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与素朴——向国华&钟康君作品的异样生成
开幕时间:2024-08-31 15:00
开展时间:2024-08-29
结束时间:2024-09-10
展览地点:悦·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
策展人:李裕君
参展艺术家:向国华、钟康君
主办单位:悦·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朴素与素朴
——向国华&钟康君作品在当代艺术中的风格演绎
文/李裕君
“朴素”与“素朴”作为美学形式的风格表现,共同关联于一种朴实无华的外表和平淡自然的展现方式,从而表现出自然之美。引申到艺术创作的图像层面来说,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二者应该分别体现在艺术家创作的原始材料性(物质性)与形式方面,以及隐喻着艺术家创作的观念性与价值观(精神性)方面。本次展览中,向国华和钟康君两位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以其近似的创作形式和不同的独特视角,对当代艺术中的形式命题与观念隐喻进行了重新的生成与解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景观中,向国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引起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批评家的关注。首先是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材料的革新和运用上,以水墨浸染的棉线在内框上缠绕形成画布,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使作品在视觉上就呈现出一种随性而自然流水的水墨韵味;接着,他在这些特殊的画布上,运用黑色和金色进行抽象几何的构图,将中国画的元素以几何化的方式解构,并将其浓缩为用于制作画布的水墨材料。这种解构的几何手段,成为画面的基调,也许暗含了“黑白是金”的寓意,表现了艺术家对水墨的深厚情感。然而,这并非向国华创作的终点。对他而言,以水墨构建的画布的意义已经远超过了画作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整个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朴素与素朴的视觉感受,也加强了具象图像在作品中的彻底消失,最终只留下纯粹的视觉几何元素与空间的组合关系。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抽象性,也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图形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传统水墨画的传承,更是在物质感性与抽象逻辑之间进行的一场深邃的探究。这种独到的艺术实践,赋予了“朴素”这一概念全新的意义和内核,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充满新颖思考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面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朴素与素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美学表现形式,而是对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具象与抽象之间关系的反思,是一种新颖且充满思考的视觉和思想体验。
钟康君是一位对日常生活敏感且充满智慧的艺术家。多年来,他的创作从公共雕塑到绘画装置,善于动手和发现身边废弃的物品,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他重要的创作路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杂志、报纸、传单、卡片、网络图像等废弃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却在钟康君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通过收集各种社会信息的物质材料,解构后再重组,形成了既抽象又具象的视觉文本。这种独到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了从繁复到简约的审美转变,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真实与本质的深层次追求。所以,在我看来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物质重组,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和情感的一种映射。他将匠人的制作精神与问题意识介入到当下社会的现实之中,通过消弱文字的阅读功能性,造成无法认知阅读和混乱,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上的真与假,且创作的过程充满了思考、纠结、肯定、否定、抓狂和喜悦。他把自己创作的过程称之为“回收风景”,在他看来,这种“回收风景”是大众生活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文字的书写和图像的视觉则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它的言论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复杂性。这种从繁入简,从浅到深的艺术实践,使得他的材料和画面在思想的构建中生发出新的意义,成为一种包含丰富内涵的视觉语言。因此,钟康君的作品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繁复,而是一种经过对现实生活深思熟虑后的净化,反映在画布上的一种可见与不可见并置的朴素的价值观。尤其是通过对废弃物的重新组合和编织,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触动。
总而言之,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中,"朴素"与"素朴"这两个看似相近的艺术风格,透过向国华与钟康君的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内涵和形式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了东西方艺术的精神性和深邃性,且更多地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上。无论是向国华通过水墨棉线与重新排列的方式,在作品中创造了错位的几何空间,还是钟康君通过物质材料编织,对社会信息进行解构与重组后所建构的图像的偶然性,这两种不可预测的风格美感,正是当代普世价值与传统审美观念的交锋与重塑。也展现了他们作品中朴素与素朴的风格表现,在当代艺术场域中的异样生成,这种生成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传统审美的理解,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关于学术主持
范晓楠
范晓楠,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艺术评论学者,策展人,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主持,主要研究领域为美术理论、艺术评论、展览策划、当代艺术思潮和视觉文化研究。著有《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血与肉的扭结:培根与英国当代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在核心刊物和报纸媒体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和天津市重大项目多项,与国内外大型艺术机构合作,策划学术展览百余场,多年来作为学术主持为众多展览提供理论指导。
关于策展人
李裕君
李裕君,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学者。2005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8-2019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批评专题高级研修班;2022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新时期中国当代美术评论人才培养”计划;2024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策展理论研究人才培训”项目。
自2006年起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策展、评论、艺术机构运营及媒体策划等相关工作,担任海河美术馆执行馆长,798第零空间主理人,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外聘导师,中国当代美术评论与策展青年联盟委员,中国文化促进会国潮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曾担任《美术关注-中国油画名家》丛书副主编,后创办Ai艺术网,并联合多家网站平台创办“当代艺术播报联合体”网络电台,任首席主播;担任99艺术网主编、市场总监期间,参与并策划执行“2010首届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2012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高峰论坛”、“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景象2012-当代艺术邀请展”等重大项目集展览活动;2015年参与创办《绝对艺术》杂志,并担任绝对传媒集团策划总监;2017年曾任北京不同艺见艺术中心执行馆长;2022年参与创办天津海河美术馆。至今在《美术研究》、《收藏投资导刊》、《绝对艺术》、《人民艺术家》、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等刊物及网站发表论文及专题文章30余篇;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沈阳、青岛、三亚、温州、日本、瑞士等地策划艺术家个展、群展及艺术跨界活动60余场次,已合作艺术家数百人。现主要工作、生活于北京。
关于艺术家
向国华
1984年生于四川绵阳;2003年入学四川美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向上滑动阅览
获奖 :
2017 以抽象的名义-青年艺术家评选 专业提名奖 (悦美术馆 798 北京)
2008 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二届学生作品年展 二等奖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庆)
2008 优秀毕业作品展获 优秀奖 (重庆美术馆 重庆)
2007 日常影像•数码瞬间图片展 优秀奖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公共收藏:
2022 年 华为集团
2020 年 王琦美术馆
2017 年 上海半岛美术馆 悦美术馆 青艺博
钟康君
1984年生于广东省湛江市;2007年毕业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在上海
个展:
2023年 “不可撤销” 个人展览 里美艺术空间 上海
2021年 “城市乌托邦”个人展览 上海艺术馆 上海
2019年 “观”个人展览 J GALLERY简画廊 上海
联展:
2024年“无界共生-深圳首届地铁艺术节” 言外画廊 深圳
2024年“第十二届上海美术大展”上海美术馆 上海
2023年 “双个人展 ” 里美艺术空间 上海
2022年“第八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海派艺术馆 上海
2021年 “见字如面2” 刘海粟美术馆分馆 上海
2021年 “黄盒子开放展” 黄盒子美术馆 青岛
2021年 “正在从新规划路线” 树美术馆 北京
2020年 “见字如面” 刘海粟美术馆分馆 上海
2020年 “巨石之下” 移动的头脑博物馆 上海
2019年 “第十届上海美术大展 ” 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9年 “应时而生” 同泽艺术馆 北京
2019年 “大艺家夏季展” 艺诺美术馆 上海
2018年 “2018第九届新星星艺术奖” 江苏大剧院 南京
2018年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世贸商城 上海
2018年 “抽象北京” 恩来美术馆 北京
2016年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上海展览中·上海
2013年 “生长”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 上海
2011年 “新星星美展” 多伦美术馆 上海
2011年 “珊瑚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馆 上海
2010年 “设计主义” 浦江23(国际创意港) 江阴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长春国际雕塑公园长春
2009年 “无界·黑匣子—艺术,乌托邦与虚拟现实” 上海当代艺术馆 上海
2008年 “CAF NY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 东亚艺术 纽约
2008年 “历史上的明天” 东亚艺术 上海
2008年 “转型.建构-----2008年首届广东雕塑大展” 广州
2007年 《城》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学术奖”北京
2007年 《城》获得“2007年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银奖(同时被今日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