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东土:龚嘉伟作品展
开展时间:2024-06-22
结束时间:2024-07-22
展览地点:成都蓝顶美术馆(2号厅)
展览地址: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荷塘月色A区
参展艺术家:龚嘉伟
主办单位:成都蓝顶美术馆、零代美术馆
协办单位:超外滩、《艺术所登》杂志
西域/东土:龚嘉伟作品展,将于2024年6月22日15时在成都蓝顶美术馆正式亮相。此次展览,分别呈现了龚嘉伟近年来创作的影像与摄影作品。该展览,由成都蓝顶美术馆、零代美术馆主办,超外滩、《艺术所登》杂志协办、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作为学术支持。
从西域到东土
文/邱敏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这是我看到龚嘉伟作品时,头脑中冒出的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德斯·佩索阿的一句诗。
龚嘉伟作品中人作为唯一的存在,仅是躲在镜头后面那双凝视的眼睛。在他镜头下的景观,大多都是空漠的大地、厂房、建筑、风景,没有人。在他的镜头下,时间是抽象的,无法判断是白天还是晚上,也很难感受空气的流动,看不到风,听不到现实中可能有的声响,所有的场景都有一种真空感,仿佛那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有的地方晃动着太阳照射的树影,却没有温度,产生一种极致的静寂。他像一个提灯人,游走在暗黑的大地,带领观者去寻找时间深处所散发的幽光,我们顺着他灯照亮的地方,看到建筑和风景静默敦实地矗立在那里,黑白影调形成的影纹,强化着物自体的质感。和那些喜欢用镜头进行叙事交谈的作品相比,龚嘉伟始终在跟你作“嘘”的手势,让你和他一起沉静下来,进行精神沉浸式的冥想。
“东土系列”是龚嘉伟拍摄的杭州和珠海,“西域系列”是他拍摄的美国德州。虽然拍摄的对象有地理的区分,但对龚嘉伟来说,重要的不是呈现不同国度的地理景观的差异,而是借助双重性的视野,去探索图像自身语义的丰富性。龚嘉伟处理的成相效果表面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使用全景摄影的方式,通过后期的处理,形成曲线透视的效果。当我们凝视这些摄影作品,就像在眼前搁置了一颗透明水晶球,所有的物象在视网膜上弯曲,首尾循环,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无论建筑还是自然景观,似乎下一秒就会像充气的球一样漂浮起来。他的作品中有隐约的超现实主义因素,会让人想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基里柯,基里柯的作品里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达,让人产生一种神秘和不安感,而在龚嘉伟的作品里,我们更多的感到的是一种对孤独和荒凉的淡然接受。
全景摄影360度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展现,看似一种努力想要把眼前所见的细节和真实全部毫无保留地托盘而出,但图像的结果却证明了还原的无效。因为人对周遭世界的肉眼观看,可视范围大约是60度,转动头可以把视域拓展到180度,肉身的物理限制让我们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视觉观看逻辑,一旦我们试图打破这套视觉观看法则,人对世界的可信度就会发生偏移。比如在扎克伯格的元宇宙里所开启的虚拟世界的体验,借助VR眼镜漫游其中,在不转动头部或者身体的情况下,仅仅是双眼的观看,却达到了头部或身体转头所能观看到的360度全景。面对如此沉浸式的虚拟仿真,却始终类似一种游戏场景,因为人的肉身感知的真切,来源于五感,眼睛所见的真实是需要其他感官的辅助来得以确认,仅仅靠单一视网膜的信息接收,很快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超越视网膜跳动的深度体验才会让人产生精神性的满足感。
那么,龚嘉伟用沉浸式摄影的方式,究竟是来自对技术性操作的迷恋,还是有更为深远的理想?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眼睛是被规训过的,看到的结果跟记忆有关,而记忆往往是意识形态选择的结果,会有所回避,有所删减,有所添加,最后重新拼接和重组成文化记忆。而今天,数字技术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篡图,影像的获得不再只依赖光学原理捕捉对象世界,更不依赖暗房工艺来定格影像。正如电影导演维姆·文德斯所言:“每一个单独的像素,每一个最小的图像单位,图像‘原子’都可以被改变,既然已经不再有原本,也就不再有任何‘事实’的证据。到最后,数字电子图像将前所未有地加深‘真实’与‘二手真实’之间的区分,或许还使这区分无法克服。”因此,龚嘉伟的作品中被拍摄对象任何细节都没有落下,而当它们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全部一一俱现时,却产生了一种超现实般的梦游意味。所以回到摄影的本质,你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的吗?摄影是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这种真实是假的真实,而这个假的真实恰好是摄影可以置入观念和思想的可能性所在。龚嘉伟的作品,重要的不是真实,也不是视网膜的跳动,而是如何去看和看到了什么。
科技发展到今天,全民人手一颗摄像头,我们生活在图像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参与拍摄,发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大部分人按下快门之后,就结束。但对当代摄影而言,按下快门之后,后期的PS、输出和展示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亚当斯就曾说,摄影是谱曲,暗房是演奏。他还为此研究出了一套暗房工艺操作标准,供后人学习和参照,那时是胶片时代。数码时代的摄影,按下快门的后期处理,是第二次创作,如果没有这一步,艺术家的很多思想是无法充分地呈现在作品中的。如果说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前期的酝酿和等待很重要,按下快门就大功告成;但今天的摄影,对于绝大多数的创作者而言,按下快门才开始,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处理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容易忽略的一步就是输出。大多数人欣赏艺术品,特别是摄影作品,几乎都停留在显示屏上,而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的观看就有很大差别区别,更何谈与原作的区别,原作的尺寸大小和影纹的质地对观看的结果会产生非常大的偏差。一旦摄影作品被输出,所有的瑕疵、毛病全会暴露无遗。今天虽然人人都在参与摄影,但摄影全过程没有几个人真正完整进行一遍。
就此而言,龚嘉伟的摄影展览,充满着一种自我检验的意味。摄影不只是记录我们去过的不同国度,偶然发现的某处,此生走过的路,接触过的人,龚嘉伟有更深远的理想,他要把图像变成一种独立的视觉存在,既在进行着一场探索传统成像方式的技术转变,也在进行着一场图像观念的视觉演绎。
龚嘉伟,1968年出生于杭州,国际跨媒体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珠海。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7年获得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硕士。2021年受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终身教授,跨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及负责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董事,美国学院艺术协会、国际数字媒体与艺术协会、国际虚拟现实专业协会委员。
获得荣誉:曾多次赢得美国政府和高校颁发的艺术研究基金和国际艺术竞赛,作品在美国、亚洲、及欧洲等多地近100次个展和群展中展出。所获奖项包括CAAFA艺术展金奖、西班牙欧罗电影节最佳电影摄影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