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海蒂·布赫:皮囊之上

开幕时间:2023-08-04

开展时间:2023-08-05

结束时间:2023-10-08

展览地点:红砖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顺白路与马泉营西路交叉口西北侧)

策展人:闫士杰

参展艺术家:海蒂·布赫(Heidi Bucher)

主办单位:红砖美术馆

展览介绍


20世纪最重要且被主流艺术史叙事忽视的前卫艺术家海蒂·布赫(Heidi Bucher,1926-1993)大型回顾展“海蒂·布赫:皮囊之上”将于8月5日登陆红砖美术馆,作为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由闫士杰策展,闫子协助策展,呈现海蒂·布赫艺术生涯100余件重要作品,包括重新发现和修复的影像素材,早期纸本绘画,抽象丝绸拼贴,洛杉矶时期的可穿戴雕塑,创作高峰期对建筑和人体的“剥皮”系列,及晚期在兰萨罗特岛的创作。这些变革性的作品体现了布赫对人类心理与空间关系的探索,性别、社会和政治是其作品的重要议题。

1983年,57岁的海蒂·布赫第一次登上西班牙的兰萨罗特岛(Lanzarote),这个位于大西洋上的火山岛,大片黑色的火山岩浆和火山灰一望无际——“令人沉醉的源泉和对原始与自然的信仰”,这里成为她寻找灵感的地方。

1992年,她创作了最后一件作品《生死》(La vida el muerte),由一棵旧树干制成的橱柜,里面两个邮袋,装满了火山灰,上面的袋子写着“生命”,下面的袋子写着“死亡”,落款“H.B”。 她的儿子因迭戈·布赫(Indigo Bucher)说,“这袋子是她自己生死的入场券吗?她最后是把代表生命精华的火山灰寄给了自己吗?”

回顾海蒂·布赫的艺术生涯,她真正的起点要追溯到1972年,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上展出的《躯壳》,该作品和《包裹》是海蒂·布赫与丈夫卡尔·布赫合作数年后的首个独立作品系列,延续了曾在曼哈顿街头行走的“登陆”(Landings to Wear)将静态雕塑转化为动态可穿戴的三维雕塑概念。此时,正值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朱迪?芝加哥与米里亚姆?沙皮罗在洛杉矶创立了女性主义艺术项目“女性之家” (Woman House),海蒂·布赫以会员身份积极为“女性之家”提供支持,还参加了一次展览。毫无疑问,海蒂·布赫在洛杉矶那段时间,为之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1973年,布赫从洛杉矶回到1971年女性才刚争取到选举权的瑞士,与丈夫因创作理念分歧离婚后,她在苏黎世租了一个地下无窗的冷藏室,把曾经的肉铺变成了工作室。工作室《博格》( Borg)标志着她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开始独立创作,而不是谁的妻子或女儿,在这个"安全"和自我发现的地方,开启了她最具开创性的创作。

布赫发明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方法,用乳胶把空间内部如“皮肤”一般直接“撕”下来,这种“蜕皮行为”被她称之为变形。这一时期,布赫还将旧衣物用乳胶和贝壳的混合物进行防腐处理,在作品表面制造出一种在颜色和质地上都与皮肤相近的质感,这些乳胶作品有着浓厚的女性元素:枕头、被子,甚至内衣和袜子等,不仅捕捉了衣物的褶皱和折痕,还捕捉了物品所有者的个人史。

继首个空间“剥皮”作品《博格》(1976年)后,海蒂·布赫开始了一系列私领域相关的建筑“剥皮”,如父亲的《绅士书房》(1978 年),1980年开启的祖宅“剥皮”系列,对家庭中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布赫认为,她所居住和与之互动的建筑空间不仅是砖头和水泥,也是一种性别化的记忆和经验的容器。随着房间里过去的痕迹被“清理”干净,“剥皮”行动也意味着对父权制家庭结构的想象性剥离,过程中体力的消耗也被她视为精神上的解放。

上世纪80年代,海蒂·布赫的“剥皮”工作从私人空间深入到具有集体历史记忆的公共场域。1983年,布赫在勒兰德龙(Le Landeron)女子监狱原址开展“剥皮”及行为表演。1987年,布赫对废弃已久,曾是二战时期纳粹关押犹太妇女儿童的的布里萨戈大酒店(Grand H?tel Brissago)进行“剥皮”。

1988年,布赫参观了位于克罗伊茨林根的康斯坦茨湖附近废弃了的贝尔维尤疗养院,经营者宾斯旺格家族已连续四代从事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宾斯旺格医生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并出版了《癔症研究》一书(“癔症” 即歇斯底里hysteria,意思是“子宫”)。整个20世纪初,精神病学家都以女性的生物学特征为基础来解释“癔症”,许多女性患者的人权因此受到侵害。策展助理闫子将漂浮着的《宾斯旺格医生的诊室》形容为“灵魂一样的躯壳,像是一种忏悔,一种仪式的联想,为无数在此受迫害的女性哀悼纪念,把这里的记忆揭露和展示出来,也将它们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学生时代学习时装设计到成为艺术家,无论在观念还是创作上,布赫始终超越于她的时代。策展人闫士杰表示:“《躯壳》是布赫走向自我‘解放之路’的第一站;从对家宅祖屋‘剥皮’开始,她试图冲破那个时代父权的、文化规训的禁锢;监狱‘蜕壳’是她从私领域进入具有政治历史意义的公共场域的起点;她在‘癔症研究’的精神病院解读知识生产的权力密码;在曾经被纳粹关押妇女儿童的的酒店‘剥皮’以对抗集体性历史遗忘;‘皮囊’是她制造的一个化身”。

策展助理闫子说到:“海蒂·布赫的作品如同一个又一个充满能量的化石,讲述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形迹,将人们的认知转向物质之上的深层含义。作为被主流艺术史叙事忽视的20世纪重要艺术家,海蒂·布赫的作品经历了时代的洗礼,终于出现在艺术的视界,并且一直持续生长着,渗透在绵延之中......”

艺术家

海蒂·布赫,1926年生于瑞士温特图尔,1993年卒于瑞士布伦嫩,1942年至1946年期间于苏黎世应用艺术学院学习时装设计。作为艺术家,布赫以对乳胶开创性的运用,以及探索身体与周边物理边界而闻名,她的“剥皮”既是一种历史留存也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蜕皮。布赫在美国、瑞士、加那利群岛开展创作,她的艺术实践根植于家庭、文化与建筑历史,同时与公私空间的界线、女性气质和身体等课题紧密相连。

她曾在世界多家机构举办展览,包括善宰艺术中心(韩国首尔,2023年)、苏施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采尔內茨,2022年)、伯尔尼美术博物馆(瑞士伯尔尼,2022年)、艺术之家(德国慕尼黑,2021年)、Parasol Unit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伦敦,2018年)、瑞士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2014年)、瑞士文化中心(法国巴黎,2013年)、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苏黎世,2004年)、图尔高美术馆(瑞士沃斯-魏宁根,1993年)、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1972年)、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加拿大蒙特利尔,1971年)、纽约当代工艺博物馆(美国纽约,1971年)等。

布赫的作品见于国际众多公共与私人收藏,包括阿尔高美术馆(瑞士阿劳)、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哈默博物馆(美国洛杉矶)、以色列博物馆(以色列耶路撒冷)、卡蒂斯特基金会(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 温特图尔艺术博物馆(瑞士温特图尔)、苏黎世美术馆(瑞士苏黎世)、伯尔尼美术博物馆(瑞士伯尔尼)、琉森美术馆(瑞士琉森); 苏施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采尔內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 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苏黎世)、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沃韦耶尼施美术馆(瑞士沃韦)、 格茨画廊(德国慕尼黑)、古根海姆博物馆、泰特美术馆(英国伦敦)、扎布卢多维奇收藏(英国伦敦)等。

策展人

闫士杰,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策展人。始终坚守“学术为本”,在中国率先提出并践行“生态体验美术馆”的运营理念。2021年策划了当代艺术与航天科技跨界的项目“徐冰:艺术卡门线”;美国艺术家中国首次个展“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2020年,闫?杰策划了大型国际群展“2020+” ,在面对突发疫情引发全球旧秩序的失效时,通过艺术提出问题,呈现对重建秩序的思考与行动。2019年策划了莎拉·卢卡斯亚洲最大规模同名个展“莎拉·卢卡斯”;2018年,策展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迄今在中国最大个展“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2017年,闫士杰在中德最具规模的“德国8”文化交流项目中,作为副总策展人策划了“先导 - 德国非定形艺术” 展;2016年,闫?杰策划了“识别区:中国·丹?家具设计”展,第一次将中国古家具以设计的名义与丹麦家具设计大师对话;他策划的展览还包括:“加藤泉” (2018)、“安德?亚斯·穆埃:摄影”(2018)、“安德烈斯·塞拉诺:?个美国人的视角”(2017)、“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2016)等,从不同视角建构起红砖美术馆对艺术的深层次、多维度探索与思考。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