤裸的、个人化的存在。

近期个展包括:“波斯姑娘”,南山社,中国西安(2023),“Disorder of Yeast”, 麦勒画廊,瑞士卢森(2021);“夏天过去了好几年”, 麦勒画廊,中国北京(2021); “锁骨”,BANK画廊,上海(2019);“物累” ,艺门画廊,香港(2016);“位移” ,Dawan艺术基金会,法国巴黎(2016)。近期群展包括:“寂静剧场”双个展,HdM画廊,中国北京(2021);“宴”,BANK× Objective,上海(2021);“Clean”,SPURS Gallery,中国北京(2020);“投票”,CLC画廊,中国北京(2020);“睡眠复仇,梦见生命”,Württembergischer Kunstverei,德国斯图加特(2019);“Extended Ground”,麦勒画廊,瑞士卢森(2017);“一次别离”,杨画廊,中国北京(2017);“门闩”,C龙口空间,中国北京(2017);“中国私语” ,伯尔尼美术馆,瑞士伯尔尼(2016)。

张银亮

(生于1988年,中国福建) 2015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绘画与版画系。

张银亮的作品主要为绘画与版画,部分装置及摄影。她的创作涉及心理地理学,以寻常地景出发,透过或鲜活、或疏离、或吊诡的色彩描绘,来诠释对日常城乡空间与社会环境的感知。

此次展览有两幅《街角》系列作品。该系列最开始于 2016 年。反复描绘彭城一街角的场景,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处理光和空间的关系,试图展现非在场和在场的各样心理状态;同时也展示了某种生态观,例如建筑、工业与自然的对抗和消融。展览另一部分是摄影作品,拍摄了七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反映了当地的城市构造和历史。涉及新地形学摄影,使用较客观的拍摄角度去建构繁杂的城市景观,有一种疏离感。部分的黑白作品抹去了时间段,看不出是日出还是日落。画面焦点落到景观中的建筑、生态环境以及日常的活动中。

展览顾问

策展人、作家、Kadist中国合作项目总监。她对行为表演艺术及其扩展领域的研究兴趣是她策展实践和写作的重点。她的策展研究曾获Para Site、日本基金会、韩国基金会、亚洲协会、亚洲文化协会、高尔基剧院、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她近期作为德英基金会支持的策展学者,研究和勾勒艺术家旅行的轮廓。

2016年至2019年,富源联合创建和管理Salt Projects—一个位于北京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同时也作为年轻艺术家和艺术实践者们行动和交流的场所。2019年至2022年,她作为创始艺术总监加入美凯龙艺术中心,着眼塑造机构的初始项目和发展方向,并策划了开馆群展“大象出走”,张怡、童文敏、邵纯的个展,数字委任项目“赤屏”以及相关公共项目。

富源也是双语数字出版平台《黑齿》杂志的创刊主编之一。她的文章曾多次发表在《艺术论坛》(Artforum),《艺术新闻》(ARTnews),《BOMB》,《Flash Art》,《弗里兹》(Frieze)等艺术杂志上。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