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矶崎新:形构间

开展时间:2023-08-26

结束时间:2023-11-19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楼

展览地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李翔宁、陈伯康

参展艺术家:矶崎新

主办单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协办单位:矶崎新+胡倩工作室(上海)


展览介绍


展览介绍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全球首次回顾展“矶崎新:形构间”将于2023年8月26日至11月19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展览基于多元的视角,回溯了矶崎新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是一次对矶崎新建筑艺术生涯的全面大型回顾展。

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荷兰Nieuwe Instituut馆长兼艺术总监陈伯康共同策划。作为20世纪以来最具创造力和前瞻性的建筑师之一,矶崎新的建筑思想植根日本本土,同时面对全球文化的多元性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将历史反思注入到极富原创性的建筑表达中。矶崎新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实践,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也令其建筑实践从纯粹的空间形式扩展至跨媒介的社会语境。本次展览涵盖了模型、手稿、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媒介,全面呈现了矶崎新漫长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的设计作品以及他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

展览撷取了矶崎新实践生涯中的九个关键概念,深描出他跨越文化、领域与时代的思想谱系。

关键概念1:废墟Ruin

废墟作为矶崎新职业生涯起点的意象,来源于他在二战期间目睹被空袭后城市的少年经历。诸如空中城市、《都市破坏业KK》和“孵化过程”等作品,以建筑构想、文本及装置等多种形式,表达了他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所幻想的线性时间观念之批判。

关键概念2:过程Process

针对1960年代战后城市持续无限增长的现实以及与之相对的现代规划概念的无效性,矶崎新提出了“过程规划”的规划方法,将规划阶段和建筑完工后发生的不可知变量也纳入到建筑设计的思考中。这一部分所呈现的大分县立图书馆(艺术广场)、大分县医生会馆等项目,正是矶崎新先生基于这一概念形成的代表作品。

关键概念3:控制论Cybernetics

1960年代,矶崎新陆续发表若干篇文章,提出“控制论环境”(Cybernetic Environment)概念。这种将城市和建筑空间视为由控制论来操舵的“环境”的理解方式,影响了他为1970年大阪世博会庆典广场所设计的机器人装置、电脑城市方案以及后来的钯金俱乐部等作品。

关键概念4:间(转变)MA/Trans

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之外,展览的参与和策划也是矶崎新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呈现了由矶崎新策划、具有开创性的巡展“间:日本的空间——时间”(MA: Space-Time in Japan)以及他在纽约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人之变形”(Man transFORMS)展览中的参展作品。展览作为跨越边界的媒介,呈现了他关于时间和空间、西方和东方、传统和现代的深刻思考。

关键概念5:岛屿Isle

1964到1982年间,矶崎新设计了九邸、荒井邸等一系列住宅。它们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乡间别墅(Villa)”为原型之一,构成了散落于无定形的现代城市之中的概念“岛屿”。

关键概念6:创世纪Genesis

伴随诸多支撑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前提条件的崩塌,矶崎新自1970年代以来开始用“手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立方体或其他形态,都被视为从零开始的创造手段,在一种“任意”或“偏爱”的状态下进行选择,如这一板块所展示的“梦露曲线”、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等。

关键概念7:新形式New Form

从基于“手法论”对纯粹形式进行还原到大量引用古典样式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矶崎新在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会主体育馆——圣约尔迪宫、奈良百年会馆、上海交响音乐厅和深圳文化中心等代表作品中,进一步探索了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不同文脉背景交叠的新形式。

关键概念8:流动性Flux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流动性不断增加的当代社会中,矶崎新自二十世纪90年代便不断思考的建筑和城市的“过程(process)”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在项目中呈现出更具实验性的形式,正如新佛罗伦萨火车站设计竞赛方案、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项目以及与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合作的“诺亚方舟”移动剧场所展示的。从同一时期开始,矶崎新的工作舞台也进一步转向海外。

关键概念9:群岛Atlas (Archipelago)

借助“群岛”这一概念,矶崎新试图描绘一个由分散、却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组成的世界,从而探讨各分散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所呈现的秋吉台国际艺术村、海市计划和郑东新区金融岛城市设计等,以及矶崎新的旅行速写、水彩绘画,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关于“群岛”思想的思考。

此次展览是PSA“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的延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矶崎新的作品与理论便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建筑、设计、艺术和文化生产。今天,他的实践与思想依然能够穿透地理的区隔与时代的进程,叩问关于建筑、城市、环境与世界的本质性意义。本次展览希望能够激励青年一代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建筑的启示与新的可能性,正如矶崎新一般,发现永远处于“形构间”的现在与未来。

关于矶崎新

1931年日本九州大分市出生,2022年去世,1954年自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毕业,1963年成立矶崎新工作室。作为国际建筑界的领军人物,矶崎新设计了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洛杉矶现代美术馆和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会主体育馆——圣约尔迪宫等众多作品。近年的作品包括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米兰安联大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交响音乐厅、湖南博物院、中亚大学和中国河南省郑东新区金融岛城市设计。矶崎新曾多次担任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评审,还曾任“ANY conferences”(1991-2000)等研讨会主席,并在全球各地策划建筑与艺术展览,重要的策展作品包括“间:日本的空间—时间”展(1978-1981)。矶崎新曾担任第六、七、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日本馆负责人一职。1996年,日本馆荣获以“感知未来,作为地震仪的建筑师”为主题的威尼斯双年国际建筑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矶崎新著述丰富,出版作品包括《建筑中的日本性》(新潮社、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和《矶崎新建筑论集(全8卷)》(岩波书店),后者是他过去半个世纪里著作汇编。《致空间》(九州出版社,2023年)和《未建成/反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已译成中文出版。矶崎新超越了建筑自身的框架,在哲学、视觉艺术、设计、文化研究和评论等广泛领域开展工作。2019年,矶崎新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关于策展人

李翔宁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CICA)主任委员,国际建筑杂志《Architecture China》主编,并曾任教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国际高校。担任《The PLAN》、《Le Visiteur》等国际刊物编委,及密斯·凡·德罗奖欧盟建筑奖、The PLAN建筑奖、西班牙国际建筑奖等国际奖项评委。

作为知名建筑策展人,担任了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及米兰三年展中国建筑师展、哈佛大学GSD当代中国建筑展、深港双年展、西岸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重大展览的策展人,任2017年釜山建筑文化节艺术总监。

近期著作包括《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Towards a Critical Pragmatism: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全球化进程中的地方性建筑策略》、《上海制造》等。

陈伯康 (Aric Chen)

荷兰Nieuwe Instituut的馆长兼艺术总监,该馆是位于荷兰鹿特丹的国立机构,亦是一所有关建筑、设计与数字文化的主题博物馆。生于美国的陈伯康曾出任中国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策展实验室主任、美国“设计迈阿密”(Design Miami) 策展总监及北京设计周的创意总监。此外,他曾是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领域的首席策展人,负责主理博物馆有关设计和建筑的馆藏和项目发展。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互动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