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在路上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开展时间:2015-10-23

结束时间:2015-10-23

展览地址: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刘窗

展览介绍


“在路上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即将于2015年10月24日-11月17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是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从2013年开始推出的一项持续性的当代艺术项目,旨在整理以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此间浮现出来的当代艺术问题。“在路上”是一项青年的事业,除活动的目标群体是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现象外,参与论坛和活动策划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评家,由此形成了一个青年策展团队+青年艺术家+青年批评家的活动机制,让青年人自己从一种亲历者的视角,近距离地整理、审视、发现、研讨并推动青年艺术的发展,从而也使该项目成为了美术馆和青年艺术家、青年批评家的一项共同的事业。

从2013年的青年油画、2014年以新水墨为主体的青年水墨,到2015年以实验性、拓展性为艺术表现的青年版画,“在路上”的青年在这条充满生命活力和实验精神的路上不断前行,其生命的内涵越来越厚重,视野越来越开阔,思想越来越活跃,并不断生发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一“在路上”的初衷:关注青年、整理历史,实践美术馆的文化责任。

美术馆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国家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并培养健康的当代艺术生态,推动当代艺术稳健地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美术馆的文化责任。30余年来,前卫艺术崇尚自由、挑战既有秩序的天性使当代艺术和体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美术馆也始终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在路上”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有效地整合青年学术资源,实践美术馆的当代文化责任。

二、“在路上”的视角:从媒介入手整理单一媒介创作时代的青年艺术文献

“在路上”最初几年的规划是以媒介作为分项依据,从媒介入手并非是强调媒介本身,而是鉴于当下中国以单一媒介为表现手段的美术创作还占很大比重,且各媒介领域在当代发展的步调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而呈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活动是从以媒介为基本创作语言元素,或在材料、观念上与之相关的创作群体和现象入手,强调的是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作为艺术美学元素所具有的审美性格,以及学理上对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对其本体有推动意义。在展呈方式上则没有做更多的限定。

随着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综合,理论上对于单一媒介的探讨会逐渐失去意义,相反史学上对于单一媒介创作现象的梳理则正当其时,因此“在路上”更加重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提名-文献出版+遴选-抽样展览+研究-学术论坛相结合的方式,除遴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参加提名展外,更重要的是编辑出版包括所有被提名艺术家文献在内的文献集和所有参与问题研究的批评家观点在内的论坛文集,也通过相应的收藏工作为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现的持续的文本。

三、“在路上”关注的对象:青年艺术生态+青年批评生态

“在路上”将目标艺术家群体定位在70后和80后这两个已届艺术创作盛期但在史学上尚未得到深入梳理的艺术创作群体。“70、80后”的史学意义不但在于他们是在历史线性发展的意义上区别于50后、60后的一代,更主要在于他们的整体生态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对于他们而言,体制的制约明显减弱,艺术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同样,与十年前相比,当下的批评生态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理论的实践方式在传统的文字阐释之外,更增加了展览呈现这一感性的形式,批评家、策展人与“学术经纪人”的三位一体让批评家拥有了更为自主的话语权力。

四、“在路上”的学术结构:生态观察+展览+学术讨论

“在路上”的活动内容包括提名、出版、展览、论坛、网站、微信、微博几个方面,分提名+ 出版,遴选+ 展览,研究+论坛三个步骤依次推进深入,从田野调查到有针对性的研讨,兼顾史学的视野和批评的深度。其中,提名和出版注重内容的文献性,在各媒介领域专家和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展览注重实验性,从媒介拓展的角度切入,结合各媒介领域当下的学术问题,使展览成为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论坛注重学术针对性,凝聚青年批评家的力量,针对当下热点的以及在策展过程中浮现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

五、“在路上”的运行手段:数字化运营

在策展和展览运作的理念方面,“在路上”更加突出了数字化运营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动态网页(http://onroad.gsyart.com),不仅藉此建立了提名专家、被提名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的动态数据库,而且提名和评审等工作也全部通过网络来完成。同时网页上还设置了观众与作品以及策展团队之间互动的平台,从而使整个活动和观众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此外,二维码、APP数字展厅、微信、微博等也都作为主体活动的重要延伸,进一步扩大了整个活动的受众,使更多的观众可以通过更为便捷的方式了解到活动的全部内容。

六、在路上2015:由媒介的拓展到“泛媒介”的讨论

“在路上2015”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版画媒介领域,同时把关注的范围扩大到港澳台,经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6家专业版画机构提名,120余位青年艺术家进入视野,策展团队从中遴选了35位具有实验性和媒介拓展性的青年艺术家参与本年度的展览。版画是一个与当下社会的、时代的发展进程保持了很好同步关系的媒介种类,“后印刷”的时代语境既对其艺术的生态和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其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而且由于版画的间接性和复数性,面对当下的语境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所面临的问题更具典型性。那么当代文化语境下,版画的状态和生态如何?由来已久的媒介拓展的学术诉求有哪些现实表现,其根源是什么?抛开版画的传统身份,还原其媒介的本质,如何看待版画的“跨界”与“划界”?“划界”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版画的“当代性”问题?“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当代版画如何在光影交错的数字虚拟空间中留住“手”的温度…都将是本届“在路上”关注的问题,论坛也将从“当代版画的历史、现场与话语”切入,针对版画的“跨界”与“划界”、“当代性”与“手工性”、媒介的拓展与“泛媒介”等问题展开讨论。

七、青年+:同在路上的不止青年

自2013年项目推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4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2015年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的首届年会也将于活动期间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并将以此为话题展开关于“策展与体制:国家专业美术机构策展机制”的讨论。在整个活动期间同时举办的还有“泛媒介”时代的版画拓展问题--青年艺术家与青年批评家面对面、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深化与美术学院教育空间的拓展--美术馆公共教育论坛、当代版画的历史、现场与话语--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媒介与传播--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与文脉、“在路上”的青年--“在路上”会客厅公共教育讨论等系列研讨活动。由此,“在路上”越走越远,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成为一项活的不断生根生长的学术项目。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