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势象生辉——姜丹丹、冯小瑞双个展

开幕时间:2024-03-16 16:00

开展时间:2024-03-16

结束时间:2024-05-18

展览地点:霍俪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4A109霍俪艺术空间

策展人:于蒙群

参展艺术家:姜丹丹、冯小瑞

主办单位:霍俪艺术空间

展览介绍


展览前言

《“气”“势”“意”“象”之间》

于蒙群/文

上海大学艺术学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文旅部下属《艺术市场》期刊特约撰稿人,策展人,评论人

回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一条重要的主线就是从反思自身历史出发,对西方当代艺术之冲击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具体表现为,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家们或从传统艺术材料的使用开始,或从传统视觉符号的借用开始,或从传统文化观念的涵化开始,不同位面的尝试让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艺术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共轭”,二者共同牵引着如今的当代艺术创作。

本次双个展的两位艺术家姜丹丹与冯小瑞的作品共性便在于此,虽然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从表面来看都属于当代抽象艺术的范畴,但均呈现出一种东方趣味,这种东方趣味的来源便是二者画面中的山水意象。山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审美境界,正如南朝时期宗炳《画山水序》所言:“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而有灵趣。”

细读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对山水的理解以及完成图像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冯小瑞擅长综合材料的使用和呈现,使用药水与融解的方式创造出介于人为与偶发之间的画面,融解所形成的流体力学印记正如山水痕迹般镶嵌于画布之上。姜丹丹以深厚的学养支撑创作,从不同的山水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四时气象,同时又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难得的书写性,这种书写配合山水意象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势能,正如五代荆浩《笔法记》所云:“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因此,本次展览以“势象生辉”为主题,核心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气”、“势”、“意”、“象”四字。

何为“气”?除了物理学意义的解释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的精神状态,而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这种含义其实也被逐渐引用于绘画中,指的是画面中所蕴含的生机、气势等,如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六法为后世画学之鼻祖,是以“气韵生动”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标准。冯小瑞作品中的“气”来源于药水带来的溶解使得画面经历了解构、重构的过程,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而在解构与重构的间隙便产生了生机,这种生机我们称其为“气”。姜丹丹的作品中存在一种反复涂绘而产生的书写性,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书画同源,书法用笔一如绘画用笔,正如姜丹丹在《绘画创作笔记两则》中写道:“在绘画开始的时刻,需要摆脱事先规定好的图像,把图像的轮廓打破、消解,用海绵、毛刷、绒布去轻拭、打磨。如此,进入造山的妙处,是要摒弃有意的设计、图式的制造,是要进入让山自身再生的自然过程。”这种再生自然,也会孕育“气”的诞生。

何为“势”?势可解释为一种能量、趋向、形势等,荆浩《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古人以此四者构建画面中的势能,今人亦异曲同工,姜丹丹老师通过对山水的“传移模写”试图去建立一种关于绘画的“纪念碑性”,并使建立与消融、消融与重构同时进行,这种纪念碑性亦是绘画中绝对精神的来源。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其《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提出一种“绝对精神”的概念,这种绝对精神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种势能的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言“绝对精神是永恒地在自身内存在着的、同样是向自身内回复着的和已回到自身内的同一性;是作为精神实体的唯一的、普遍的实体,又是分割为自己和一种知的判断。”冯小瑞作品中的绝对精神则来源于其敢于将传统古法宣纸、纸巾、各种丙烯丶彩色墨水丶喷漆丶透明亮光脂等各种材料混合使用,这种创新精神与探索勇气,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边界和定义,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同时也完成了艺术家自身精神的确立与势能的构建。

何为“意”?“意”的含义最为复杂,且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用法,佛教中“意” 既是六根之一,也是六识之一,六根将“意”作为意识赖以发生的依据,如《正字通·心部》:“意,释氏六根,意居终。眼、耳、鼻、舌、身,五根如箭,意如弩,皆起于意,故以意贯之。”六识中“意”为思量、思虑等含义,《俱舍论》卷四载:“思量故名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语境中“意”的含义与人的行为有关,无论是神经科学的意识,还是大脑科学的思考,都可归于“意”的范畴,又可衍生为意趣、意味、意境等。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意味从何而来,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讨论新石器时期陶器纹样之演变规律,认为几何纹样来源于具象纹样,几何纹样涵化了具象纹样的概念与含义,因此可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从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能看出这种涵化的过程,冯小瑞在《溶境之剧情反转》等作品中会隐藏一些人物、动物以及各种景物的图像,经过药水的溶解以及材料的堆积后,图像逐渐隐匿,表面的褶皱、肌理成为涵化底层图像的抽象形式,这种创造意味的过程既有人为的干预,同时也存在偶发的天成,因而能够触及“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之境。姜丹丹老师为此次展览新创作的《势象之谜:回应安德烈·马松( André Masson)》系列作品充斥着各种书写的形式与符号,有些符号能够让人联想到遥远的贺兰山岩画,而当符号与形式重叠往复到一定程度时,山水之象便油然而生,令人感到山水“义理深远,意趣无穷”之妙。

何为“象”?“象”的含义多元而晦涩,《易经·系辞》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此处的“象”为形象样貌之意,艺术学界近年来兴起了“图像学”热,讨论潘诺夫斯基(Wolfgang K.H. Panofsky)与W.J.T.米切尔(W.J.T. Mitchell)的声音不绝于耳,图像作为人工创作出来的产物,传递的是对事物表象的理解,正如W.J.T.米切尔在Landscape and Power(风景与权力)一书中所提出的疑问:“山水画作为一种视觉/图像媒介的历史发明,是否与帝国意识有着紧密联系?”他在这里将山水作为权力意志的表象,充分说明他仅仅读懂了山水的表象。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在《差异与重复》中提出:“哲学的最大努力可能就是在于使表象成为无限的表象。”因此,对“象”的观察与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图像、表象,要从更深层次挖掘,这一点艺术家们也在创作中进行尝试,林江泉曾如此评论姜丹丹的作品:“姜丹丹的荒野图层保证了空气和光线的在流通中交集,作为一个界面,常常发挥着薄膜的作用。她笔底的“诗质”试图消融地理学、景观学、都市主义和建筑本体。”这种“诗质”笔触应该是文人学者所特有的武器,通过诗境的介入,使得画面能够透过表象进入更深层的精神世界。冯小瑞老师则通过“溶解”这一利器消解图像作为表象的完整性,使得表象被割裂、解构,给观者带来一种视知觉的悬置,吸引其穿过表象的裂痕深入画面内部的幽暗空间中。

关于展览名称“势象”中所蕴含的“气”、“势”、“意”、“象”四种含义的解读到此告一段落,何为“生辉”,一方面如果展览中的作品集齐上述四种特点,其作品必然存在熠熠生辉的可能,另一方面,本人在此代表艺术家与画廊诚挚邀请各位宾朋前来观展,您的到来,使得艺术空间蓬荜生辉。

最后用刘旭光教授的论文《司汤达综合征:关于伟大艺术之“伟大”》(载于《求是学刊》2024年第1期)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伟大艺术”这个信念,本质上是把艺术作品与人类的一些永恒的价值信念结合在一起,人类关于自由、创造、神圣的情感、精神的超越、真理、至善、完美等信念,通过艺术得以被确证与具体化,艺术因此不再是娱乐与游戏的手段、宣传及社会效用的工具,而是精神解放与真理显现的方式,是人类创造精神与独立精神的见证。

其中,艺术作为“精神解放与真理显现的方式,是人类创造精神与独立精神的见证”这句话,应该成为全体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甲辰年二月初五凌晨写于沪上寓所

艺术家

冯小瑞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工作于罗湖美术馆,是成长在深圳最早一批的本土艺术家之一,还作为当代艺术的策划者活跃于深圳的艺术族群中,曾策过不少有意义的展览。

他的作品识别度极高,运用宣纸、卫生纸、相片纸、水墨、药水等材料,以其水色交融的方式去侵蚀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在工业化产品上让水墨以半失控状态下创造另一种解构后的图像,因而他的这种保持鲜明的个性化、体系化特征的作品深受艺术界关注。

姜丹丹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鲁迅美木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哲学学院通信院士、上海Young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柰邦大学兼任教授、法国人文科学之家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先后在巴黎三大“现代性书写” 实验室、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艺术与语言研究所(CRAL)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比利时odradek艺木中心任驻地艺术家。曾获得法兰西学院-路易•德.波利湿克王子基金会行政委员会科研奖(2020)、法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2015)、上海浦江人才(2011)等荣誉称号。曾主编法文文集《中国当代哲思》,主编《身体与去饰一一东西方身体哲学的变形》;主编“轻与重”文从(迄今出版九十余种,鬆响广泛)。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文集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翻译学术著作十余种。近年来专攻哲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中法跨文化对话研究,亦从事艺术创作。

策展人

于蒙群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文旅部下属《艺术市场》期刊撰稿人,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多年来从事艺术史、艺术市场、当代艺术研究及评论工作,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艺术评论三十余篇,策划主持十余项艺术展览与活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学术主持

于幸泽

1976年出生于辽宁省,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瑞士伯尔尼大学艺术史学院客座教授。曾举办过“气泡”(卡塞尔美术学院,德国,2011),“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周:走出聚光灯”(纽约,美国,2008),“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华盛顿国际会议中心,华盛顿,美国,2007)等群展。

惠书文

1990年出生,策展人,艺术家 ,艺术史论研究者,当代艺术评论人,现任上海YOUNG美术馆馆长,conuter-feit当代艺术双年展品牌创办人,猎质当代艺术展总策展人,rainbow box project发起人,an art space策展人

开幕式流程

学术论坛:论坛嘉宾( 按姓名笔画排序 )

于幸泽、于蒙群、冯小瑞、艾海、刘逸鸿、姜丹丹、惠书文、廖渊(了了)、薛华栋、薛红艳

展览开幕

民谣原创演唱(白羽)

歌曲:朝花夕拾、美丽新世界

白羽,一个有一些严肃,有一点幽默,笑点颇怪的音乐哲人。 前知名GRUNGE乐队“小民是个机器人”主唱。2006年签约密贴唱片,发表《小民是个机器人》同名专辑 ,2010年签约拉拉索唱片,发表个人民谣专辑《我的世界》,2014年10月发表第三张民谣专辑《我的希望在路上》。2017年8月发表第四张音乐专辑《美丽新世界》。唱片公司:广州拉拉索唱片、风潮唱片;风格:迷幻、哲学民谣。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