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潘琳:巨神像

开展时间:2024-08-31

结束时间:2024-10-09

展览地点:星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797东街 A05

参展艺术家:潘琳

主办单位:星空间


展览介绍


我们欣然宣布将举行潘琳在星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巨神像( The Colossus ),以呈现艺术家最新的创作动态和艺术进展,展期从8月31号持续至10月9号。

展览名为“巨神像”,其灵感来源于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的同名诗作。在这首动人的诗篇中,诗人以一尊历经时光摧残后破损且半被掩埋的巨大雕像为喻体,来指涉她自己与父权制遗存、伟大诗歌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所逐渐意识到的创造者使命和主体性。在反复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潘琳找到了深刻的共鸣。自幼习画的潘琳,曾经将绘画视为自己人生路上的亲密伙伴、唯一不能失却的庇护所;而今,随着创作状态的日渐自觉,这既呈现为画面上的视觉丰沛,也令她对自己与艺术的关系有了更强烈的体认和定位,恰如普拉斯为巨神像清理喉管的淤泥、使其内部空间到来一般,潘琳也总是从自己想画的画面一再驱向于未知的边缘,谋求感受力的综合传递。

这一变化,极其自然地契合着潘琳近期在绘画方法上的新试验,那就是诗歌阅读体验的加入。潘琳看似直截淋漓的画面,实际上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她给自己制定的创作规则:这些规则一方面是对艺术家沉溺于自己的审美惯性的预防机制,比如以抽签或阅读诗歌的方式来为拼贴的底稿赋予色彩;另一方面,则使艺术家能够经历一个向内探寻的深入过程,从而在感官感觉的敏锐性和主体向未知自我的开放性探索之间,搭设起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对诗歌的选择经历了和拼贴出底稿相似的灵感拂动,进而在对诗歌的反复阅读和背诵中,同时也调动起私人的情感记忆,最终形成对诗歌的理解,这一理解能够映照出艺术家与外界事物的内在,并将个体经验以一种凝缩(contraction)的形式返置入画面。在最终的视觉结果上,潘琳的画面保留了若干形象,但在根本上仍然是挣脱了叙事性的线条、色彩与空间关系,仅仅留给观者一鳞半爪的视觉化线索以及涌动的能量感,但这正好也是对观者自由挥发感性的空间予以保留。在这些画作中,艺术家的感性参与,在绘画的过程中被拉得更加细腻且迂回,并不像行动绘画一样直接地呈现出身体的痕迹,而是以自己的内在性为丹炉去进行熔炼和提取,将知觉的清晰和浑然时刻一并保留下来,这种方式非常接近德勒兹所说的“心灵的静观”,既使得艺术家得以从此前的格子或斜线的构图法则中越过,也使得绘画的基本语法在此承担了隐去私人叙述的功能。一旦开始讲述,那个发言的主体必然被刻画和定型,但相较于彰显主体,潘琳更在意的是表达那些相互串联的通感和背后的精神性,它们总是趋向于变化与逃逸。

在展厅中,观者难以辨认出其中隐藏了数首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的诗作并无大碍,观者可以辨认出同一个拼贴底稿诞生出不同的变体,但它们也仍然是一张张独立的绘画,恰如同一曲谱经历了不同的弹奏,同一食谱经历了不同地区风物的演绎,往往是感官的不确定性和变数才为我们带来可观的惊喜。潘琳这些似乎是成对绘制的画作,实际在数量上也可以趋于无穷。因为此处并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凝缩为此刻的、活泼泼的生命观照。潘琳此刻面向了巨神像,是试图将生命本身的流动性,精湛地留存在平面上。

文/姚斯青

关于艺术家

潘琳(b.1986),工作生活于北京。2010年学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6年硕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绘画系。

潘琳的画作呈现一个生机勃勃的色彩世界,笔触间流淌着无尽的能量与活力。绘画是潘琳剖析自我的工具,她依据个人感受对生活中收集到的图像进行筛选归类,通过拼贴手法将图像碎片重组变形,经由绘画重新诠释自身对视觉体验的细腻感知。她远离经验主义的束缚,遵循某种创作准则的同时,寻求“想要作画”的纯粹冲动,即兴表达瞬间的感受,凸显“我在画画” 这一状态的存在。近年来潘琳的灵感来源于词组、人名、诗歌,她以绘画的方式唤起自我感知去记忆它们,为文字建立个人化的视觉锚点,拓展自身绘画的可能性。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