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淼:姗姗
开展时间:2024-09-08
结束时间:2024-10-19
展览地点:CLC Gallery Venture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东街E02栋
策展人:杨紫
参展艺术家:张淼
主办单位:CLC Gallery Venture
展览“姗姗”之中,张淼的创作体现了强烈的流动性。“姗姗”源自中国成语“姗姗来迟”,描摹行动姿态缓慢从容。艺术家以此暗示他的创作是从确定性的视角出逃的轨迹——出逃并非绝决的断裂,却拖沓地建立在既有基础之上,有的时候,两类视角甚至能完成嵌套式的互换。 《进入地库遇见大海》中,浅蓝色似乎要顺延伸向深蓝色,银框的规制却阻碍了隐晦的透视幻觉暗示。张淼以洗练的视觉语言提出这样的观点:艺术的目标并非是操弄视觉惯性,为观众提供乱真的假象;它的效用恰好在于鼓励观众在沉浸其中之后离开画面。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颜色起到重要作用。艺术家一方面竭力凸显颜色在光照下微妙运动的意向(他将之称为“without line”),一方面又以粗重的雕塑形态和物质感(他将之称为“with outline”,但他有时候觉得这两个词儿可能是一回事儿)将试图逃逸的色彩圈住。经营此类平衡的工作,他需要在种种心理感受之间辗转调停:远、近、冷、暖、兴奋、沉静。艺术家的创作因而连接成连贯又彼此否定的链条——或者说,一种拧巴的变奏。 在“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2024)、“听不见的看见”(2023)等系列中(又是一些调停的、姗姗的、西西弗斯式的创作案例!),接近于帽子、灯罩或雨伞的形状和接近于人脸或灯座的形状构成了外部环境和心理世界的接壤、混合和关照。张淼认为此类接壤之处是“可居的”,即在放弃了占领确切领域的意愿之后——例如,对某一事件情节叙述的话语权——进入对种种程度精妙调节和干预的自由时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概念决定人的意识与行动框架,这种决定性的关系是富于暴力性的存在。在张淼的实践里,他将不同主体对主体性的争夺的具体关系抽象化,并为艺术实践划定范围,即一种修饰程度的、“副词”性质的艰苦劳作。 伊利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和里卡多•斯卡菲狄欧(Ricardo Scofidio)共创的“慢房”(图一),是展名“姗姗”的由来之一。
关于策展人
杨紫,独立策展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他于2020年获选为首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并担任画廊周北京评委;2019、2021年担任年度华宇青年奖初选评委;2017年入围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2022年作为访问学者任教于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杨紫具有近十年的艺术评论写作及策展经验,2011年任《艺术界LEAP》杂志编辑,并长期为《艺术界LEAP》、《艺术论坛》中文网和《艺术新闻中文版》等杂志撰写文章。杨紫还曾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及公共项目总监,策划多场展览及公共项目活动,包括参与策划了“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Pity Party”、“敢当:当代神石注疏”、“韶华”、“装饰”、“贮藏(2022)”、“恐怖谷:肉身”等群展,以及诸多艺术家个展。
关于艺术家
张淼生于1985年。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生活工作于北京。
近期展览包括:“姗姗”,CLC画廊,北京,中国,2024;“I Feel The Way You Feel”, 贝浩登上海,中国,2023;“开小差儿”,OCAT西安馆,西安,中国,2022;“Over Arc”,贝尔登博物馆,海牙,荷兰,2022;“HALO”,张淼个展,CLC画廊,北京,中国,2020;“拼拼凑凑的利维坦”,Luhring Augustine,纽约,美国,2019;“It’s Your Moment, Enjoy It”,张淼个展,西五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8;“又又”,张淼个展,C-Space,北京,中国,2016等。作品被中间美术馆、泰康艺术基金、乌里希克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