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远征
开展时间:2024-03-16
结束时间:2024-06-30
展览地点:长征独立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西街
策展人:戴西云
参展艺术家:程新皓 钟云舒 王也 刘辛夷 何翩翩与麦石 刘玗 伊莎多拉·内维斯·马克斯 (Isadora Neves Marques)
主办单位:长征独立空间
“大树密生,外间虽风雨剧作,而林内犹能不风不雨,如置身屋内然。树下复藤蔓缠绕,垂悬枝干间。云南迤西一带,本为烈性疟疾与肠窒扶斯等疾病横行之区,一行二十余人,日啖金鸡纳二饼,使免于疾。本次种子共计分装五十包裹,分别寄往庐山森林植物园、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及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诸处。”1
植物随着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远征世界,在船尾的甲板上忍受海浪的盐害,变化的气候,还要躲避动物的啃食。那些通过漫长且严酷考验的勇士,最终抵达植物园的温室,与帝国主义的扩张一起绘制新世界的版图。口岸的开放开启了植物猎人在华的征途,他们不仅来自“非正式帝国”(informal empire)网络中的传教士、商人、探险家和他们本土的助手,还有应时代之召的中国近代科学开拓者和他们建立的科学机构。植物学这张由“采集”和“分类”编织而成的命名之网,将原本闪烁在远方的自然变得“可见”而“有序”。植物也由此从本土的经验知识转变为精确的自然知识,卷入政治化的科学角逐之中,在近代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建构中成为了科学的象征和权力的载体。相较于⼈类的近代史,⾃然的变化像⼀部超慢放的电影,⽽植物恰恰是这部电影中可以穿梭于认识和体验之间的可研究对象,在自然史、科学史、殖民与地缘政治之间游⾛。
展览并非意图展现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尝试将植物作为脉络和工作基础,通过为金鸡纳树、姜黄、肉豆蔻、橡胶、烟草、风吹楠、蒟蒻、杜鹃这8种生长于滇南边陲的植物编写小传,收集它们在中国现代化早期的科学图像,勾勒出一座与热带和地方有关的“植物园”和它被遗忘的作为历史空间的生产。这些由科学画及小传组成的“植物档案”将与7组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共构出某种“捕猎关系”,邀请观众调动感官与身体,俯身观察,重拾对自然和细微之处的感知。在展览中,刘玗通过追溯17世纪双目失明的传奇生物学家,捕捉某种人类诠释世界的方法。伊莎多拉创造了一次细微而刺痛的叮咬,它是瘴气的弥漫、暴力的隐射和潜在的危机。而刘辛夷作品中散发着辛香的植物粉末,是食材和香料与空间权力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网络。如果植物是一种具有自我轨迹的能动力,那么在一株杜鹃标本跨越百年的迁移中,傅礼士和程新皓的“采集”从一个动作变成了一种途径。橡胶也不再是工业化的原材料,而是等待被攫取和争夺的流动物,以多变的物质形态在钟云舒的作品中为自己塑造全新的意向。何翩翩与麦石对展览委任研究中的植物科学图像进行了视觉化再造,探讨印刷术对植物的物质性介入。王也的作品中被植物吞噬的城市遗迹则暗含着被自然反噬的现代性,犹如一则流光溢彩的末日预言。
曾经的“植物热”如何构建与现代性相关的知识体系?植物又是如何具体地参与到中国近现代民族与国家建构之中的?它们又在当代的城市生活中留下了哪些痕迹?如何将植物看做是某种具有物质实体的力量,通过生长、变异和相互作用参与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形成中,那么感知(sensebility)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重新唤起人类对自然自发性的潜在信念。
1. 改写自1930年代植物学家王启无和俞德浚分别深入滇南时的采集笔记。
文/戴西云
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慷慨提供作品和植南门市部在展览研究中的帮助,以及一路给予我鼓励的朋友们。
关于策展人
戴西云是一名策展人和设计师,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研究兴趣包括空间的欲望机制,城市媒介与叙事,图像、⽂本与空间的转译,注重策展实践中的共同⽣产与“在地性”。
她先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荷兰Dutch Art Institute (DAI) 艺术硕⼠。2012⾄2014年期间,曾在MAD建筑事务所负责媒体策略,展览及出版物等相关⼯作。2014年开始通过写作,表演及策展等媒介开始进⾏艺术实践,多篇⽂章曾发表于艺术界、艺术新闻和ArtBaBa等国内艺术刊物。2016年加⼊北京的独⽴空间激发研究所(IFP),运营艺术驻留项⽬,策划展览与活动。2019年作为策展⼈加⼊泰康空间(现泰康美术馆)至2024年。她曾⼊围Hyundai Blue Prize 2022六强候选⼈。她主要策划的项⽬包括系列主题论坛“空间:具身性与公共性”(泰康空间,北京,2022),展览“泰康收藏精品展:城市乐园”(东海国际中心,深圳,2022)、“从科尼岛到北京”(泰康空间,北京,2021)、“绘画无声”(泰康空间,北京,2021)、“祝你度过美好的一天”(Stey王府井,北京,2019)、“Songs For A Deaf Ox”(DAI,荷兰阿纳姆,2016)。
关于艺术家
程新皓,1985年出生于云南,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
近年来,他的长期项目包括与跨境族群莽人相关的“陌生地形”(Strange Terrains,2013—),与滇越铁路相关的“致海洋”(To the Ocean,2018—),与流动及口传文学传统相关的“云南故事集”(Tales about the South of Clouds,2021—)等。近期重要展览包括个展:“浮木沉石”,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21)、“愚人金”,OCAT 深圳馆(深圳,2019);群展:第三届泰国双年展“开放世界” (清莱,2023)、“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2)、Critical Zones,ZKM(卡尔斯鲁厄,2020)等。作品曾被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哥本哈根)、中国港口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刘辛夷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杭州。他的工作形态主要包括在地性项目、装置、图像与动态影像。
刘辛夷关注那些在不经意间作用于政治参与的媒介物与其潜能。他的一部分创作挖掘因全球化而广为传播的意识形态习语和符号,在日常情境中重置数字公域中的政治景观;他的另一部分实践探询现代市政治理下的社会空间,转译那些间接塑造了自身文化心理的社会情境和技术实践。他将这类自发的查验工作看做一种⻓期方法,以捕捉潜藏于信息网络和物质基建内部的中国心智,并想象那些失效的,缺损的以及不可追溯之物可能的⻆色。
刘玗,1985年出生于台湾,视觉艺术家,创作媒材多以录像与空间装置为主,作品中使用大量现地的田调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促使她重新编排了这些叙事的可能,从空间、历史、影像、叙事各种零碎的片段,做一相互紧密连结、补叙的整合工程。从人类的视点、空间属性的变化与物在体系中流动的身份,作为勾勒人类演进的过程,将我们日常熟悉严谨的体制、科学方法做一种模糊分界的重组工作。
艺术家近期个展包括:“Ladies”,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2023);“珍奇柜”,绝对空间(台北,2021);“假使叙述是一场洪水”,觅空间(台北,2020);“凹凸史”,凤甲美术馆(台北,2018)。近期主要群展包括:“星像魔法”,金鹰美术馆(南京,2023),“齐唱:潮浪之间”,The Brooklyn Rail Industry City(纽约,2023);“Aqua Paradiso”,ACC(光州,2022);“JUPITR Project 2”,Space Heem(釜山,2022);“亚洲双年展 未至之城”,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2021);“2020年华宇青年入围展:漫长的问候”,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亚洲双年展 来自山与海的异人”,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2019)。
伊莎多拉·内维斯·马奎斯(Isadora Neves Marques)生于葡萄牙里斯本,是一位电影导演、视觉艺术家和作家,创作诗歌以及艺术和理论批评著作。亲密感是她叙事性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其中有关科幻小说、技术、生态、性别和性的描绘常常打破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固有印象。
她是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代表葡萄牙国家馆展出,并于2022年获得平丘克未来一代艺术奖特别奖和2018年Artissima当代未来艺术奖。她的电影展映于多伦多和纽约等电影节且获奖无数,其中包括 2022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Ammodo Tiger短片奖。她的作品曾在全球展出,包括High Line、e-flux(纽约)、Castello di Rivoli(都灵)、Gasworks(伦敦)、迈阿密佩雷斯美术馆(美国)、CA2M(马德里)、东京宫(巴黎)、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北京中间美术馆和广东时代美术馆(中国),以及光州双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和利物浦双年展。她与艺术家爱丽丝·多斯·雷斯(Alice dos Reis)共同创办了诗歌出版社Pântano Books,并在2020年通过此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诗集Sex as Care and Other Viral Poems。此外,她还定期为e-flux杂志和其他出版社撰稿。在纽约生活了近十年后,她现在定居于香港。2022年之前,她一直以Pedro Neves Marques的名义工作。
何翩翩与麦石跨学科设计工作室成立于二零一五年,位于长沙与蒙特利尔,在国内外积极实践自己的主张,专注于创作独特的设计作品。工作室关注在兴衰波动的经济浪潮之中的图像制造,并在限制与规则间游戏。面对将当代艺术作为广告宣传品的交界点,我们致力于解决宣传与作品初衷之间的矛盾。通过仔细分析作品资料,保留必要元素的同时避免过度阐释,放弃快消的广告模式,专注于创作持久、有收藏价值的设计。
王也,199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1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取得艺术与设计学士学位。2017年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在家乡学习了如何编织传统渔网,近期则在研习湘绣的刺绣技法。王也的跨媒介作品常常结合影像,雕塑,手工艺,和装置。他的灵感常来自于作为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因其自然地展现了美学和价值的形成和演化。
王也的近期展览包括:“意外之歌”,没顶画廊,上海,2024;“爱的魔力转圈圈”,云美术馆,惠州,2023;“萦绕之所”,X美术馆2023三年展,X美术馆,北京,2023;“致不灭的你——第四届今日未来馆”,今日美术馆,北京,2023;“YY OS之蓬荜生辉”,YveYANG Gallery,纽约,美国,2022;“绽放”,登云画廊,上海,2021;“融合”,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19;Dream Video,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19;Dream Video 100,西岸梦中心,上海,2018;“Time Square”,YveYANG Gallery,纽约,美国,2018;“Americans 2017”,89 Plus,LUMA Westbau,苏黎世,2017。
钟云舒关注一切日常流动中可以用来反抗和质疑的瞬间,这些被凝固的瞬间可能是简单、优雅、有点喜剧、甚至可能是荒谬的。在她的材料雕塑中,并没有某种精确的分界,它们分散却又相互制约,她擅长在实践中串联、安排、组合或建造不同物件与词语的多重关联,将隐藏在生活有机物里的矛盾性巧妙安置。作品的状态似乎想重回一些根本的规律和节奏,又隐隐约约的试图打破。
艺术家部分个展包括:“一个正在移动的人晚上会在哪里睡觉?”,Tabula Rasa 画廊(伦敦,2023);“那只敏捷的棕毛狐狸跃过那只懒狗”,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20);“力的力的力的”,剩余空间(武汉,2016);近期主要群展包括:“Tabula Rasa: Unveiled”,No.9 Cork Street(伦敦,2023),“后市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2021);“代表作”,乔空间(上海,2021);“形式的密谋”,剩余空间(武汉,2020)。
「植南门市部」是于2021年建立的植物文化研究与在地创意行动团队。希望通过植物文化内容研究和植物创意活动策划,借由跨尺度和多媒介手段的知识体验,以植物的视角重构当代(城市)日常生活,重塑商业、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