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亓文章:白日梦蓝

开幕时间: 2024-08-03 15:30

开展时间:2024-08-03

结束时间:2024-08-30

展览地点:頌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

策展人:王将

参展艺术家:亓文章

主办单位:頌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頌艺术中心」欣然宣布,将于2024年8月3日至30日呈现亓文章最新个展《白日梦蓝》,将展出其近年来的全新力作。本次展览由苏芒女士担任出品人,由新绘画的研究者、艺评人王将担纲本次展览策展人。展题“白日梦蓝”是语言上的倒装结构,它提纯出亓文章近作的两个关键概念:白日梦与色彩。前者指向画作中人物的生存状态,而后者则用一种视觉化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人物的情绪及省思。白日梦的主体是一些生活中时常遇见的小人物,他们或许就是我们,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白日梦是逃离现实的场域,梦中之人均处在某一种持续的动作中。荒诞的现实是那些动作的布景,周遭的物件则构成道具或图式。一种思乡的忧愁蔓延在画面内,一份淡淡的伤感虽然存在,却也审慎且克制。刺眼的日光射入梦境,将氛围变得浪漫且明亮。亓文章给予画中主体以深切的关怀。他从内在于现实的基点出发,剖入人物的情感核心,以平视的目光去打量和抚慰孤独而又平凡的我们。由此,冷漠的现实开始升温,从白日梦里苏醒的人们不再甘于庸碌的日常。

白日梦蓝:
亓文章的浪漫与现实

文/王将

亓文章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浪漫者,其绘画显现了个人化的情感、浮想与省思。他体验着周遭的一切,对现实世界的片段加以组合与诠释。这些现实片段包含着虚构的语法。在白日梦的伪装之下,受社会现实压抑而隐藏起来的真实得以显现。亓文章式的“白日梦蓝”创造了一系列镜中梦影。多重的折射和反射映照出当下时代最真实的一面。现实冷漠而又暴戾,那些无法容忍白日梦的人陷入了生活的罗网。而他则刺透可见的表象,在其深处展开工作。亓文章没有封闭在画室里进行内循环式的创作,而是居于现实之中,并将其处理成具有讽刺美感的转喻。作为一位长期主义者,他持之以恒地保持着对现实的关切。他不求快速,不追潮流,纯然地历炼出对画面的控制力。

在亓文章打造的人间舞台之上,碌碌无为者保持着碌碌无为的状态。这双重的“无为”反倒制造出“有所为”的反差。平凡的人们享受着一段独属于自己的时光,虽然看上去是虚度光阴,但在百无聊赖之中,人才重拾起尊严。各种隐秘的思绪弥漫在现实的荒野中,书写出悲喜交加、忧乐参半的剧情。古时曾有智者云:“太阳之下决无新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但在刺日之光的照射之下,这种宿命论的调子被渐渐灼化。他笔下的主体有着无奈抑或踟蹰的神情。不过,那神情里仍透露着坚毅。虽碌碌,却有所为,他们想方设法地对抗着生活之平庸。“你往何处去?”曾作为一种心灵发问显露于亓文章旧作中。现在,这一疑惑在其近作里得到了回应——你,正在走向河流。此河流是生活之长河,它并非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趟有方向且充满希冀的旅程。它绝非随波逐流,而是过程重于目标的浪漫历险。由此,画中主体的彷徨和犹疑之感逐渐减弱,他们更加自在地于现实中开启着一场无止境的隐遁之游。

01 镜中梦影

虽是白昼,放浪形骸的艺术家仍沉浸在酒后的醉梦中。灼刺的日光仍在,天空映出群青色。亓文章笔下那一幅幅白日梦式的画面,色彩明亮剔透,令人想起本土摇滚乐队刺猬原创歌曲《白日梦蓝》里的那句:没有人能够掩盖梦境中的色彩。歌曲编曲部分被刻意放大的吉他音色像极了画作的色彩感觉。鼓点的节奏仿若一场暴风骤雨,画中的空荡反倒将那密集的鼓声转译为场景的精神密度。亓文章所创设的场景相近于日常中无意的一瞥,但场景里的元素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其意义。这便是白日梦的特质,它是一种保护性的虚构,是人在清醒时分的幻想。白日梦所展示的形象揭示着人的深层情绪。不仅是焦虑或冲动,那些曾在有意识时经验的任何事物都可能进入到无意识的领地内。

就精神分析而言,自我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过程之间,自我的建立既是白日梦的先决条件,也是其发生的界面。亓文章的近作里隐藏着一条自我起源的视觉线索——如镜的水面。《沼泽的烦恼》里,两个少年沿着水洼的边缘行走。水面无波澜,但其中的倒影却不是绝对如实的镜像呈现。暗影剥离了少年身上的细节,抽象的几何影子使人物的心理状态愈加明晰。想象性的镜像认同通过身体在“镜”中的虚像得以完成。在稍早的另一张作品**《倒影》**中,人物的双手意图去触碰黑色的影子。这位对镜者经历着观看的“挫折”,水面提供着一种既不真实也非虚幻的体验,倒映的一切构成了另一重梦的空间。人物的面部被刻意隐蔽,镜像无意展现更多。我们想要获得叙事性的细节,而亓文章显然不想让我们猜透画中主体究竟在想些什么。

其近作中,刺日将自身隐藏,它在画外发出强烈的白光。正如亓文章所说,刺日之光是坚硬的、固执的,甚至带有腐蚀性。这光为场景消音,营造出无比的寂静。这光也从现实里区隔出了一个刺日之梦的世界。《晒太阳》的中央是一个侧卧的人,而在最左侧却出现了一个边缘清晰的人影。这位旁观者的身体形象是缺席的,但他却客串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提示着除我们之外还有一位观看者。《刺日-2》的右下角同样斜倚着一个坚硬的黑影,其影子的方位和画中主体的影子相悖。它是个创伤性的闯入者,是白日梦里障碍式的干预,它扰乱了梦的内在平衡。可见,亓文章沿着无意识的迷宫走出一条回退的道路:语言性的表征迂回着被还原为视觉性的形象。现实中的一切只是残留物,就像那孤寂的影子一样。那黑影将我们从半梦半醒中唤起,由此,整个景致便化作一面更大的镜子。他为画中所有主体都保留了隐私的空间。这种隐私不是从法权层面而言的,而是一种基于人性尊严的距离感。镜中观梦影,我们无法通过窥视他人获得快感,唯有观照他者从而内窥自身。

02 人间舞台

白日梦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舞台上呈现。对于此舞台的布景,亓文章进行了一番处理。《旧厂区》上部的高架铁路桥笼罩着下方萧瑟之地,它们像是抵临此地的巨大异物。与其相似,亓文章把国道上的限高杆处理成灰色的矩形边框。它与其投射下的影子围合出画中画的小空间,勾肩搭背的二人正从小空间里迈步而出。另一边,被遗弃的沙发和垫子堆在一起,像是一座残破的建筑物或雕塑,构成《氤氲》里的简易布景。外在的道具恰是画中吸烟主角内在状态的隐喻。甚至,主角本身也像是一件被放置在舞台上的静物。这绝非是“物化”,而是一种基于精神的简化。物像均有着几何形的轮廓,内部细节精略得当,观看者被赋予自行脑补的空间。布景是情绪发挥的场域,道具是情感的着力点。它们在亓文章的画里以有限、有形去概略地重现世界。舞台,成为了象征化的人世间。

特定图像组合成图式,构成意念性的所指并开始反复出现。亓文章担当导演,在图式之上实施着场面调度。如其三件近作串连出的隐秘剧情:在第一幕里,保安坐在劣质的雕塑上盯着手机,身旁另有一件雕塑。第二幕中,雕塑增加了一座,还多了一位扛着切割板材的人物从前景走过。第三幕则更为复杂,雕塑继续增加以至于形成了一睹屏障。前景的人物有了具体的身份,他是一位艺术家,扛着画框。在稍远处,又现身了一位背对着我们的僧侣。道具、角色不断增加,而既定的图式却未有变化,“剧情”多了悬念,扑朔迷离。再对比另外两个相似的“舞台”:《理发-1》与《理发-3》里,树木均在中部将画面分割成左右两个区域。不同之处是前一幅画中树上挂着半扇猪肉,标识着嘈杂的菜场环境。来往于左侧的骑行人分别在不同的景深处活动,人物的状态与骑的车均有差异。居于树荫下的理发师和理发者则反复地在画面右侧出现。这些重复的图式是记忆的锚点,但白日梦对同一场景的重访却往往带来不同之处。在重复与差异的往复校正下,亓文章带领细心的观看者走入对生存状态的持续质询中。

舞台空间在《寒枝惊鹊》里扩延了。画面里,有将水桶罩在头上的人,有滚动着雪球的人,有交谈的僧侣。他们是在现实中没有交集的陌路者,但亓文章将他们并置到同一时空内。这时空动机不明,情节被悬置,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被放大。他们进行着某种特定的动作,专心致志。此种状态使人联想起编舞家文慧的《100个动词》。在她的实验里,舞蹈和日常动作的界线被取消。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去理解亓文章作品里的人物行为,即将单一动作的反复视为具有舞蹈性的实践。日常的“舞蹈”与空间布景里的道具发生互动,像极了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穆勒咖啡馆》(Café Müller)。亓文章则犹如皮娜扮演的那位梦游者,既旁观着周遭人物的生死疲劳,也将自己那浪漫的忧郁放置在舞台上。他还更进一步地将人格幻化成动物。它们或凝视着画中的“舞蹈”,或看向画外的我们。眼神惶恐的兔子,受惊飞起的寒鸦,伤痕累累的野狗还有那闲适的白鸽,它们莫名地卷入场景中,提示着不寻常事件的发生,标记着危险,或是道出哀怨的寓言。

03 内在现实

亓文章笔端的形象从现实中来,但他没有陷入现实主义的风格框架。另一方面,想象力和潜意识相当克制地在场,他的艺术亦非落入超现实的漩涡。亓文章持有一种松弛的内在,他规避掉城市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精准地捕捉着时代的荒诞气息,发掘出生活的底层逻辑。借用一个1970年代中期的文学运动来形容他的艺术较为妥帖。内在现实主义(西班牙语:el infrarrealismo,或译为现实以下主义)由一群墨西哥城的年轻诗人发起,他们关注社会的边缘人群并通过创作破坏那个推崇所谓“高端文化”的世界。亓文章艺术里的“内在现实”就是存在于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现实。他们被生活所裹挟,卑微且脆弱。他们不被任何人注意,悲喜苦乐都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毕加索在蓝色时期也曾描绘过消瘦的平凡人,但在亓文章的画中,人物少了几分苦涩和阴沉。作为“导演”,他时常慷慨地给予主角一个巨大的、开阔的、阳光下的风景,他们可以自顾自地休憩,缓解疲乏的身心。

社会是伤害的比赛,当我醒来时才明白——这句《白日梦蓝》的歌词控诉异化的残酷。亓文章盯着游荡的异乡人,对遇到困境的人充满悲悯并与之共情。他们孑然一身,苟活于世。这是一个失败者和无能者的族群。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失败和无能绝非以社会成就和能力而言,它们所形容的是存在表征的不可能性。这一族群不起眼、无人理会,在任何一部为英雄书写的历史里,他们都不曾存在过。但在刺日的照射下,他们踏入了画境。他们庸常生活中的瞬间被拉长,生命的重量和自我的尊严在微观视角下得以复归。画中反复出现的情侣象征着人与人亲密而惬意的时刻,恋爱的甜蜜、对幸福的憧憬表述着普世人类对爱、亲密和情感安全的需求。内在现实不再是苦涩的,反而异常浪漫。因此可以说,亓文章的画面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观念广告,它们是对存在和虚无的追问。所有主体反倒是凭借着其存在上的虚无感才得以生存。主体仅有的就是身边的人,那一点点爱和信念以及那一丢丢的希望。

亓文章在已完成的作品面前试图去充当一位观众。因此,在他关于画面的“自述”中,我们读到的人称不再是“我”,主语被替换成“你”和“他”。亓文章与曾经的自我、与作品保持着间隔,他不执着于外物,恰如内在现实主义第一宣言的标题所说的那样:再一次放弃一切。他是《夏日深潭》里放飞了自我、兴奋畅快的戏水者,也是《静物或隐没的少年》里无所事事的青年。更耐人寻味的是,画面内容是静物“和”少年,但题目却用了“或”。静物或隐没的少年,一前一后,一物质一精神,一实在一虚空。在“或”的抉择里,亓文章作出了自己的决定。他描绘游荡者的目的是要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游荡者。朝向内在现实的游荡使人卸下困顿和麻木,演绎出一段艺术与生活的华丽探戈,画家的“传说”便由此留给世人。

那一张小尺幅的《妙笔生花》犹如画家身份的自我写生,笔是游荡的主体,花或画仅仅是微小的信息。现实存在于内里,藏在晦暗的影中。妙笔使隐秘之物显现,抵达现实之下那不可言喻的领地。

关于艺术家

亓文章 (Qi Wenzhang),1981年出生于山东,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在创作中深入汲取了现代主义的形式经验,同时放眼于广阔的现实,从现实中提取形象与剧情。其叙事方式并不囿于故事性情节,而是以极具个人气质的造型手段重新编排着诸多意象,画面尽显荒诞之气息。他持续地塑造着社会空间里各种“无名者”的形象,用平等的姿态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实况。由此,作为创作主体他便从画中情境里脱离出来,化身为一个观察者。在呈现虚无和存在的往复中,亓文章的观察目光使所有平凡的对象逾越了庸碌的日常。

其近年主要个展包括:“白日梦蓝”(颂艺术中心,北京,2024)、“天涯刺日”(所落,深圳,2024)、“天空下”(55画廊,上海,2022)、“你往何处去”(站台中国,北京,2020);“亓文章个展”(站台中国,北京,2017)、“栖居之地”(J Gallery, 上海,2015),“自画像”(站台中国,北京,2012)等。主要群展包括:“全球性绘画:中国新一代的绘画(MART美术馆,意大利,2023)、“捕捉”(站台中国,北京,2023)、“逍遥游”(站台中国,北京,2022)、 “情动”(武汉美术馆,湖北武汉,2021)、“站台中国15周年特展”(站台中国,北京,2020)、“致青春”(站台中国,北京,2019)、“东北巴洛克”(三远当代艺术,北京,2017)等。

关于策展人

王将 (Wang Jiang),是一位活跃于北京、上海的独立策展人与艺评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从2016年至2024年,他已策划80余场机构展览与独立项目,梳理了众多不同代际和类型的艺术实践,其跨度从无名画会的缘起到新世代的潮流。他的理论兴趣围绕在艺术社会学、神话学与视觉文化,近期策展触及当代绘画中的女性主义、少数民族的身份与美学、数字时代的流行趣味等命题。从2016年至2018年,他创办陌上实验空间,从2019年至2021年,他担任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特邀策展人。2023年他创办“寸止”(策展与设计事务所)。他被Hi艺术杂志评选为2020、2023年度策展人,担任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特邀编委。他是Artnet的特邀作者,其研究与写作方向涉及“中国新绘画”所呈现的诸多可能性,其评论和访谈文章亦散见于ARTnews、ArtBaBa、hi艺术等媒体。他近期撰写的个案评论涉及:袁运生、马可鲁、王玉平、王音、毛焰、马轲、黄宇兴、秦琦、关音夫、夏禹、张业兴、吕松、许宏翔、刘海辰等;研究性文本包括:《世界感的多维面孔:意志之辩/变》《Kong-Fu:中国新绘画里的“她者”目光》《屏幕一代:绘画中的数字考古、写生与革新》等。

关于出品人

苏芒 (Su Mang),「頌」艺术中心创始人,优秀的杂志出版人和媒体企业家/慈善家。她创办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芭莎》,打造中国最顶级慈善活动「芭莎明星慈善夜」;曾任时尚集团总裁,带领公司成为中国传媒出版界翘楚。她亦在2010年开始涉足艺术领域,创办的《芭莎艺术》杂志,倡导让艺术成为时尚,让艺术创造价值,成功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发展。2017年,她作为总策划在今日美术馆策展了「破界/150周年BAZAAR时尚艺术大展」,为艺术时尚多媒体展览开创先河。2022年创办「頌」艺术中心,是她理想的延续。她将和我们年轻的国际化专业团队一起,为798艺术区增添新的色彩和想象空间,和艺术界、学术界更多专家联手,集结更多强大的资源和媒体经验,助力艺术之梦,打造生活之美。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