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绍基:溶熔之幻
开展时间:2024-01-14
结束时间:2024-06-30
展览地点:H18,当代艺术馆,上海玻璃博物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策展人:阳昕
参展艺术家:梁绍基
主办单位:上海玻璃博物馆
艺术总监:李力
谁是梁绍基?
梁绍基,当今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他专注于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艺术与雕塑、新媒体以及行为艺术的交汇点上进行深入探索。他的创作持续围绕以蚕的生命历程,通过与自然界的微妙互动,探讨时间、生命以及人性的深刻主题。
梁绍基视蚕丝、蚕茧、蚕蛹、蚕蛾、蚕砂、蚕尿,乃至蚕食桑、吐丝、化蛾之声音,气味都是蚕生命释放的遗存,并作为创作媒介,也成为了他最代表性的艺术语言。
在近40年的艺术生涯,梁绍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超过一百次的展览历程见证了他的艺术成就,其作品深受认可被多个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珍藏,并屡获殊荣。
2009年,梁绍基曾获得克劳斯亲王奖,其颁奖用词是“中国的概念艺术家”“艺术中有自然,自然中有艺术冥想的创作方法”“探索自然、文化与人性、社会的关系”“特殊的互动”……….
著名策展人侯瀚如亦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形容梁绍基是一位充满热情、深刻洞察现实生活的艺术家,同时又保持着独立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使他在世界艺术界中独树一帜。
蚕丝,自然有机物,柔软温暖。
玻璃,人造无机物,坚硬冰冷。
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似乎很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联系在一起。
作为与蚕打了三十四年交道且屡获殊荣备受认可的艺术家,梁绍基为何要另辟蹊径接触一种完全陌生的材料,又要如何在与“玻璃”的面对面中探究和突破?
突破与实验:玻璃作为新材料
“实验是创造的驱动器。艺术家探索新材料,不仅是为了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语言,而是在好奇地追问,反思,发现其潜能——一种可能性之中获得自我解放。”
——梁绍基
如梁绍基所言,此次与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合作项目,最重要的是期间“实验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最后作品的呈现。
梁绍基以“冒险者”的精神,不断试验新的技术和概念,探求玻璃的未知潜能。他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探索,都成为了此次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展现了对观念和材料的深入理解。
在历时四年的项目历程中,梁绍基突破玻璃原有的强工艺性,探寻工艺材料之上附着的精神性,甚至将工艺本身变成一种精神。梁绍基的实验态度不仅挣脱了玻璃这一材料的传统工艺性限制,而且深入探索了材料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性。这种探索超越了物质的表面,将“玻璃”本身转化为一种精神表达的载体。
鼓励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实验精神,这也正是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的重要意义。
水火之间
溶熔之幻
“光是时间、生命、存在、历史、社会、涅槃、溶熔的幻化。在认知‘光之道’的过程中,丝光和玻光邂逅了。”
——梁绍基
梁绍基从未停下对于“光”的追逐和思考。从1988年那一束穿过小窗照射在丝框上的光,到2023年折射世间百态于水火相克相生间孕育的流变幻象之光。
光纳万物,虚归实现。
丝光、玻光、水光、火光……
水和火,自古以来被视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们不仅是玻璃诞生的关键条件,更深刻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变革和终结。在水火交织的复杂过程中,共同创造、映射了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
“幻”在此处亦成为了一个关键字,幻象叠嶂,光影迷离,正也暗合了玻璃这一独特第四态——既非固态、液态也非气态的隐喻。 它不仅是对蚕生死轮回的象征,也是生命多样性和变幻无常的完美体现。
有机与无机、自然与城市、历史与当下、生命与死亡、创造与毁灭……大千世界永远存在于一种永恒流转之中的过程状态,永不停歇地循环转化,但又从未真正抵达终点。
在此次展览中,梁绍基以玻璃为观众创造了一片迷幻、残酷、神秘又光怪陆离的世界。线性的时间在这里被涂抹被扭曲,作品和所在场域共同构成了奇特的“废墟感”,让观者无法清晰地辨认是当下所发生之事,亦或是未来重新发掘的考古遗址。“幻”并非单纯的视觉游戏或敷衍的迷惑,而是成为了探寻真实与虚幻、有形与无形之间界限的工具,是对混沌状态下生命本质的反思。
再问与解放:谁是梁绍基?
我是谁?我是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世人所思虑一生或许都未曾有答案的问题。
梁绍基始终将“过程艺术”视为赋予他创造的契机和自由冥想,帮助艺术家构筑一条与天、地、神、人对话,进而实现一条艺术家实现自我解放的路,重新认识“存在”的意义。
在此次“退火”项目中,剥离我们所能看到的令人惊叹雄心之作的表象,底色深处是关于人性、时间、历史、自然、社会得到了深刻的探讨,是构建“何为人”的再思考。
历时四年的“退火项目”不仅是鼓励艺术家摆脱玻璃材料边界的束缚,亦是艺术家梁绍基对于自身“存在”的确认、追问、重构和再解放。
梁绍基是谁?
谁是梁绍基?
当然,
我们也非常乐意将这个问题留给各位观者。
2024年1月14日,期待您的到来。
关于艺术家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
梁绍基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三十余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重要展览:一个柔软的着陆地,克里夫兰当代艺术馆,美国(2023);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吴文化博物馆,苏州(2023);梁绍基:蚕我 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1-2022);物质的魅力: 来自中国的材料艺术(巡回展),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Smart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国(2019-2020);梁绍基:恍,木木美术馆,北京(2018);库里巴蒂当代艺术双年展,奥斯克·尼迈耶博物馆,库里巴蒂,巴西(2017);梁绍基:雲上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6);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科展览馆, 多哈,卡塔尔(2016);梁绍基:元,香格纳画廊,上海(2015);艺术之变,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2012);云,梁绍基个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07);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00);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2000);第六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土耳其(1999);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1999);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等。
梁绍基于2002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2009年获克劳斯亲王奖。
关于退火
“退火”是玻璃艺术创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也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关键所在。炙热的熔料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随后经过加热- 保温 - 慢冷 - 快冷四个退火步骤,使其减缓冷却速度的同时降低玻璃的永久应力。过程中变化种种虽可控,但亦有天数。期间,结果的未知性和偶然性也带给玻璃作品不可预知的宿命,令人着迷。“退火”既充满不确定性又具有无限可能,故上海玻璃博物馆当代艺术项目以此为名。如同退火工艺之于玻璃创作的不确定性。
自2015年开始的“退火”项目邀请不同的当代艺术家从各自视角出发,利用玻璃的强大可塑性,不断挑战这一材料的边界,为观众和业界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作品,将玻璃的无限可能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