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可能的别处

开展时间:2024-01-26

结束时间:2024-03-15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香港黄竹坑空间

展览地址:香港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20樓

策展人:陆向怡、黄潆

参展艺术家:德玛科·莫斯比、李宰宪、苏菲-尹·布雷特兹、卫明辉、王健、苏航、郭耀贤、袁元

主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宣布,将于2024年1月26日下午3点在香港黄竹坑空间,推出国际艺术家群展“可能的别处”。展览由陆向怡、黄潆策划,呈现来自德玛科·莫斯比(Demarco Mosby)、李宰宪(Jaeheon Lee)、苏菲-尹·布雷特兹(Sophie-Yen Bretez)、卫明辉、王健、苏航、郭耀贤(Yowshien Kuo)、袁元八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中诗人雅罗米尔试图逃离母亲,逃离庸常的生活,直至他短暂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地似乎总是琐碎和痛苦的根源,因而“别处”成为面对眼前困顿时的一种抵抗性想象和逃避性寄托,仿佛那是唯一可感知的解脱。然而往往当人们试图进行积极变革时,怪诞的现实会无情地显现,使人的幻想破灭—落入贝兰特所言的“残酷的乐观主义”困境——“当你渴望实现的事物却成为实现自我的阻碍”。如弗朗索瓦·里卡尔评论雅罗米尔所追求的“别处”的诗歌实则与“此处”并非大相径庭:“但是在纯洁,诗歌的那边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或者更确切地说,那边和这边一样。诗歌的那边和诗歌的这边一样,是无韵律的世界,也就是说,是不确定,是相似,是不平衡,是游戏,是滑稽模仿,是灵魂和身体的不协调,仿佛词语和事物之间一样,是假面舞会,是错误”。于是,别处的生活自有其欺骗与脆弱性,由此引发关于“此处”与“别处”的探讨:人的存在境况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何会常被“别处”所迷惑?人应当如何从“此处”走向“别处”,一个更为易达到的“别处”?展览通过聚焦在八位国际艺术家在对人物绘画的当代思考中对人类境况和普遍经验的探讨,试图在此之中窥见可能的别处。

郭耀贤的作品将亚裔美国人的形象融入带有美国西部风情的超现实风景中,画面底部电视信号测试图似乎是现实世界出现故障(glitch)的小证据。身着牛仔服饰的亚洲人形象跳出刻板,丰满且富有生命力,如同神话中的神。媒介多样的作品自身成为一种感官刺激,身体之外的一切也洋溢着欲望:人物被老式电视机围绕,接受流行文化灌输的欲望映射;画中人物自身也对某些东西充满欲望,他们盲目地爱上了理想、文化或自己的身份,而在这种狂热中,他们实际上无法驾驭自己所处的文化。

苏菲-尹·布雷特兹的画面中赤裸身体的亚裔面孔女性人物反向凝视着观众,神秘的蓝龙虾与其一同出没,其曝露的自传元素是艺术家对个人历史与身份的探索。海平线勾勒出广阔平原不可见的边界,一切近乎氤氲着人类集体最原始的乡愁。女性的处境与离散的漫延在标题的诗意中又回归至生命与自然亲密的关系。画面中冷暖交织、矛盾亦和谐的色彩与构图的形式美感并存,而布雷特兹揭示美丽和谐之下其本质往往是痛苦、黑暗和悲伤的。

德玛科·莫斯比的人物由松散粗犷的笔触勾勒出轮廓,衣着简朴,手捧白鸟,滞于水沼。行为笨拙,面部模糊的人在厚涂的荒野背景下似乎陷入复杂的情感迷失,视觉隐喻了原始的人类经历和充满挣扎、徒劳和歧义的心理景象。寓言式的叙事绘画引发对生活的反思:在反复的日常旅程上真实的自我何在?所积累的情感创伤带来的是隐匿的破坏抑或是锻炼坚韧?

在灰色调的荒诞日常场景中,卫明辉的人物似乎常常陷入一种僵局,悬于行动与停滞之间。我们在男性人物内扣双腿的尴尬感中发现韩炳哲所讨论的倦怠,这种功绩社会中逐渐消弭的否定性在此制造了一个允许逗留的闲适空间,提供一种悠长、缓慢的关注。艺术家将视线盯准习以为常的状态,在眩晕下发现其本质也是一层需去对抗的幻觉。

苏航的作品画面中周遭环境的云层、岩壁凝滞厚重的形态似乎与艺术家对人物和题材的思考处理相平行:人物各有行动方向,无论是行于路上还是对日朝拜,信念与现实情况相冲突的胶着状态带来的巨大张力;刻意选择的寓言题材与造型原型在绘画的一次次行动过程中合理化自身的当代性,而这也是艺术家挣扎的问题意识的体现。一起,形成激进而克制、异质性的绘画叙事。

袁元的作品体现更多对油画本体语言的的追求。袁元在大块厚涂之上用刮刀制造肌理的冲击感,并把过程中偶发的产物永久留在画布上。日常的人物在有意的处理下陷入写实和强烈的戏剧性拉扯之中,绘画的外在性(写实与处理)与内在性(绘画对象的精神本质和艺术家自己的内在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王健则放弃更多叙事,将古典形式与当代生活图景巧妙结合,追求艺术家的主观表现趣味与视觉上的更纯粹。在女性与室内空间的传统搭配中,紧闭的窒息感荡然无存,余下日常的氛围感触。纤细身形的少女们或背对观众或手持书本,面容不可见,展现神秘与拒绝的姿态,属于个体的五官被隐藏,强调代表状态的躯体。刻意去除肖像感后少女呈现了一种同质化,作为符号灵活出入于不同空间。

李宰宪描绘的女性形象相较之下更为鬼魅微妙。多重面孔与身影重叠,既存的界限仿佛也同女子的面部特征一同被艺术家所模糊—身体/灵魂、真实/虚幻、在场/缺席、生者/死者。这些女子是否会是伍德曼的化身?画布上的空间与现实分割,笔触在此化为碎片化和冲突的自我遗留下的痕迹,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错位且短暂的。

此次展览展出的八位艺术家的20多件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描绘或将个体经验与精神气质注入形象,或寻求对人存在状态的表述和再现,作为对生命的坚韧、脆弱和活力的提醒。在此,对人物的描绘是形象的模仿却并不止于此,与连接人的主体生命息息相关。在个人主体性与之持续不断发生关联与对话之中,其描绘的“绝对主体”,不仅是人物本身,更包括人所处身的整体生存环境。艺术家作为社会个体对群体意识的表达,个人记忆和感受作为人物群像切片,试图展现和调和生活无休止的循环中丰富的矛盾性和复杂情感。于是,可能的别处并非对现实生活的逃离,而是愿潜入其中的发现和有益的超越。

关于艺术家

德玛科·莫斯比 (Demarco Mosby),1991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现居住并工作于纽约。2021年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获视觉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视觉艺术学士学位。

德玛科·莫斯比的作品以叙事为基础,汲取了我们日常旅程上所积累的情感创伤。莫斯比是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硕士课程的毕业生,并在2021年的论文展上首次展出了他的开创性作品《回文》(Palindrome)。在本科阶段,莫斯比在视觉艺术学院学习,主修漫画和插画,深深根植于他对叙事和人物的崇敬之中。到2017年,他完全转向绘画,适应了他对故事讲述的欣赏。他的作品在纽约许多群展中展出,并于众多艺术博览会中亮相,包括迈阿密 UNTITLED、纽约 Independent HQ 和 1-54、洛杉矶 Felix Art Fair,以及芝加哥 EXPO。此外,他的作品已被许多著名的私人收藏所收购。

他的个展包括:“悄悄持续”,Ochi 画廊,洛杉矶,加利福尼亚,2023;“若无剑,卖掉你的披风去买一把”,Anna Zorina 画廊,纽约,美国;2023;“机器的炮台”,Luce 画廊,都灵,意大利,2022。他参加的群展包括:“日出,日落”,Bradley Ertaskiran 画廊,蒙特利尔,加拿大,2023;“某种怪兽花名册”,Analog Diary画廊,比肯,纽约州,2022;“时代的颜色”,Leeahn Gallery Daegu,韩国,2022;“言出之音”,Lyles & King 画廊,纽约,美国,2022;“星际感知”,亨特美术硕士论文展,2021;“低潮中的光芒”,UncleBrother 画廊,纽约,美国,2021;“凝视的特权”,亨特学院画廊,纽约,美国,2020;由丹尼尔·巴埃兹(Danny Baez)策划的“聚会的特权”, Regular Normal 画廊,纽约,美国,2020等。

李宰宪 (Jaeheon Lee),1976年出生于韩国蔚珍郡,现工作生活于韩国堤川。李宰宪的创作根据人物和景观来可视化现有形式和未知空间。他从画家的角度探索绘画的历史,并将存在主义的形式和未知空间融合到画布上。李宰宪的绘画作品上,几个面孔有时会重叠在一个身体上,有时是两个、三个或四个。面部特征和反复擦拭的笔触使其看起来与现实相去甚远,就像一层雾蒙蒙的膜被涂抹上去;同时,被主题所穿戴的古典西方服饰给人以神圣和宗教的印象。那些似乎已被擦掉的脸部构图、以生动的笔触描绘的服饰和背景展现了艺术家对于捕捉存在主义形式和未知空间的一贯态度。他曾在韩国和美国的举办多个个展,其作品也在其他重要的美术馆展出,包括首尔市立美术馆、光州美术馆、全北道美术馆等等。

苏菲-尹·布雷特兹 (Sophie-Yen Bretez),1994年生于越南,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目前在巴黎工作生活。4岁时,她从越南移居法国,她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折射出厚重的文化传承。2018年,布雷特兹在法国鲁昂的诺欧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便活跃于巴黎文艺创作行业,并多次担任管理职位。2021年,她决定追随她对艺术的激情,开始全职创作。

苏菲-尹·布雷特兹的艺术实践根植于自我意识,她悉心体验自身的经历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神秘感的视觉语言,无拘无束的创作过程也成为她的灵感来源。她努力在自己、画作和观众之间发起无边际对话,探讨人类状况和情感复杂性等等主题。与此同时,作为被法国人收养的亚裔女性,她也在不断探索身份认同及其复杂性等话题。

如梦似幻的超现实主义形象是布雷特兹的标志性风格。她在作品中探讨了创伤、韧性、身份、亲密关系、性与自主权等问题。她希望如实反映正处于(疫情)恢复期的人类状况,专注探索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布雷特兹热衷于挑战传统的男凝视线,用逆向窥视法挑战社会与女性赤裸之间的关系。在她的画作中,意志坚定的强大女性直视观众,无形中营造距离感,也证明她们不是任由观众摆弄的对象,而是掌控自己身体的主人。

她最近的展览包括:个展“Powerful, despite it all”(JD Malat 画廊,伦敦,2023);“勇跃的协奏曲”(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23);“All Together”(Lorin 画廊,洛杉矶,美国,2023);“Woman, Empowere”(JD Malat 画廊,伦敦,英国,2022)等。她的作品展出于迪拜、洛杉矶、曼谷等地。

卫明辉 ,生于2000年,202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油画系。卫明辉以超现实绘画作为基础语言,大量打捞转瞬即逝又自相矛盾的时间线。他绘画的主体游离在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之间,导向一种由机械性日常繁殖出的系统性幽默。在这种结构下,一切习以为常的状态都成为了艺术家不得不对抗的幻觉,进而还原初始的生命动机。

他的近期展览包括个展“它在试图打破那个水杯”(OUTSIDER局外人画廊,郑州,2023);“梦之飞鸟”(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3);“是否抵达”(Tong Gallery+Projects, 北京,2023)等。

王健 ,1987年生于哈尔滨市,201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王健往往能从日常私密化的生活景观中,获取到一种普遍化的、共通的审美经验,并构造出独一无二的具有当代绘画性与神秘装饰倾向的画面形式。他的绘画兼具感性的诗意笔触与理性克制的画面构成秩序,艺术家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持续投入到一个私密空间的叙事中,女性的形象作为纯粹美的视觉象征元素与其他视觉信息共同镶嵌在精致高级的绘画本体语言之中,实现了人与空间关系、古典形式与当代生活图景之间相结合的完美范式。

他的参展经历包括:“入迷”(頌艺术中心,北京,2023);“向墙壁发问——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頌艺术中心,北京,2023);“2023 JINGART艺览北京”(北京展览馆,北京,2023);“成为巴尔蒂斯的女孩”(幻艺术中心,北京,2021);“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9)等。

苏航 ,1996年生于湖南长沙,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学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苏航的绘画以自我的肉身经验为创作起点,探索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与感知线索,尝试将自身的异质化实践线索来回应艺术谱系脉络与社会演变。在中国语境下,主要围绕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通过绘画展开回应与探讨。同时,希望根据不同的具体的个人问题意识,展开不同绘画方法与之匹配的去实践,而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恒定的风格,可识别的个人符号。

他的近期展览包括个展“梦游人”,Cassoulet Gallery,香港,2023;“发展绘画以免落后生活”,作者画廊,北京,2023;“炽热的前路”,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如果你能看见”,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崭新的”,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等。

郭耀贤 (Yowshien Kuo),1985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2014年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方邦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圣路易斯,主要从事绘画创作。他的作品融合了他作为一名台美人的个人经历,结合历史参照和批评,评论社会和种族不平等、文化建构、性别问题以及人类状况。最近,他获得了2022-23年度大河双年展艺术奖,并在圣路易斯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展。他的作品还出现在许多出版物中,包括2020年《新美国绘画》第149期,他在封面上显著亮相。郭耀贤曾在美国和欧洲各地参展,包括多个艺术博览会。

他近期的个展包括:“目光的主人”,卢切画廊,都灵,意大利,2022;“边疆罗曼史”,赞美阴影画廊,波士顿,美国,2021;“西部毒液”,圣路易斯现代艺术博物馆,圣路易斯,美国,2020;“最后的安全!”,百慕大项目,费格森,美国,2019;“百分之五十裸露的演示”,普特南艺术中心,杰克逊维尔,美国,2018;“事实和数字让那两个冒牌神职人员成为谎言制造者”,米利茨工作室与画廊,圣路易斯,美国,2018;“会没事的”,霍夫曼·拉尚斯当代画廊,圣路易斯,美国,2016。

他参加的群展包括:“超越:来自美国西部的艺术家身份的拓展”,图森艺术博物馆,图森,美国,2022;“雅努斯”,摩根画廊,纽约,美国,2022;“流动的大地”,尤里乌斯·凯撒画廊,芝加哥,美国,2021;“此处与彼处”,赞美阴影画廊,波士顿,美国,2021;“蓝调”,LVL3画廊,芝加哥,美国,2020。

袁元 ,1971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展银奖及教育部颁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奖项。油画作品《丰碑的记忆》《苏和》《敦煌女儿》等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大剧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都美术馆、台湾长流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袁元使用油画材料和拓印的手段,进行“复制”:他画的是等大的人体,画得过程本身是对人在画布上的复制,然后用类似拓印的复合手段去实现某种特殊的画面语言,力图用再“复制”来作为艺术语言去表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反应,人的生存状态进而探索传统油画语言创新的可能性。

他近期的个展包括:“远景与近景——袁元油画作品展”,桥艺术空间,北京,2023;“秩序画语——袁元作品展”,桥艺术空间,北京,2018;“棱镜——袁元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

关于策展人

陆向怡 ,1992年出生,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工作围绕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艺术行业机制研究、虚拟艺术等方向,尤其关注于新兴艺术现象的研究与策划;致力于挖掘和推动年轻一代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光,总在表面停留”冷广敏个展(2023)、“库柏勒之躯”刘悠然个展(2023)、“野餐”侯佳男个展(2023)、“层叠之肤”国际年轻艺术家群展(2023)、“数字原始主义”高航个展(2023)、“氵”吴晶玉个展(2022)、“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2022)、“工具已验证”皆藤斋个展(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2022)、“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控制”李尓鹏个展(2021)、“今天的天实在是太蓝了”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

黄潆 ,200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21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学士学位,2022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研究方向关注当代女性主义艺术、身体政治与情感研究、酷儿理论与批评。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