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宏涛:超越巴别塔
开展时间:2024-02-22
结束时间:2024-03-30
展览地点:厉蔚阁纽约
展览地址:19 East 64th Street New York
参展艺术家:屠宏涛
主办单位:厉蔚阁
厉蔚阁欣然宣布将于2024年2月22日起在东64街19号呈现中国艺术家屠宏涛的首场纽约个人展览。「屠宏涛:超越巴别塔」(Tu Hongtao: Beyond Babel)的作品以侈丽色调成就敞阔构图,艺术家通过对抽象更为精进的运用,与记忆、风景、社会以及艺术史、理论和诗歌进行互动。此次展览共推出逾30件新作,揭示屠宏涛自2020年在画廊香港空间举办首展以来在创作实践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展览标题指向屠宏涛最新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援引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75 年出版的研究著作《巴别塔之后》(After Babel),「超越巴别塔」再现了我们当下的瞬间、我们依赖技术的交流——哪怕以牺牲更独特的表达和连结形式为潜在代价。屠宏涛自201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风景和抽象。即将在厉蔚阁纽约画廊空间首次亮相的绘画揭示了艺术家对叙事性的全新投入,作为对当前人工智能和数据收集模式的有力回应。艺术家将想象力和人际联合之力视为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为展出作品的核心构思。
展览的一大亮点为巨幅三联画《被污染的伊甸园》(2020-23 年作),本作以绘画的戏剧学构建了一个动荡的时代。红色、粉色、蓝色、白色和灰色云涌风飞,震鸣于画布,作品的左右两侧可见楼房与围栏。正如标题所暗示,这一场景再现了对和平与宁静的破坏;然而失调紊乱之中又渗透着独特的美感。位于画面左上方的书法性线条是屠宏涛在新作中持续运用的形式性图式。受象形文字的影响,这些线条用于激活文本瞬间,亦是让叙事渗透作品的另一种手段。
《巴别塔》(2023年作)采用具象策略,以寓言图像描绘了圣经中的巴别塔及其倒塌,让人联想起屠宏涛早期的创作实践。在此,粉色天空极具特色地衬起了艺术家的透视城市景观,化作色与光动态游戏的舞台。
《野猪快跑》(2022-23年作)捕捉到了屠宏涛将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融入作品创作的过程。这幅作品构图基于艺术家徒步旅行时目睹的风景,同时亦从巴洛克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网络宣传以及与朋友的回忆对话中汲取灵感。从个人走向集体,屠宏涛创作了诗意盎然、直抒胸臆的抽象作品,其深远意蕴邀请着观众叠加个人的阐释与回应。
屠宏涛对作为语言的绘画深感兴趣,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那些在历史上推翻既定传统的艺术家。他深受中国艺术家诸如杜甫(712-770年)和董其昌(1555-1636年)吸引:杜甫的隐喻将自然与自我巧妙交织,而董其昌则将表现和即兴引入笔下。现代影响则包括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和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艺术家迷恋于他口中两位艺坛大师“对抗社会”和“投身自然以平衡现实冲突”的品质。屠宏涛在新作中潜入日常生活的结构,寻求对现有叙事和新兴叙事的重建。艺术家表示,由此产生的绘画作品采用了一种“超现实”语言,区别于前些年的诗意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这一创作实践的演变向观众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思考现实的表征和塑造——感知一种将社会景观和个人景观、自然景观和想象景观融为一体的视觉秩序。
关于艺术家
屠宏涛在徜徉恣肆的构图中重温东西方风景画传统,反思空间和时间的再现表征。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屠宏涛汲取从东晋至今的各色影响,包括顾恺之和董其昌的锐意革新、赛·托姆布雷和布莱斯·马登(Brice Marden)的抽象态势以及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摄影拼贴。他的画作生机盎然,通过多重空间、时间和文化视角传达了与大自然的邂逅。
屠宏涛1976年出生于成都,毕业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早期的新波普绘画以城市景观为主题,充斥着人体的画面反映了世纪之交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全球化的社会和环境急剧转型,以及由此导致的焦虑。2008年,屠宏涛搬到成都市郊的工作室,研究中国文人山水画传统以及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在此期间,他经常在四川碧峰峡山区采风,自崇山峻岭中汲取灵感。他的绘画因而从临摹性的描绘转向了幻觉和心理暗示之境。
自2010年以来,屠宏涛的作品进一步演化,单幅风景画经过多重铺叠,改变了作品叙事元素的线性体验,有时甚至暗示着透视的消弭。他的笔触放大了书法的精确动作,将落笔的一波三折扩展为一种表演性形式。艺术家近期个展包括2018年上海龙美术馆举办的“屠宏涛:时间的旅行者”,展览巡展至重庆龙美术馆。他的作品被上海龙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等公共机构纳入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