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浮乡手信

开展时间:2023-07-28

结束时间:2023-10-29

展览地点:1979画廊

展览地址:望海路1187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1楼

策展人:李佳

参展艺术家:梁伟、栾雪雁、谭荔洁、王叶子、张梦溪

主办单位:1979画廊


展览介绍


浮乡手信

李佳

人怎样感知、记住和想起一个地方?

日复一日,从这里经过,穿过,回到和离开。它的画面、声音和气味,不时在心中浮现,悄然不息。甚至仅仅是听到它的名字,身体的某一部分就已经被唤醒,仿佛街道、夜晚、黎明、行走的路线、停留的角落,正在随同那个熟悉的节奏涌向身边。

地方,本真性的所在:我是谁,这是何处,我在此处何为,这些根本性的追问,唯有在此地,才愈发真切、明白、了然。

按照段义孚的说法,正是地方感,才让生命获得真实的意义。从家宅围炉的温暖,到日复一日看到嗅到、照料到的不变的田地,到熟悉的河流、高山、丛林以及隐于其间、托庇家族和氏群繁衍生息的祖先和神灵,地方构筑了生命之网,一石一木,一砖一瓦栖息其间的生灵,滋生蔓延的植被,人在大地之上的生存即是与万物共栖共存的历史。在自己的地方,我们感到心满意足。“微观意义上的地方不仅是人的避难与呵护场所, 还是血缘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纽带;而宏观意义上的地方更是人心灵的栖息之所。”[1]。诚如此言。

只是我们有朝一日也会失去自己的地方。离开并不是失去,因为“这里”并非仅仅事关双脚所踏之处,更是心魂萦绕之所,一种信赖,一种确定:这里是我的家。然而,当人终于可以随同宇宙飞船眺望太阳系,并回看所来之处,会发现地球也不过是一个小点。这也是段义孚的发问:曾经,斯多葛的哲人将宇宙视为心灵最终的栖息地,心灵并不牵系于身边、附近、城邦、甚至大陆和海洋。但,人真的能以整个地球,或宇宙为家,而超越一地一城一方水土的具体和特殊存在吗?固然,心灵以宇宙为栖息地的想法令人振奋,但这也会导致对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视而不见和不负责任,最终导致不真实感。飞向太空的旅程,同时也是一段人类社会加速变迁、流动以致时空压缩的演进过程,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避免“背井离乡”。我们正在失去前辈所拥有的那种稳定、延绵、强韧的纽带,将身体、情感、思想与一个地方相连且安住于此。我们还来不及让自己的感官适应和学会辨认一个地方的所有微细与深邃,来不及积攒丰盈的记忆。

曾经,段义孚深情描述的,作为本真性之栖息所的“地方”,正在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记忆中逐渐瓦解,崩塌,向着“非地方”(Nonplace)、“无地方”(placeness)的广袤荒漠而去。工业社会的标准化、对于技术和效率的无限追求、生产-消费逻辑的封闭循环、整合并席卷城乡空间的经济一体化、忽视地方直接经验的空间规划……所有这些造就了相似的、虚假的、同质的风景,当代人于是“人对地方的深度象征意义缺乏关注,也对地方的认同缺乏体会……这种态度只是为了实现社会的便捷”[2]。地方之风土、个性与颜色的消煺、流失、磨灭,对应的是那些丰富的经验,那些情感的投注,那些充盈着意义和亲密感的日常不复存在。所有这些关于地方的现实和思考,让我们想要用这个名为“浮乡手信”的展览来讲一个关于地方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是以展览的发生地,深圳作为起点的。我们要追问的,正是像深圳这样一个几乎成为城市发展代名词的地方,一个真正的日新月异之地,它具有的是什么样的地方性呢?一种漫游异境的实验感,同时又保有真切不虚的现实感?然而在经济巨兽,人均GDP 全国第一的标签,在关于规模、效率、产量、财富的一连串数字背后,它的性格、气息、往昔和传说又是什么?在这里,一朵簕杜鹃如何开放,它的花瓣如何在物是人非的二线关无声飘落?已经消失的古盐场,和CBD林立的建筑镜面折射的阳光,这二者如何在感光底片相遇,传递着穿越时间的信息?在南山的城中村,残留在理发店转椅上的余温是否尚在?

从这些细腻的,生动的、日常和实在的故事开始,我们将继续漫游,想象和体验;挥动的画笔又是捕捉、想象和展现身体的、内部的和微观的世界,细胞如何作为我们居住的宏观世界的隐喻, 借助形式、颜色、质地和材料的对比和呼应,连通身体和它所处的周遭环境,展现能量如何吸收与释放、交互、流转。人的空间经验、情感、记忆如何借助线和形的舞动、裂变、重装和堆叠,被编织进一幅流动的心灵地图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画面、影像、故事和声音当作一封信来阅读,一封由眷恋着地方,并为其秘密所牵引的人所书写的手信,一封从那个我们信赖、牵挂,并安放心灵的地方寄来的手信。

最后,也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以“浮乡”,来指代本次展览的对象——深圳。这是一座被创造出来的城市,最初,这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来自另一个地方,渐渐,这里也开始生长着新的一代,这座从一代代漂移者起步,持续地供给每一个来此的人以活力、梦想和空间的城市,它是浮动的乡愁。有一句名言,来了就是深圳人。这里又像一个海滨之家,去后来今,都是主人翁,各人都有一份要书写的纪念。

注释:[1]段义孚,《地方感:人的意义何在?》

宋秀葵、陈金凤译,本文原载《鄱阳湖学刊 》2017(04)。

注释:[2]爱德华·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

刘苏、相欣奕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2月版。

【策展人导览】

2023年7月28日 下午3点-3点半

【开幕对谈 】

2023年7月28日 下午4点-5点半

主持人:李佳(策展人)

嘉宾:谭荔洁、栾雪雁(参展艺术家)

作为生长于斯的深圳女儿,谭荔洁的创作总是同个体经验、记忆、情感相关,她以影像作为连接人与地方,过去与当下的工具,将个体的生命点滴带回到深圳这座城市的今昔图景之中。栾雪雁则以“小风景”为名,开启持续多年的绘画项目。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走,将那些即将消逝的,平时也总被忽视的日常风景予以放大和聚焦。其中的”城中村“系列是她近年在深圳南山的城中村驻留的产物。策展人将同两位艺术家展开对话,探讨艺术家如何将对于地方的情感、思考和体验融于创作,以及“地方性”对于创作的意义,寻回和重建“地方”的路径等话题。

策展人简介

李佳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她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经济学系,获法学及经济学双学士,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美术史硕士。

曾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佩斯北京画廊副总监。她近期主要策划展览包括“步行指南”(长征独立空间,北京,2023)“空间三种@云雕塑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2023)、“张晓刚:蜉蝣”(龙美术馆,上海,2023)、“转角见:当下青年艺术奖2022”(博乐德艺术中心,北京,2022)、“汲物之思”(金鹰美术馆,南京,2021)、“故乡:海波和他的北方”(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饥饿地理”(泰康空间,北京,2019)、“制性造别”(泰康空间,北京2018)、“漂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8)、“日光亭项目2016/2017”等。

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奖,于2021年获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奖助,于2022-23期间任德英基金会策展访问学者。李佳是Artforum中文网、《艺术界》(LEAP)和《燃点》等国内艺术刊物的长期撰稿人,艺术评论亦发表于《Artforum》《AsiaArtPacific》《Flash Art》《YISHU》等刊物。

参展艺术家简介

梁伟

1999年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造型艺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梁伟的创作媒介以绘画和影像为主。艺术家将积累的个体经验和外部概念进行不断地消融,慢慢推演出带有个人属性的绘画语言。意识窜流于持续碎片化的叠加过程中,趋向一个飘渺之境。创作早期,她是对视觉原材料的刺激感受较多,现阶段积累的层面范畴则更深入和宽广,画面的层次性、细致性也随即变得更丰富,形成了具有有机生长感的和想象空间的抽象化现实景观映照。

主要参展经历包括个展:“等……于”,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21);“寂静的重叠”,Bernier/Eliades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2019);“临其境”,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18);“然前然后”,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16)。

群展包括:“石之海”,拾萬空间,北京,中国(2023);“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北京民生美术馆(常设展),北京,中国(2020);“咄咄逼人的美人儿”,墨方空间,北京,中国(2020)。

栾雪雁

1973年生于辽宁,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工笔人物专业,2009年毕业于意大利国立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summa cum laude),双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栾雪雁认为她的作品与“观念”并无关系,仅仅是身临其境时完全自发的某种喜悦的“体认”。栾雪雁的绘画大多来源于她下乡时的写生,她着迷于这些琐碎而带着日常生活气息的物与风景,带着一种尊重和敬畏靠近(却永远无法到达)。这些自成一派的审美体验,以最低限笔墨为其匹配独属于物本身的表达。

主要参展经历包括个展:“推肩乳”,墨方空间,北京,中国(2022);“和谁”,西五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1);“L’inferno Sono Gli Altri”,Formentini画廊,米兰,意大利(2008);“小风景”,北京工艺美校画廊,北京,中国(2001)。

群展包括:“绘事新编”,狮语画廊,上海,中国(2021);“介入与再造”,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2020);“腌笃鲜”,星空间,北京,中国(2019);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空间站,北京,中国(2014);“China Made In Italy”,ex-Augusteo Cinema,米兰,意大利(2012);“ Unsustainable Lightness, PANGEA - Artisti From Continents ”,王宫,朱利亚诺瓦,意大利(2008)。

谭荔洁

1991年生于深圳,于2010年至201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2015年被校推荐赴伦敦金士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现生活工作于深圳。

作为视觉艺术家,谭荔洁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影像的现实和对当下的思考结合,运用动物、植物、梦境、符号思考事情,通过影像创造一段悬置的时刻。她长期关注这个社会生活中终年被雾笼罩的地方,思考整个高速发展的阳性社会中无法割裂的附属。

主要参展经历包括个展:“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一树ARBRE艺术空间,深圳,中国(2023);“簕杜鹃”,香港中文大学(TC101空间),深圳,中国(2022)。

群展包括:“二线插花——深圳当代艺术二〇一九”,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2019);“RETURN——跨媒介群展”,一树ARBRE艺术空间,深圳,中国(2019);“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对流城市”,盐田区海山路沙头角保税区,深圳,中国(2019);“黑夜叠在影子上”,M艺术空间,上海,中国(2017)。

王叶子

1988年生于哈尔滨,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费城艺术大学 Studio Art(工作室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王叶子以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定义一个物体或是某种关系为主要创作方向,试图在作品中构建新客体从而探索美学的剩余价值。

主要参展经历包括个展:“场域神经元-王叶子&姚明峰双个展”,OCAT深圳B10,深圳,中国(2022) 和“双个展:王叶子&姚明峰-即兴现实”,1900 Art Space,上海,中国(2021)。

群展包括:“家屋,邻人和再现的叙事”,再饷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3);“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OCAT深圳馆,深圳,中国(2023);“平移—自然的语境”,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中国(2022);“洄游”,OCT格子空间,中山,中国,“别性别”,森的美术馆,成都,中国(2022);“驱力谜巢”,棠美术馆,东莞,中国 (2022);“园游会”,至美术馆,深圳,中国(2022);“伴生”, 一树ARBRE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2022);“青年绘画”,盒子空间,深圳,中国(2022);“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中国(2021)。

张梦溪

1989年生于北京,目前在英国伦敦生活和工作。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她一直活跃在伦敦。2012年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学位,随后于伦敦Turps完成为期两年的绘画课程。

张梦溪的绘画作品,探索各种元素的多重作用关系与秩序,包括生物细胞、植物生命、身体器官、感官知觉、建筑结力构与环境声音,通过对形式、颜色、质地和材料的独特使用,艺术家创造了一种迷人的视觉语言,聚焦身体作为链接、识别与分隔内/外部的有机边界的物理性和复杂性。

主要参展经历包括个展:“吞迷藏”,Tabula Rasa 画廊,北京,中国(2023)。

群展包括:

“我舔我喜欢的”,Terrace画廊,伦敦,英国(2022);

“梦境Part2”OHSH项目空间,伦敦,英国(2021);

“梦境Part1”,OHSH项目空间,伦敦,英国(2021);

“艺术深圳博览会”,Tabula Rasa画廊,深圳(2021);“Turps毕业展”,泰晤士河边工作室画廊,伦敦,英国(2021)。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