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声考:一项声音调查展览
开幕时间:2023-08-12 16:00
开展时间:2023-08-12
结束时间:2023-09-30
展览地点:拾萬当代艺术中心(石家庄)
展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裕华西路15号万象天成2F
策展人:蒋竹韵
参展艺术家:Itziar Okariz、李剑鸿、李明、万能青年旅店、徐程、张培力
主办单位:拾萬当代艺术中心
呼啸以其高音调、远程振幅、超长的气息和响亮音量为特征,这种人声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各地的声音文化当中,他们各自对呼啸的文化理解则大相径庭。在一些文化中,呼啸是表达哀悼、喜悦,或作为祭祀的媒介;也有人将呼啸从声音实践转化为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实践。本计划是杭州艺术家蒋竹韵发起的一项长期策展与研究项目,项目的第一部分展览预计在石家庄的拾萬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并陆续有更多文化工作者参与其中。
项目最初的灵感源于过去三年间出现的声音场景的观察。此外,石家庄的独立摇滚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单曲《河北墨麒麟》围绕太行山的地质叙事展开创作,其中的呼啸声,也打开了人们探索这种逝去的声音品质的推想空间。中国关于呼啸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因魏晋时期文人阮籍(公元210-263年)而盛行一时。歌曲中的非人类角色,也为我们提示呼啸意在以人声超越人类特性的意涵。
在拾萬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第一部分展览将聚焦在声音艺术家对俗称“啸叫”的声音系统反馈效果的使用和理解,艺术家将回授纳入作品中,以创造一种超越性的视听场景。艺术家张培力的作品《碰撞的和声》(2014),便以动力声音装置的方式探索回授效果。相比于张培力布置下正面对峙的音源,李明的录像作品《“《反馈》”》(2018)则将5台不同视角的闭路监视器布置在他当时的工作室空间中,让这些录像本身不仅仅是展示视觉反馈的现场,自身也在反馈的回路之中。被这些录像回路围绕,艺术家的表演身体,最终将能够超越反馈的回路。声音艺术家徐程的《风鸣》(2016)以环境中的废弃材料,制作成发声器,悬挂在空间中,播放合成声效。艺术家使用这一设备录制了音轨,呈现自然环境声与合成声效透过废弃的人造物品进行声波互动。实验乐手李剑鸿的《院子里的回授》(2021)将田野采集的空间带到了不属于室内,却也不纯然属于室外的环境。在院子里,自然之声更加细微,部分电路干扰声则带着听者进入这种微观的世界。李剑鸿如此形容道,透过这张专辑:他希望自己是生活在院子中的一只虫子,成为生态的一部分。在上述这一系列对失控声效(啸叫)的创造性使用中,控制与逃逸的关系,对我们理解呼啸的社会角色,以及思索呼啸的消失而言,至关重要。
西班牙艺术家 Itziar Okariz 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在跨文化空间中思考呼啸声音表现的可能性。沿着这条线索,从巴斯克山区的irrintzi,我们可以看到希伯来语的tsahalulim,阿尔卑斯山地区的Glogge-Yodel,以及阿拉伯语的zaghrouta,都是在本地所流行的呼啸文化。研究指出,在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厌女症和东方主义的影响曾引发了一段排斥非洲啸声文化的历史过程;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叶,喀麦隆的反殖民女性抗争却又曾发展出所谓啸声团结的抗争技巧。而在这些跨文化的比较之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回头参照中国声音理论的阐释,其中,台湾作家陈纪仁与许雅筑对于成公绥《啸赋》的解读,更是彻底将呼啸视为一种“精神的隐逸”。通过将历史和当代表现形式进行对比,这个系列性的调查展览旨在唤起多种声音宇宙观,并且阐明啸声的政治意义,提供替代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