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同:斯璃鉲草原
开幕时间:2023-10-07 15:00 - 18:00
开展时间:2023-10-07
结束时间:2023-10-28
展览地点:胶囊上海
展览地址:上海徐汇区安福路275弄16号1层
参展艺术家:陈丽同
主办单位:胶囊上海
继四年前在胶囊上海的首次个展后,陈丽同将于10月7日至10月28日举办她在画廊的第二次个展“斯璃鉲草原”,呈献全新雕塑作品。艺术家这次多元化的材料运用都离不开“二氧化硅”(silica),地球其中最丰富的化合物之一,最常以石英和砂的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也是陈丽同在雕塑里所运用的黑曜石、玻璃、硅化木和大理石等物质的成分之一。展览取题自“silica”音译衍生而出的虚构物料“斯璃鉲”,以此暗喻人类自古以来对于物质资源的欲望和想象,从而引申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透过各种交融了建筑、生物和地质形态的雕塑,探讨不同材料被人类文明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地理与人类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陈丽同自幼在父母的中国古董店里耳濡目染,一直对不同材料与人类发展史的交织深感兴趣。在新冠疫情期间,她踏上了“宝马艺术之旅”(BMW Art Journey)到访世界各地,寻找不同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深远的材料,例如墨西哥的黑曜石和银、意大利的大理石和老铜钟、古罗马石马赛克、新型低碳混凝土等等。她向开采、研发或雕琢这些材料的匠人学习相关历史和工艺,而后巩固了自身雕塑实践对于材料运用、美学概念和展现形式的思考。
自她的《凝伫之盘》系列(2019-2021)起,陈丽同一直尝试以不同激发感官的表现形式改变我们对不同材料以及其价值的看法。什么特质能让一件物件看似更矜贵、更值得拥有?颜色、质地、重量和体积又能如何改变我们对于物质的感官?艺术家透过在废弃的运输托盘里镶嵌树脂和矿物质,把本已无用的塑胶转化成状似古老遗物或神圣图腾一般的雕塑。在本次展览中,陈丽同完全地改变了塑胶托盘的物质性。譬如,《暗光· 地下回路》(2023)由两幅运输托盘组成,拱形的壁挂嵌有琥珀色树脂和由墨西哥工匠切割打磨的黑曜石块,跟系列中很多其他改造托盘一样,焕发着好似花窗玻璃的光泽;而带有圆坑的置地托盘则被环氧粘土彻底塑成化石一般,从缝隙里透着铜色镜面、黄锌轮和3D打印的青铜花等镶嵌,仿佛露天矿场一样。艺术家透过各种镶嵌和使用粘土抹去塑胶原有的质地,把本来量产的运输设备转化成一件时态模糊的文物,启发我们反思材料的生命——如果黑曜石在古代曾为铸造锯剑开采,而如今变成了普遍的批发风水石,昨日的废弃塑料或许在人类变化无常的欲望驱使下也能成为未来的珍宝。
陈丽同运用环氧粘土改变塑胶的物质性,为作品赋予了一种激发触觉想象(tactile imagination)的匠心。在《石流》(2023)中,废弃保险杠被形塑成石质一样,但柔韧的曲线和窟窿,暗示着一种跟中心托盘残块的重量和体积相似的塑胶性。暧昧的物质性和形态引人入胜——这带有“矿物眼”的神秘卵形雕塑到底是古老的泛灵图腾,还是远自未来的石碑?穿过展场里的一道窄门,在一间灯光暗淡的空间里设置了另一组作品《蛾》(2023)、《蛾(失明斯芬克斯)》(2023)和《蛾(银云)》(2023),均由尖锐的三角托盘残块组成,挂在墙上状似休憩在洞穴里合拢双翼、竖立成扇的飞蛾一般。原本的塑胶面被粘土形塑得平滑无缝,与硅化木和天然镁石料糅合为一,奇特的结合不禁让人遐想——这些到底是怪异的哥德式遗迹碎片,还是残存了某种飞兽的焦油化石,而他们曾经也像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飞蛾之死》(1942)里提到的短命蝶蛾一样顽强地扑腾起舞过?
似是而非的材料猜谜延续至陈丽同《蒙眼感知器》系列(2019年至今)的新作。这系列的作品都是一些几何脊椎结构的雕塑,状似机械也像昆虫,启发自能够透过皮肤感知去变色伪装的桦尺蛾幼虫。艺术家此前运用工业钢支架和塑料轮,但《蒙眼感知器(宝石—青苔I)》(2023)、《蒙眼感知器(趴行宝石—青苔II)》(2023)以及《蒙眼感知器(趴行宝石—青苔III)》(2023)则运用了玻璃构架和不同的绿纹大理石,提供更多与骨骼和生物形态相关的想象。玻璃构架同时反射和折射光线,它的表面和光泽随着我们的视角而不断改变。细看时也会发现固定于构架里的一排滚轮虽然跟玻璃一样清澈,但光泽较逊,触感和温度都有差别,因为它们实则只是3D打印出来的透明塑胶。如同启发这系列的变色毛虫一般,陈丽同最新的“蒙眼感知器”不但激发我们的视觉想象,也引人透过触觉辨别不同材料的本质。
随着艺术家采纳不同材料扩充她的雕塑语言,她也坚持反复形塑某些固定的形态,例如网格、圆形和三角形等规范着物质世界的基本几何结构。万变不离其宗,似乎在反问我们到底能以多少种不同方式去感知和理解这世界?陈丽同的雕塑虽然多时都采用暗喻深时(deep time)的原始形态,但其实蕴含着多重时间折叠——古老的化石、刚被全球资本供应链舍弃的废料、工业机械的痕迹、雕塑家细腻的手工。尘归尘、土归土;陈丽同的作品所提出的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或许就是我们该如何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反思材料生态的前世今生。
撰文:黄熙婷(Joyce Hei-ting Wong)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陈丽同(1984年出生于香港)的雕塑结合城市残片、历史文物、自然材料、工业制品和日常物件来营造耐人寻味的视觉冲突,令这些物品自由穿行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反映她周身环境中香港城市变迁的纤毫。通过对于材料的亲密触碰和对工艺的不断试验,陈丽同对其创作的原材料作出精心的改造,尝试突破它们的物理极限,探寻抽象语言的边界。她的作品映照出人造环境的诗意。艺术家本能的对未知的探索充盈着她对于城市化、建筑、物质文化、手工艺和古董的兴趣。作品中抽象的形式、精巧的细节和出其不意的材料运用召唤观者亲身的体验,并鼓励一种新的观看和感受的方式。
陈丽同2006年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于2009年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获油画系艺术硕士学位。2020年,她荣获第九届宝马艺术之旅奖项。陈丽同的个人项目包括:“斯璃鉲草原”,胶囊上海,上海(2023);"Antinomies",Klemm's,柏林(2022);"凝伫之盘(重现)",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术探新板块,由胶囊上海呈现(2021);"核心样本",胶囊上海,上海(2019)。曾参与群展:“嬑形陌客”,Para Site,香港(2023);“米罗的诗想日常”,香港艺术馆,香港(2023);"诗意遗产",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1);"溢流地",Para Site,香港(2021);"KölnSkulptur #10",Skulpturen Park Köln,科隆(2020);"终端 >_How Do We Begin?", X 美术馆,北京(2020);"圣青苔",刺点画廊,香港(2019);"真新镇日志",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2019);"Hysteresis",Downs & Ross,纽约(2019);"懒音",Mine Project,香港(2019);"排演",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18)等。陈丽同的作品由龙美术馆(上海)、UBS Art Collection(香港)、M+ 美术馆(香港)、Skulpturen Park Köln(德国)、摩根大通艺术收藏(香港)和Kadist 艺术基金会(巴黎/旧金山)收入永久馆藏,并受到《Frieze》《艺术论坛》《Mousse Magazine》《亚太艺术杂志》《金融时报》和《Ocula线上平台期刊》等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