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

开展时间:2023-09-02

结束时间:2024-01-07

展览地点: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 4 号 798 艺术区

参展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 (Maria Lassnig)

主办单位: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2023年9月2日至2024年1月7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奥地利画家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于中国的首个重要个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拉斯尼格以开创性的“身体意识”绘画为人熟知,着眼于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形体外貌的描绘。尽管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家乡奥地利,但旅居国外的生活经历,如巴黎和纽约时期亦成为其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次展览汇集了36幅涵盖拉斯尼格各时期创作的油画,以及精心挑选的代表性素描,包括从艺术家早期描绘抽象形状的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及晚期具有创新性的自画像。展览以主题而非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不同时期的作品结合呈现,对艺术家70余载漫长创作生涯中构思的延续与联结进行梳理。“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和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现当代艺术策展人安东尼雅·霍舍尔曼共同策划,阿尔贝蒂纳博物馆与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联合呈现。

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拉斯尼格开创了一种专注自我观察的绘画方法,这种被其称之为“身体意识”的概念试图从内心出发,描绘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他人眼中的模样。她解释说,“唯一真实的是我自己的感觉”,“而感觉就发生在我栖息的身体之中”。二战期间,拉斯尼格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之后返回奥地利南部,在家乡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至50年代初获取奖学金前往巴黎,并在1960年移居巴黎。1968年,拉斯尼格迁往纽约,以寻求女性艺术家更好的发展机会。她在这座城市里学习、生活、创作超过10年,期间转向具象表现绘画的创作,并且展开了电影实验。1980年,作为德语国家最早获得大学绘画教职的女性之一,拉斯尼格返回维也纳,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于UCCA的新展厅和中展厅呈现。新展厅内的作品根据主题分为四个板块:在第一个空间内,从拉斯尼格结合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自我肖像,到艺术家对双人主题的描绘,如《床上的父母/妈妈和爸爸》(1955)中近乎抽象的色块与《悲剧二重唱/夸张二重唱》(1987)中富有表现力的扭曲身体,都体现了其创作实践中的双重性与二元性。

而在下一空间内,无论是拉斯尼格对自我肖像与动物混合形态的探索,还是艺术家与动物的并置呈现,如《迎难而上》(2003),这些作品都重点展现了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动物形象的运用。受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质疑人与动物边界思考的影响,拉斯尼格在借助动物形态表达自我不同方面的同时,也在为受环境恶化威胁的生物发声。

新展厅内的其余两个板块呈现了拉斯尼格对“身体意识”的广泛研究。其中一个空间汇集了艺术家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纸上绘画作品,通过拉斯尼格对声音、气味等感官的探索映射,展现了艺术家对于自己头脑内空间的想象。这些素描有的为拉斯尼格将自己的思考拓展为大幅绘画提供了灵感,有些则因其引人入胜的直接性和亲切感而独自成画。

此外,拉斯尼格还采用近乎经验主义,甚至准科学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针对身体研究的绘画作品。藉由描绘呈胚胎状的身体,创造有机与机械的混合体,借助内部器官的错位(如《有头脑的女士》,约1990-1999),拉斯尼格试图为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可见的外部世界构建联结。

中展厅对作品的呈现并没有聚焦特定主题,而是将拉斯尼格晚年的作品与她几十年前的重要画作并列展出,步入晚年的拉斯尼格逐渐开始审视人类自身的死亡。《三重自画像/新自我》(1971)可追溯到艺术家在纽约的创作时期,从中感受她在美国所采用的更为写实的表现手法,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这是为了“向那些怀疑我能力的人证明自己”。

而在拉斯尼格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女性力量》(1979)中,再次出现了气宇轩昂的裸体女人这一主题。在作品中,艺术家像超人一般在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上昂首阔步。拉斯尼格对这幅作品获得成功的矛盾态度体现了她与女性意识觉醒的微妙关系——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却又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仅被圈定为“女性艺术”。《触碰来世》(2000)虽然在主题上转向对死亡与失去的思考,但依然采用了其一贯的肖像画风格。画面中描绘的是艺术家与她十年前过世的所爱之人——画家阿尔诺·代达洛斯·旺德。《很快,我将身处云层之上》(1999)也着眼于相同的主题。作品的构图不禁让人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哀悼死去的基督》(约1483):画面中的色带看起来更像是曼特尼亚画中基督腿上的衣褶,而非标题暗示的堆积的云层,拉斯尼格的眼睛从鲜艳的色带上探出,营造出哀伤宁静的氛围,与艺术家同题材的其他作品相比则少了几分阴郁。

拉斯尼格艺术的动人之处在于其令人惊异的脆弱感。她将自己描摹成怪兽、机器,甚至是外星人,在画面中坦然展现了那些无从消解的焦虑与欲望。拉斯尼格亲眼见证了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在新世界的探索中寻得共鸣。她将自己想象为一名宇航员,一个快乐的“火星来客”,在画室中展开自己的内在探索之旅。她的画作致力于“描绘我(们)里里外外的变化过程”,凸显其作为一位女性、一名画家、一个生活在科技、文化、政治发展巨变中的个体,以及其所感知的自我与他人所看到的形象之间的割裂。她在画作中勇敢地揭露了自己的创伤、幻想与噩梦,记录下万千世界如何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拉斯尼格留给我们的犹如一本折射人类境况的寓言集,其现实意义仍在不断地深化。

展览开放时间

2023.9.2 – 2024.1.7

周二至周日

UCCA中展厅、新展厅

票务信息

2023年10月15日之前,购买“马蒂斯的马斯蒂”展票即可一同观看“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

赞助与支持

本次展览由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提供展览支持。感谢多乐士提供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沃捷集团和垠艺生物,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巴可、多乐士、真力、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关于艺术家

玛丽亚·拉斯尼格在她的工作室,2000年代早期。

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档案。

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1919年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卡林西亚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1960至1968年居住在巴黎,1968至1980年居住于纽约,之后回到维也纳,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任教。2013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2014年去世之际,纽约MoMA PS1为其举办了重要个展。此后,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16)、华沙扎切塔国家艺术馆(2017)、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和巴塞尔艺术博物馆(2018)都为其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展览。2019年,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其大型回顾展“存在的方式”。

展览同期出版物

作为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在中国的首本出版物,《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中英双语展览图录不但精心呈现了本次展览的全貌,更收录了本次展览策展人彼得•逸利与安东尼雅•霍舍尔曼,以及艺术史学者林道郎与艺术评论人贺潇的评述文章,从各个层面剖析了此次UCCA展览与拉斯尼格的创作实践。展览图录将于2023年11月推出,由赖虹宇操刀设计,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展览公共项目

展期内,UCCA公共实践部将围绕玛丽亚•拉斯尼格的生平经历、独特的创作方式、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觉醒等话题,策划包括对话2场、工作坊2场、影像艺术交流在内的系列公共项目。

2023年9月2日,展览开幕日下午14:00,UCCA公共实践部将在UCCA报告厅邀请本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彼得•逸利和安东尼雅•霍舍尔曼、以及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主席彼得•帕克什与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馆长马蒂亚斯•米林,在UCCA馆长田霏宇的主持下,为观众带来一场特别的开幕对谈。关于参与方式及更多公共实践活动详情,请关注UCCA官方微信公众号。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