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不落尘埃

开展时间:2024-01-24

结束时间:2024-02-24

展览地点:北极熊画廊(北京)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中一街D06

参展艺术家:董宇山、黄赛峰、刘芯涛、文亨泰、普鹏、申树斌、孙子垚、万克胜、王浩、曾朴、张钊瀛、张静

主办单位:北极熊画廊


展览介绍


北极熊画廊(北京)荣幸的宣布将于2024年1月24日推出群展“不落尘埃”,将呈现董宇山、黄赛峰、刘芯涛、文亨泰、普鹏、申树斌、孙子垚、万克胜、王浩、曾朴、张钊瀛、张静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

董宇山在他的作品中,以情感出发,不断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哲学思考融入其中,并对当下社会的发展、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以及人类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灾难作为自我关注的对象,在作品中体现了个人对生命成长中的阵痛和自我生存境况的深刻感触,以此来映射当下城市、社会的缩影。艺术家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创造出一个个梦幻般的场景,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画面中,物质世界通过色彩和形状的丰富来表现世俗的现实和物质的存在,色彩鲜明而丰富,通过冷暖对比和线条渐变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精神世界则通过抽象的线条和形式,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线条有时是曲线的流动,有时是直线的交错,给人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绘画感染力,两者相互交织,梦幻而又神秘,其绘画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体验。
黄赛峰从虚薄的触感中颖悟到,世界是脆弱的,世界也是梦幻的,但灵魂总是要进入到那个闪烁迷离的空间中,在绘画的内部呼吸,并且点燃内部的炙热,使之激烈地闪烁,闪烁的虚影才是绘画带给我们的视觉快感,我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与虚拟技术中获得,这是绘画需要被保留的绝对价值,但又必须把内部的深度带回到平面的触感之中,越是反复作画,越是保持平薄,这已经不是绘画,而是一种内心的反观凝定,一种自我折返的反思伦理。这是空间的无人呼吸,明亮色彩的色块在光影的皱褶中,形成空间切分的节奏,在相互的叠印中形成立体的错觉空间,色块在内在的彼此回响中,在内部的激情中,如同灵魂点燃了自身的热能,进入世界内部空间的隐秘燃烧,这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热情,它如此炙热,带给绘画饱满的在场与内在的充盈。

刘芯涛的绘画通过碎念化的方式呈现出一种自发式体验,他让不同来源的景观互相联合且对峙,进而消解或丰富彼此的内涵与意义,使得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场景惴惴不安。同时他又通过形式分割、变化尺寸、控制黑白灰之间的占比关系,来增加叙事的复杂性,彰显潜意识中被遮挡的“真实”。在这些看似碎片化的景观中,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主观消解与隐秘,是其个体对政经问题的反馈与介入,极具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资本主义升腾,新兴媒体文化以及电子嘻哈音乐和时尚市场大量崛起,文亨泰作为深受这段时期影响的艺术家,非常巧妙地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融于绘画中。他的创作往往取材自现实生活,以浓郁、华丽的色彩以及独特的光影质感,将自己的感性抒发在画布之上。他的绘画风格似乎受到乔治·康多(George Condo)的影响,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二十世纪先锋运动等艺术风格相结合。画面中这些僵硬的、滑稽的人物脸庞和上演的情景,仿佛拥有使人产生共鸣的能力。艺术家文亨泰非常智慧地协调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经历以及周围发生的事情,但歪曲的形态和色彩已超出了日常生活,表现为一种超现实的感性。艺术家的创作素材极其平凡,却以浓郁、华丽色彩的质感和颜料特性,将自己的感性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出来。

普鹏画中的题材形象,常常取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怪灵,力图通过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提供不同于人对世界的观察与认识。但如果只是对古代形象加以转绘,而没有对当今世界的叙述,也不能构成新的创造,普鹏广泛摄取历史资源,《浮生集》其中一张画“万物生长,以信仰之名”,即是该方面的代表作,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界完美融合,从造型特点可以看出,借鉴了文艺复兴亚当夏娃、高更蛮荒部落,以及卢梭原始主义等艺术史风格,画上的人类、天使、植物、动物,一片和谐、生机勃勃,传达了普鹏作为在当今分裂时代生活的个体,对宇宙、自然、人世的希冀态度。

申树斌的作品基于思考与情感表达的理性与感性,在环境与自我相互冲撞、相互弥合的过程中,探究内心精神世界的底色。艺术家的作品多来自于对现实冲击和自我生命体验的直觉与反馈:有时代巨变中的彷徨与反思,也有人间关爱至情的不胜欢欣。艺术家近年的作品,更多的回归了以一个个体朴素的本心,观察与探索个人与群体、存在与意志的边际,直接将哲学性思考,通过符号化的抽象与升华,融入艺术创作的表达之中。艺术家在作品中广泛采用动物形象、摈弃人的具象并不是偶然:这些自然界纯粹的生灵更接近于对现实的反观与抽象,更能表现出现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包括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的一面。是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展开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哲理思考。运用魔幻手法表现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艺术家。

孙子垚的创作从对自然现象的感知出发,将“个体性”和“日常性”置于绘画的语言体系之中,带着自传性的记忆与联想。他深根于对大地的探索与追逐,通过手法上的“控制”取代情绪上的“发泄”,并在“心与手”的张力之下寻求平衡。与其之前的创作不同,此次展览我们选择的作品更加平静,那些静默而疏离的人物景观承载并象征了艺术家的主观情绪的蜕变。他将自身经验融汇于叙事文本之中,并以求与大众记忆结合,继而创作出一个复合叙事的绘画。

万克胜的作品试图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去寻找一种平衡,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与自身进行融合,画面中的人物与动物、植物等元素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奇幻而又真实的画面,其绘画语言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他用这样的形式来研究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如何在生活里去感受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画面所指更加注重对于梦境的描绘,并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和存在的思考和感悟。

王浩的绘画作品色彩鲜活,带着童话般的浪漫“舞台”效果。其中的人物形象带着动物般的原始特征,其中的动物形象又有人类的姿态与智慧,他用绘画的方式打破了物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生命能量为线索打开了一个精神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物与动物或周围环境的界限被激活,在具有未来感的画面中打破了已知与未知、过去与现在的平衡。正是在这些两极之间的对比下,呈现出人性与动物本质的共存与关系,一种带着古怪的脆弱感油然而生。

曾朴在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求学时便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习作常常被老师拿来当作范例,何多苓、刘虹作为他的老师经常教导他们,除了绘画还要阅读,所以曾朴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画画,就是在阅读,因此曾朴作品中文学性的一面逐渐显露了出来。绘画中的文学理念,需要将矛盾与和谐统一表达出来。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可以将人物的神态表情通过线条和色彩勾勒出来,比抽象的文字更具有直观的感受。从曾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神态:悲伤、轻蔑、厌恶、愤怒、恐惧、迷茫、讶异等等,几乎涵盖了人类所能展现的各种情感因素。
张钊瀛在比利时深造时,主修的是舞台艺术系荒诞剧方向,所以他对于“剧场”情有独钟。他就像一个导演,每天不停地绘制戏剧,《生活道具》系列、《生活肥皂剧》系列、《一天一个小剧场》系列等等,但他并不想赋予作品任何观念,而是由观众去判断,因此观众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就如艺术家所言:“我的剧场是需要观众的,有观众的观看和参与,剧目才最终完成。”艺术家通过挪用图像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让观者能够迅速进入情景,这种显现的感官刺激和开放式的视觉传达颇具代入感,很容易激发观者的共情。

张静在自己的作品中虚构了一个极具戏剧性且性别模糊近似小丑的形象贯穿始终。她眼角下垂,看起来忧伤而孤独,在亦真亦假的童话世界里向世人述说着现实社会中的所有遭遇。或许在张静的眼里,那就是一个梦的开始。张静在自我的“梦游国”里,把这种浪漫塑造成了一个个特别的形象。无论是个体的造像,还是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张静都是将日常生活的经历和个人心理体验的情感注入画面中,在“梦游国”扮演着现实中的各种理想的身份。特别是她近几年创作的一批纸本作品,以微观和记叙的方式展开,轻松自由的描绘出她内心和日常的情绪,这不仅是张静“梦游”的印记,更是多数人生命成长中的现实。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