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与道——孙晓枫的绘画
开展时间:2024-06-08
结束时间:2024-09-08
展览地点:巽美术馆
展览地址:顺德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1座105号
策展人:李邦耀
参展艺术家:孙晓枫
主办单位:巽美术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孙晓枫因卡通绘画而闻名并引起广泛的关注,自2007年后,他开始水墨的实验,其中几经变化,至2012年《空线》个展之后戛然而止,进入综合媒介的实验,一扎进去就是十年的光景。我曾在《剩余生产》一文谈到孙晓枫的媒介与方法:“晓枫从日常生活的物件出发,同样尽可能地简化形体的普遍性认知,让形体服从于构成法则。如果‘内容’是一盘韭菜炒鱿鱼,食材、配料、火候、时间尤其重要。 晓枫将多年的水墨经验与熟悉的宣纸材料和其他媒介混合,采用渲染、拼贴、擦、刮、刻、洗等手段,让媒介处于一种被设定的边缘状态---中国材料。材料中隐藏着晓枫的野心---如何做一道特别的、无法复制的、不同于西方的‘菜’”,今天我将换一个角度粗浅地讨论他的图式的精神之源。
孙晓枫何以终结他近乎成熟的水墨“空线”?他肯定的说:“这还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他要什么?在他水墨的实验初始,他也深受前辈画家的感染,宋人山水、元四家也曾是他的楷模,豪迈大气与逸笔草草皆为其用,书法金石尽收囊中 ;我揣摩那时的晓枫每每穷究根源,猛然醒悟古人皆师法于自然,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于是他开始常年行走于闽、粤、桂的山川河流之间,犹如殉道者般寻觅自然之真谛,感天地之变化、取自然之精髓,自然之中随处可见的器物与景物如:陶罐陶杯、木塔房屋、飞沙走石、飞禽走兽、壁画佛龛、残壁断垣,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也成为晓枫的图式。
孙晓枫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是极重视经验的人。经验尤为重要,它无法复制也不能学习,它是镌刻在个体内心深处,“如果要得到对某一物的最明确、最确实的理解,就要具备个人的经验。特别在与人生问题相关时,个人的经验是绝对不可少的。”① 这充满禅意的语言提示我们,人的悟性要求我们不可过多地执信于外部结构,应遵从内心的精神。因此,他并不迷恋于都市浮华的生活 ,童年记忆中的视觉、听觉、味觉再度唤醒他重返家乡;绘画、做美术馆、旅行,他心安理得、自由自在、不混江湖、无拘无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晓枫这些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在哪儿不重要,在哪儿做什么却很重要。
散漫的生活就直接投射在他的综合媒介实验中,他变得从容随性,也愈见意味;一方面他浸淫在饕餮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他游走于山川河流之间;他既不着迷于古典也无意于当代,自取天地一勺而独辟蹊径,这一点它更像一个现代主义者。当然,那些看上去恣意涂抹、信手拈来的作品其实都是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作品中的器形、物类往往夸张、似也不似,配以典雅的色彩、酣畅淋漓、斑驳陆离的手法常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使我们在咫尺之中穿梭于历史与现实。
孙晓枫对器、物造型有极其敏锐的感觉,结构的静与动、大与小、收缩与伸张恰如其分。他皆取法于自然而超乎自然,有法亦无法、无法尽在有法中,深得现代主义绘画与禅道之奥妙。这使我想起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的妙语:“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②
人们不禁会问天下众多画家不也乐山乐水?是的,凡眼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貌,他的心并没有进驻其中,因此以描摹自然为本事,恰如“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
从物性上看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然而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庄子曰:“无物非彼,无物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也,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④ 大意是: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两面,它们果真有区别吗?彼此不相对待,就是道的枢纽。抓住了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以顺应事物无穷尽的变化。是与非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所以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实况。这正是孙晓枫此时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状态。
李邦耀
2024/5 于广州
注释:① 摘自[日]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② 摘自[中]唐、青原惟信《五灯会元》
③ 摘自[中]宋、苏轼诗《题西林壁》
④ 摘自[中]战国、庄周《庄子. 齐物论》
艺 术 家
孙晓枫
独立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和游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