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

开展时间:2024-05-18

结束时间:2024-09-08

展览地点: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参展艺术家: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 Miguel Ángel Payano Jr.)

主办单位: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2024年5月18日至9月8日,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同时推出艺术家个展,中展厅展出的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 。

作为一位在纽约长大的多米尼加裔美国人,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植根于其对多元文化和多语言观念的深入思考与探索。这种跨文化的交融凝练为其对色彩、造型和构图的敏锐感知。帕亚诺的艺术实践包括绘画,以及被其称为“厚重拼贴”的独特艺术形式:用雕塑元素与现成品铺满画面,跃于画布之外,名副其实地“迸发”出各种可能的意义。本次展览囊括了帕亚诺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间各阶段的创作,将他受异域新文化影响逐步发展的早期作品,与完全展现其独特艺术视野的近期创作并列展出。通过作品本身及呈现作品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帕亚诺的艺术实践及其跨越文化、成长蜕变的创作旅程。“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源于其横跨洲际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非裔加勒比家庭,在纽约上城区长大。先在新英格兰地区接受教育,后于北京学习艺术。自2000年代初,帕亚诺就一直活跃于中美两地进行艺术创作。如此多元的人生体验为其富含语言线索与视觉双关的艺术语言奠定了基础。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帕亚诺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自称为“中国迷”的他表示,自己“在中国成长为了一名艺术家”。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敦煌的佛教艺术、工笔、水墨画以及京剧脸谱的接触,激发帕亚诺重新探索和重构自己作为个人和艺术家的身份。尽管深受中国艺术的熏陶,却并没有影响他作为多米尼加裔美国艺术家的直觉和审美。帕亚诺认为,正是自己的文化传统令他有别于中国的其他艺术家。“我的思维方式、抉择、品味和态度都与我的非裔加勒比背景和在纽约上城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帕亚诺如此说道。而他在作品中对美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如在本次展出作品中所体现的涂鸦元素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展览在设计上突出展现了帕亚诺跨文化艺术实践衍变的过程,采用对称布局,以中展厅的中央区域呈现帕亚诺近期创作的大尺幅作品,早期作品则分别置于两侧入口附近。观众无论从哪一侧步入中展厅,都可以通过各系列作品直观见证帕亚诺受中国艺术影响的创作发展过程。

从其中一侧进入展厅,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帕亚诺的早期代表作之一《Red Line》【红线(2007)】。彼时,帕亚诺的艺术实验围绕水墨材质展开,从简单却富有情感的“一笔画”起步,逐渐演变为使用多层颜料覆盖的复杂作品。例如,《三人一线》(2006)是他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初期,限制自己仅用连续的一笔完成的创作。这种自我设定的结果是漫长的试错——某些线条呈现出理想的效果,另一些则被舍弃。为了“回收利用”那些不尽人意的尝试,帕亚诺开始用颜料一层一层覆盖原有的线条,走向另一极端。这种技法在本次展出的《Four Heads》【四颗头(2006)】中有所体现。

从另一端进入展厅,率先映入眼帘的则是《管子》(2006),紧接着是帕亚诺一系列早期覆盖油彩的“一笔画”。这些作品不禁让人联想到帕亚诺在纽约市华盛顿高地成长期间所见到的涂鸦线条。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帕亚诺在北京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油画创作在概念上也愈发趋于逻辑化,视觉则变得更加立体,并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如波纹和简化的人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无题》(2015)和《Dancing Monk》【和尚之舞(2017 )】便是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通过对原画的多次覆盖,帕亚诺仿佛将不同的时间点拼贴在同一张画布上。

跨越多种文化与多语境的人生经历,涵盖多媒介的艺术创作实践令帕亚诺意识到,文化是基于共同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人群的聚合,语言则是最强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这一领悟极大启发了他的创作实践。例如,帕亚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桃嘴”就是对语言与交流的隐喻。2020年,在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病后,帕亚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艺术的表达方式。尽管他此前偏爱简约,但决定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更复杂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持开放态度,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以自己双手为模型倒模的肢体元素。

展厅中央呈现的“厚重拼贴”作品体现了帕亚诺对语言力量的深刻感悟与思考,以及他近期创作中对人体局部形象的运用。这些“厚重拼贴”作品创作于过去的两三年间,作品中的雕塑部分跃然于画布之外,令画作以立体的形式呈现。艺术家借助对各种图像和材料的堆叠组合,创作出富含动态韵律的特殊肖像作品,如《Thoughts Unsaid》【未言之思(2023)】和《The Artist》【艺术家(2023)】。此外,自6月22日至7月13日,可视为帕亚诺“厚重拼贴”风格起点的早期重要作品《大森》(2018),以及每周末特别呈现的由艺术家委任推出的舞蹈表演将占据UCCA展厅前的半公共区域,从而在时间上与展览的空间逻辑构成呼应。

此次展览的标题亦体现了帕亚诺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深入研究,中英文标题“Woo-Woo”与“悟–物”同音。“Woo-Woo”一词指“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非常规信仰,尤其是与灵性、神秘主义或替代医学相关的信仰”,该词据说源于20世纪80年代,模拟了人们想象中鬼神哭泣的声音。“悟”(觉醒/开悟)–“物”(物体/物品)二字的组合并不常见,可以理解为蕴含智识的材料或开悟的兽类。在帕亚诺看来,“Woo-Woo”与“悟–物”是语言(因此也是文化)交汇、充盈、渗透与瓦解的焦点。多元文化碰撞的奇思异想不仅是帕亚诺绘画的主题,也深刻体现了这位能讲中文的多米尼加裔美国黑人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与思考。

关于艺术家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
Miguel Ángel Payano Jr.

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2003年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敦的威廉姆斯学院获得中文和工作室艺术双学士学位后,帕亚诺搬到北京,并于200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2020年,他又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获得工作室艺术硕士学位。因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生活的经历,帕亚诺愈加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系中的应用。虽然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绘画,但近年其艺术实践扩展到雕塑和类雕塑形式,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桃嘴”与其它图像、纹理,以及现成品或组合物体相结合,形成融合绘画与雕塑的奇特肖像。作品曾于英国伦敦Unit London(2023)、美国纽约Charles Moffett(2023)、意大利米兰Galeria Poggiali(2022)和美国洛杉矶Make Room(2021)展出。他还参加了“This Basic Asymmetry”(圣巴巴拉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加州,2022)和沙特阿拉伯迪里耶双年展(沙特阿拉伯,2021)等群展。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